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在心中“情”在课堂

2014-07-17孟婷婷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丽莎罗伯特黑人

孟婷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如何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是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案例呈现了三个教学片段,讲授内容为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阅读课——《黑孩子罗伯特》。深挖文本资源,以及利用“补白”等教学策略,再现了学生的精彩回答,并对教学设计的目的及达成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人文性文本深度情感体验“补白”一、案例展示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种族歧视”吗?

生:(略)

师:孩子们,当我看到这些照片时,我,沉默了。我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个地方,还有一群人正遭受着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我不知道,“种族歧视”这几个离我们好像很远的字眼,给那么多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带来了无尽的伤害。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及文字资料。(播放课件)

(最初的汇报显得漫不经心,甚至还有学生学着叫“黑鬼、黑鬼”,引得周围同学偷笑。但当我准备关闭课件时,却发现孩子们表情严肃,眼中噙着泪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知道,那些感性的资料已经开始抓住他们的心了。我暗自高兴,这不正是我想要的“课堂情绪”吗?)

片段二:

师:罗伯特在学校的遭遇又会怎样呢?

生:罗伯特在学校也不开心。

师:这有白人女孩丽莎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课件:“我又度过了快乐的一天。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一起演了课本剧,罗伯特也举手来着,我狠狠瞪了他一眼。哼!谁想跟他做朋友!我爸爸最讨厌黑人!他说黑人又蠢又脏。下课后我和朋友们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拍皮球,那几个小黑鬼,就远远地站在操场边上望着我们。汤姆出主意让我们拿石块丢他们,哈哈,他们吓得赶紧躲开,瞧他们那个鬼样子……”)

师:孩子们,读到这儿,老师难过极了。罗伯特一定想告诉我们——

(出示课件:我想____,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生1:我想和所有同学一起玩,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生2:我想获得和同学一样的玩具,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说明罗伯特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呢?(指导学生默读批注,汇报交流)

生:(略)

师:你们真的能体会罗伯特的心情吗?

生1:我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生2:我想获得劳动的机会,却不能!因为,我是个黑孩子。

(丽莎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她既是一个线索人物,又是批判“种族歧视”,揭示“爱与和平”的“桥梁”。原文中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并不多,我通过一篇“日记”,使丽莎的性格更加丰满,从而拉近主人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这个黑孩子所处的环境,体会其复杂的情绪。学生朗读那篇“日记”时,没有经过任何朗读指导,却不约而同地提高了语调,压细了嗓门,甚至有点阴阳怪气。他们分明是将某种不满的情绪加在了“丽莎”的身上,而这种情绪的背后,隐藏着对主人公深深的同情和理解。学生已经不知不觉走入了文本。)

片段三:

师:葬礼结束了,丽莎的父亲寄给罗伯特一封信,你能猜猜上面写些什么吗?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补白:我承认,以前我非常讨厌黑人,甚至不愿——;不愿——。可是当我知道你——,我知道自己错了。你的——使我感动,让我明白——。我希望黑人和白人——。)

生1:我承认,以前我非常讨厌黑人,甚至不愿看见你们;不愿我的孩子跟你玩。可是当我知道你把自己积攒了很久的零用钱捐给我们时,我知道自己错了。你的真诚使我感动,让我明白人都是平等的。我希望黑人和白人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

生2:我承认,以前我非常讨厌黑人,甚至不愿谈起你们;不愿让丽莎和你们一起上学。可是当我知道你不计较丽莎对你的无理,无私地帮助我们时,我知道自己错了。你的善良使我感动,让我明白宽容的含义。我希望黑人和白人相亲相爱。

师:如果说种族歧视像一堵冰冷的墙,使那些原本该相亲相爱的人们彼此变得陌生、甚至仇视,那么,请你记住,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用宽容和善良融化着这堵墙,有人在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呼唤着平等和自由!

生:齐诵《我有一个梦想》片断。

(这个环节实际是对文本中心的升华。引导学生从最初的怜悯、怨恨、感动等情绪中走到一个高潮:对“爱”的赞美和对“平等”的期望。当轻缓的《沉思曲》响起时,孩子们争先举手,字字饱含真情,句句肺腑之言。这一次,竟是学生把我带进了庄重的气氛。作为老师,我又怎能轻视这完美的谢幕呢?于是,我饱含激情的小结再次掀起了高潮,学生紧接着齐诵了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的片断,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握紧拳头,高声呼喊:“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二、案例评析

(一)指导思想

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教会孩子们“读、写、认、画”等等技能本领,而在于其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关爱。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在语文教育中,要正视教材中的人文思想,进行合理阐发,适当穿插,适时呐喊,适度灌输,有效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得以感悟,使其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摘自《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二)教学过程

以上三个片段的纪录,是以“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为切入角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利用课外资源,拓展文本深度

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我从“失业、贫穷、暴力”三个方面展示图片,并简单的配以文字说明。本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区,家中配置电脑等学习工具的学生很少,孩子们对“种族歧视”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几条干涩的文字上。于是,我精心整理了资料,试图引导学生从漠视的态度中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本环节实施效果较好。

2.利用文本资源,重视情感体验

第二个教学片段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及感情朗读,引起学生对主人公命运更深的关注。再加上那篇丽莎的日记的展示,激发学生替主人公表达心声的欲望。“和同学一起玩——拥有玩具——获得劳动的机会——得到尊重”,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由最初的怜悯转向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为什么罗伯特得不到尊重?”此环节的实施,为以下的教学打下铺垫。

3.挖掘文本内涵,巧妙设计补白

第三个教学片段中,我利用了“补白”的教学方法。通过之前的教学,学生已经较深刻地体会到“黑孩子罗伯特”身上的美好品质。但此时,我的教学目标还差一步:激发学生对“爱”的赞美和对“平等”的呼唤。我想,如果生硬的提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一定又会照搬参考书答案,乏味的问答将使我之前的铺垫“前功尽弃”。于是,我设计了“猜猜丽莎爸爸给罗伯特的信中会写些什么”的问题。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猜你喜欢

丽莎罗伯特黑人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黑人谈河流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快递爱情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Autumn Fiers 秋火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