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14-07-17邱淼
邱淼
摘 要:当前,区域活动教学在我国幼儿园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开展。首先介绍了区域活动的概念,其次从区域活动的内容、环境设计和材料投放三方面提出了对区域活动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提出实施区域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包括营造有准备环境、认真观察学生并适时帮助其专注活动、介入和隐退有序以鼓励幼儿自主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园常见的组织课程形式,指教育者依据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类型和活动材料,将活动室空间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感兴趣的区域中通过与同伴、材料以及环境的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它与集中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那么,怎样才能开展好区域活动呢?要说的话题会很多,今天我只是从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两个方面来谈。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设计
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价值使其与差异性教学的先进理念相融合,将会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极为有利。
1.科学设置区域活动的内容
对于区域活动的内容设计类型要丰富,通过设置多种区域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可以分为语言教学、数学教学、感官教育、艺术教育、日常生活练习等。以动静交替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原则,可以设置语言区、数学区、感官区、音乐区、美工区、生活练习区、角色游戏区、科学区、建构区等。根据幼儿需要,采用活动区域分时段轮流开放、一区多用的方法来提高其使用效率,避免相互干扰。
2.环境设计要考虑到安全性、秩序性和互动性
对于环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安全性,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使得在设计环境时必须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例如,教具的大小与重量要适合幼儿、放置要稳固、高度要方便幼儿、避免使用尖锐的物品等;其次要考虑到环境设计的秩序性,因为学龄前儿童对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可以采用树立标志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例如,将材料的颜色与标记颜色一致的顺序摆放、放置玩具的物品框与柜子要对应等。另外,要通过环境的暗示性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间接指引。例如,在分区柜上贴上标志,使儿童了解进入区域的人数。也可以在活动室的地面上贴上线性标志,让儿童自由围坐起来观察老师的示范。通过环境的秩序来引导幼儿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最后在设计环境时要体现互动性,在活动室为儿童提供互动机会来营造社会交际情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忍耐精神与尊重别人的品质。
3.材料投放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指导性
对于材料的投放首先要有针对性,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应幼儿认知、学习的发展规律,加强引导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例如,对于自我服务能力差的小班幼儿,我们可以投放一些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材料,比如,叠毛巾,用投放区角的真实炊具做炒菜姿势等。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操作,对其自我服务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养成有序、独立、专心的良好习惯。由于四至五岁的幼儿正处于阅读敏感期,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图书、文字游戏图、诗歌故事三步卡,从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其次,由于幼儿阶段孩子的需求不同,故需要制作并收集多种材料,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幼儿的大脑;最后要使材料的投放具有指引性,帮助幼儿自我纠正、自我学习,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对于“小猴子上树吃桃子”的活动引导,可以在墙上固定一棵大树的图形,用可以活动的桃子粘在树上,让孩子们拿着小猴子的模具从树下往上爬去摘桃子。活动中,他们就会了解到猴子是可以去树上的,并且是喜欢吃桃子。
二、实施区域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
1.营造充满关爱环境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既是环境的管理者,又是幼儿的监护者,在活动室中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适合其发展的材料,而且也有责任为其营造一种充满关怀与爱、自由的精神环境。在区域活动中要注重活动规则的制定,通过设立标志使幼儿明确区域活动规划,注重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进入活动区域前给每个活动区域设置标志,然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标志性的牌子,让幼儿找到与自己牌子标志相对应的区域进入,这样不仅不会使区域混乱,还能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幼儿在活动时按照规则办事,不会发生冲突而致使场面无法控制。做得好的就对其进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做得不好的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教育其正确活动。在管理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语言要轻声细语,衣着要大方得体,行动要自然友善,举止要文雅优美,从而赢得幼儿的尊敬与爱戴,使幼儿心情愉快地参加活动。
2.认真观察学生,适时帮助其专注活动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善于观察评估幼儿所进行的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在其活动前期,由于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此时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试探性地了解幼儿的兴趣并评估活动内容是否适合幼儿,从而决定自己是邀请幼儿参与其他活动还是与自己为其选择的材料进行互动,帮助其正确选择材料。例如,三至四岁的儿童适合开发语言能力,此时应为其选择有声读物,让其与有声读物进行互动,从而培养其语言能力。此时也可以为其选择能够发出各种声音的玩具动物,锻炼其识别大自然动物的叫声,开发其艺术能力。
3.介入和隐退有序,鼓励幼儿自主发展
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适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得由教师决定。只有当幼儿由于其本能与经验不足,导致无法继续活动的时候,才需要教师给予一定支持。当孩子在刚开始还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帮助其找到适合发展的材料。当孩子在很顺利、很专注地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应适时隐退,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打扰而中断幼儿的思维,影响其活动进程。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自由还给幼儿,让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专注其中,从而获得愉悦、自主的发展。教师只需随时听候幼儿召唤,为延伸活动预备环境并管理区域活动的秩序。可以通过点头、嘟嘴、眼神、手势等无声语言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尽可能多地使区域内儿童专注其活动。如,在美工活动区中,刚开始请孩子练习编辫子,能力较强的孩子编了几次就掌握了,觉得活动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于是老师让幼儿在编好的辫子上做文章,有的幼儿就用编好的辫子练习粘贴杯垫,有的孩子把辫子做成门帘,还有的孩子尝试盘贴成花朵的形状或其他好看的图案,这就加强了操作的难度。尝试中孩子们互相模仿学习、互相讨论,这样一直调动着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的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可见,给幼儿一些自主和权利,对孩子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其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环境设计的安全性、秩序性和互动性,材料投放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指导性设计方案对于开发儿童智力非常重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提高个人素养,营造有准备环境、认真观察学生并适时帮助其专注活动、介入和隐退有序以鼓励幼儿自主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海燕.优化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三步曲[J].基础教育研究,2009,8(1):13-14.
[2]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0,4(2):70-72.
[3]梁海云.自主、规范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之设计与实施[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1):71-73.
[4]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