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益难以提高的问题研究
2014-07-17于丽娟张立华
于丽娟 张立华
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甚至一堂课中有时要几种方法同时交替使用。如果长期缺乏课型意识,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教学效益问题研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课堂效率能否提高是决定一节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自2005年起,躺在病榻上的钱老便曾多次向前来探望病情的温家宝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为何一直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教育之困惑,加之规范办学行为之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但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就显得比较困难。因此,现有的教育模式迫切需要变革,寻找适合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更是势在必行。
虽然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经过观察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影响教学效益提高的问题。
一、课堂导入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初,教师采用一种行为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即为导入。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导入新课,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还能使新内容的学习顺利进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创造欢乐教学的途径之一就是兴趣”。
目前,课堂中的一些导入过于简单直接,没有悬念,不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动机、好奇心,更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从而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课堂讲授喜欢“一言堂”
叶澜教授强调,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喜欢采用传统教法,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节课的多半时间,教师只顾自己讲授,认为讲得够明白学生就能学会。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求,不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更是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说写过程,知识的获得多是依靠课后的题海战术,学生的学习负担愈来愈重。
三、课堂提问“随意的多,激发思维的少”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它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被频繁的使用。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精力、开启学生的智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张志公在谈论课堂提问时曾说“提问这种教法,不仅能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还能使他养成勤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形式互动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回答,看似课堂活跃,气氛热烈,实际上互动没有实效。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根本称不上是问题,纯粹没必要让学生回答。要么直接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不是”“对”或者“不对”来回答,几乎不需要深入思考就可完成,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教师虽然关注了互动环节,但往往忽视了活动的效益,掌握不了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无法进行及时反馈评价,从而无法调控教学。
四、课后作业过于整齐划一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还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技能与技巧,发展智力与能力。但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水平、意志力不同,所以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就不同,因此,分层布置作业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现在的课后作业设计不太科学,大多是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性的巩固练习较多,缺乏针对性。布置的作业整齐划一,没能体现出分层设计,导致有的学生因不会做而想到抄袭或干脆不做,学习的积极性慢慢消失。不注重筛选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开放性、探究性作业,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自主修习的效率。
五、教学模式千篇一律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以同一个标准同一种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同一种模式的教学。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快慢和掌握程度都不尽相同,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是避免不了的,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备课的内容相同,所提出的问题相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就多些,而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问题可能会回答不上来,主动回答问题次数就会愈来愈少,时间久了,回答问题多的学生,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长此以往,对后进生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慢慢丧失学习的动力,甚至于到最后厌学。因此,它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既健康又快速地发展。
不少教师执着地追求教学的模式化,所有课堂都惯用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很少研究课型。殊不知,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甚至一堂课中有时要几种方法同时交替使用。如果长期缺乏课型意识,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彩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4):74-78.
[2]田欣.装饰图案教学研究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4]武瑞雪.重视提问技巧提高教学效率[J].教学与管理,2011,(06):60.
[5]刘亚青.探析课堂提问的艺术[J].现代语文,2006,(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