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4-07-17周维胜
周维胜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敢于依纲据本去求“鱼”、要“授鱼”,更要善于“授渔”,要合理处理教材并实践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级中学;有效教学;素质教育
21世纪已悄然到来,“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谁拥有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而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怎样凭借“课堂”这一手段去实践语文有效教学,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教师要敢于依纲据本去求“鱼”
认识论告诉我们:知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知的,我们应该从整体和局部的角度辨析其相关性和独立性;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其共性与个性;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认识其多变性和发展性。这样反复认识,便能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规律性知识,这是授“渔”的基础与前提。
例如,课外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如何引导学生来背诵这首词,我采取领字背诵法和分句数目背诵法。找先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介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领字背诵法上阕用四个字“大—故—乱—江”领起背诵出来,下阕用四个字“遥—羽—故—人”领起背诵出来;分句数目背诵法上阕用四个数“3—3—3—2”引起背诵出来,下阕用四个数“3—3—3—2”引起背诵出来。当然,这两种方法不能孤立分开来,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背诵才能达到准备背诵的目的。
二、教学既要“授鱼”更要善于“授渔”
作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后,更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这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门径。
既然“渔”是一种技能,那就离不开教师严而有格的“训”与学生活而有序的“练”。从实践论的角度讲,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巧妙融合的过程。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能力的养成为归依。”“技能”只能源于实践,学生也不例外。吕叔湘先生曾说:“语言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我们决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实践,“讲”是为“练”服务的,这个观念非转变不可,因为任何成功的教学都是以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为先导的。例如,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训”和“练”的十字方针,即教师的“导、点、讲、拨、启”和学生的“读、议、听、做、悟”。两者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基本形成了“语文基本训练为主体”的训练型教学模式,为学生获取“渔”提供了教学结构上的保证。
如指导学生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从《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新课到题目字句的点拨,从名师的范读到学生的试读,从教师的方法指导到学生的摸索,从词的意境的渗透到学生情景的重现,从诗句修辞的启示到学生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人生哲理的激烈讨论,通过我的“导、点、讲、拨、启”和学生的读、议、听、做、悟”,一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并很快将这首诗背诵默写下来,效果非常好。
三、合理处理教材并实践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能够抓好基础知识,又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方法。结合初中生特点,可以这样处理教材:
1.讲好典范课文,实践探究性学习
初级语文课程中,我们要注重典范课文的教学。新课程改革之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讲授典范课文时,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讲清讲透,课堂中注意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后及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练中学,从而掌握所学知识。这个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汲取历史优秀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现代信息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涌入,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体会不出优秀文化的韵味。为了让学生汲取优秀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我们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毛泽东的诗词。通过训练,学生能够体会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更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从容不迫的气度。
总之,“以鱼授渔”是初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更是实践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作者单位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晏田乡梅树九年制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