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2014-07-17吴美新

新课程·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情境教学

吴美新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向大家进行详细论述和探讨,以供其他教学同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问题情境;直观情境;实践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必须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这两种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构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数学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选取恰当的教学素材,设置合理的情境结构,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环境。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几种措施进行详细说明和论述。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揭示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密切关系。只有不断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激发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或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几个有思考价值和讨论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极为强烈的关切感和渴望感,而且还可以在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又为本节课接下来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适当的难度,要与课本内容保持一致,而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果问题不当或者运用的比喻不恰当,只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阻碍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

比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14.3《等腰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内容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在△ABC中,两条边AB和AC相等,如果我们一不留神在上面撒了墨水,仅剩下了一个底角∠B和底边BC,那你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三角形修复完整。于是,学生开始低头深思,一会儿各种各样的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说:“可以先用尺子把∠B的度数量出来,然后把BC当作一边,C为顶点作出与∠B相同的度数∠C,接着,沿着∠B、∠C对其两条边进行延伸,两条边相交的一点则为顶点A。”也有的学生说:“作底边BC的中点D,沿着D作BC边的垂线,垂线与∠B一边相交的点为顶点A。”……当然,要判断学生的这些说法正确与否,就需要运用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的内容了,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顺利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再次提问:“同学们所画的三角形肯定是等腰三角形吗?”进行二次引题,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画法的实质以后,用简单的几何语言概括出本节内容的实质:在△ABC中,如果∠B=∠C,那么边AB=AC。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研究获得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本身比较抽象和枯燥,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生动、具体,教学工具也仅仅局限于粉笔+黑板,直尺+圆规,因此,数学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留下的是枯燥、难懂、乏味的印象。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自控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更是不尽如人意。鉴于此,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集声音、视频、图文、图片于一身,可以以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传递数学信息,同时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并将数学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增加数学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转变。而且,通过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比如,我们在学习九年级上册23章《旋转》的教学内容时,如果我们只是利用传统教具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以及口头语言的描述,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旋转”的定义,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有关“旋转”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如,汽车方向盘的转动、电风扇扇叶的转动、钟表指针的转动等等,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而且,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学生对“旋转”的定义也有了较为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并由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目的。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实践情境,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学生也只有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观察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作为学生探索新知的教学素材。

另外,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要以课本为主源,却不能受课本知识的禁锢,而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这就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比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及其判定”的教学内容时,我就没有一上来就给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而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观察操场边上的电线,一旦空中的火线和地线相交,就会出现短路现象。但是这两根电线这么长,却没有相交,你们知道原因吗?”学生听完我的话以后,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我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说:“这两根电线之所以没有相交,因为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学生明显地对我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接着说:“你们再去学校其他地方观察观察,看看还有没有可以体现‘平行这一含义的生活现象。”这样,我们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讨论、分析“平行线及其判定”知识的窗口,学生随着在实践过程中对数学活动的猜测和推理,逐渐发现了数学王国的奥秘。当我们结束实践活动,正式回归课堂时,学生就能做到真正的入情入境了,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情境教学恰好是实现此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当然,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情境”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举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和总结,以创新探索出更多可以实现“情境”教学的有效措施,从而使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杨祥明,甘庆军.新课程理念下重构有效数学课堂的探索与尝试.江苏省教育学会,2010.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三中)

猜你喜欢

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情境教学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