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2014-07-17刘晖
刘晖
摘要:教师要激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较高的自学能力,使其形成自主型人格,为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促进初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首推语文小课题学习。
关键词:语文;小课题学习;策略;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42-2
一、探索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在语文小课题学习中的角色
“小课题学习”是笔者在长期探讨语文学习过程中琢磨出的一个新的方式。它通过对语文课文的综合学习,提炼出与课文有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然后以课题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收集资料,从多方面论证课题,以达到由点到面、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自主学习有以下三种:教师组织下的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中的自主学习、独立进行的自主学习。本实验主要关注的是前两种自主学习,即探索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基于自主学习共同体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探索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方法的同时,也要善于在学生语文小课题学习中定位正确的角色。
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角度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很难主动去寻找探索的切入点,教师善于如何去处理信息、搜集信息、评价信息和发表信息,有更高的信息素养,把教师的这点本领教给学生,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能够做到教师所教的了。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活生生的教材,来引导和启迪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钻研教材,广泛搜罗资料,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理解教材,实现创新教学。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看法,重视学生的疑点,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展开讨论查阅资料旁征博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的民主思想得以发扬。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间知识的互通去理解知识,利用旧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利用现有作品创造新的作品,从而激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二、着眼语文学科课内自主学习,探索初中语文小课题学习的策略
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以语文小课题学习为最佳形式,语文小课题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筛选问题、确立课题;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设计方案、分步实施;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我们在实施初中阶段的语文小课题学习时一般按以下步骤开展。
(一)确立课题
1.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将这个问题化做一个小课题,多查阅一些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师生共同研究。
2.课文难点转化为课题。历史类问题和艺术类问题因为面宽量大,学生一时不能理解,鼓励学生迎难而上,用熟悉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
3.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转化为课题。我们把课文中设计的人和事化解为较细致的小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有回答后成功的快感,一方面锻炼学生细致分析深入研究的能力,也可通过研究作者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4.综合所学知识生成新的课题。学生有能力在研究的课题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也有能力在已形成的概念中发现疑点。特别是对文学而言,学生的观点始终有新的元素产生。
(二)实施措施
1.拓宽范围,缩小选题。
案例:八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五课《背影》读后,学生对“朱自清为何流泪”提出疑问,综观全文,可以看见看见作者对老父的特别感受,可是,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对这样细微的事情那么容易轻易动情?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感兴趣,研究课题自然围绕他确定从而开始研究。
“朱自清为何流泪”的课题虽小,可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对查询的资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广泛阅读《朱自清文集》及有关文著收集课题论据时,有的学生喜欢上了朱自清的散文,列出了“朱自清散文赏析”的课题。通过一个小课题的诱发,使学生爱上一部作品,喜欢上一个人物,这是可喜的成果。
为了在研究中做得更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选题的研究对象不宜过大,应该本着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一原则。用研究性活动的方式指导小课题学习,学会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先化整为零再聚沙成塔。期间教师要给予及时而恰到好处的指导。
2.学会分析,巧作比较。
最常见的思维方法首先就是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法,在这里就是将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同时展开,逐一加以研究的过程。案例:八年级上第九课《古诗四首》中涉及“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诗人,如果放在四个层面上孤立地记住一些文学常识,也许可以应
试,但是尝试再深一点呢?进行分析研究时,可以从这四位诗人生平研究、思想研究、作品研究、风格研究等等入手。这样,同学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来看自己确立的研究对象了。与之相反,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许多篇作品进行研究,然后尝试从中概括出这个诗人横贯一生的风格特点。这些也是通过小课题学习得来的。
3.注重兴趣,区分层次。
小课题学习要想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必须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确立课题时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即使选题不合适,教师在指导时也应先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再以平等的姿态帮助学生解决。
(三)实施策略
1.为学生开列课外书单。我们希望学生广泛阅读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触及灵魂的人文精华。因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书单有以下几类:中外文学名著类;文化名人散文类。如鲁迅、巴金、冰心、郭沫若、老舍、张晓风、余秋雨等作家的文章;优秀报刊类。如《读书》《读者》《散文》等等。
2.引导热点,激发兴趣。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隔膜,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案例:韩寒这个有争议性的作者在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圈子里影响很大,韩寒的学习生活及写作成就对中学生的冲击也很大,曾经一度使一些学生迷失学习的方向,走向偏科学习的胡同。这样一个学生崇拜的人物,教师不加辩说地加以否定,学生不答应。何不把他作为研讨的对象,针对韩寒现象多加分析,学生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各类人物,鉴别各种社会现象。
3.借助形式,自行成组。学生们在对作品理解的过程中,很愿意用直观的方式演绎作品中的人物及情节,于是就会出现小型的“剧团”,通过课本剧的小试发展为舞台剧的演出。或用话剧形式,或用诗剧的形式,或用歌曲的形式,虽然幼稚却不乏真情。
4.引导质疑。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案例:八年级上册有两篇文章,一篇是《枣核》,一篇是《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两者都表达主人公的思乡之情。通过两者的比较,学生很快就有疑问:为什么那位海外友人那么思念自己的家乡却不愿放弃现有的生活而实现心中的愿望?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那么多的诱惑而不顾一切地要回国?同样是爱国思乡,行为差异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我想,这种求异思维一旦发展下去,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层次认识。
5.走向自主研究之路。上面所讲的是教师通过他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行读书自行探讨自行研究,这只是初级阶段的小课题学习。要把学生引向自主研究道路,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设计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这时,学生离开了教师的搀扶,也能自觉地思考自觉地行动,从而逐渐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使小课题学习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