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实践
2014-07-17李欢欢
李欢欢
摘 要: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提出后,因其不仅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且更有利于教师授课中的实际操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如何形成一套有规律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经验。
关键词:情境教学;价值;创设
“园丁”这个词形容教师最贴切不过了。首先,园丁对花木精心呵护,细心修剪,犹如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教导,体现出的是态度;其次,哪个园丁会对几十种花草浇一样多的水,施一样的肥,晒同量的太阳呢?估计这样做的话,花草早都死光了,这不正如教师所说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吗?最后,花草死了,没有哪个园丁会破口大骂,基本都会反思自己的养育方法,这体现出教育者的自我反思。由此可见,“园丁”是对教师最形象也是最具情境化的称呼。而情境化的语言不仅亲切形象,更便于让人理解其深刻内涵。
语文情境化教学其实已经较早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首次提出“情境教学”的理念,至今,这一教法已经广泛用于教学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运用情境教学,形成一套有规律性、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情境教学的价值
“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而构建的情境需与授课内容相适应,它与“情景”是有区别的,“景”是看到的直观而具体的景物,情境是由情景构成的一定的意境,是可感而不可见的,“情境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意境,以达到唤起学生的共鸣和个体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归纳为如下几种:
1.从生活中汲取经验
教材中所写的生活有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尤其是有些年代久远的文章,当代学生更加难以理解,教师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能够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他们的感受力,强化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如,我在作文辅导课中,发出过这样的讨论: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哪个大?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学生讨论很激烈,我加以引导,这涉及的是两种学派、两种思想的争论,其实这正是2013年有些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是有帮助的。
2.借助音乐和画面再现情境
音乐和画面给人以形象和美的享受,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情境教学中运用音乐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音乐的选择要符合课文内容的基本要求,与文章内容相融合。图画不仅能迅速了解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且能再现教学内容情境,课本前面的插图就体现出这种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可以加以指点和启发,并进行深情并茂地讲述,从而使学生充分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3.运用课堂表演创设情境
课堂即兴表演要求教师积极构建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表演情境之中,而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和表演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祥林嫂》这课时,导入环节设置了案情发布会的形式:同学们,昨晚在江边发现了一具女尸,年龄在三十多岁,衣衫褴褛,经查是祥林嫂,究竟是谁导致了她的死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抽丝剥茧,找出幕后真凶吧。这一新颖的课堂表演形式达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当然,表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改编课本剧。笔者就曾经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让学生将其改为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展现烛之武杰出的语言艺术。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本篇文章,并唤起了他们对学习古文的兴趣。
4.深入挖掘语言艺术是承载情境教学的关键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善于用准确、简洁、优美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情境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成。说到底,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用教学语言来实施,枯燥乏味的语言很难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授《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我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朗诵文章,引导学生赏析其中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学生很快被带入了山中小屋那虚无缥缈的意境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意蕴。
5.参与式讨论引入情境
屈原作为历史名人,爱国诗人,我在教学《离骚》的时候,以爱国精神为主旨,创设了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情境:谈一谈你怎样看待屈原投汨罗江自杀的举动,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间。固有的观念主张屈原的死是爱国举动,唤醒民众,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应该勇敢反抗,而投江自杀是逃避现实、懦弱的表现,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查资料,用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又一可行方法。
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很多,我在具体的操作中,总结出以上几点,所谓“山不过来,我过去”,善于调整思路,更新观念,最终我们会发现离山越来越近,情境教学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这两大特性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深入探索这一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 安徽省怀远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