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自内心的呼唤”——《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令名及衬词

2014-07-17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4年18期
关键词:衬词曲调高山

⊙武 慧[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作 者:武 慧,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师。

“花儿”是与文学、音乐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相联系的民歌,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流传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东北部、西藏东北部、陕西西部等地,是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东乡、保安、蒙古族、裕固族、中亚的东干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山歌。“花儿”地域特点鲜明、曲调丰富,令名五花八门、衬词五彩缤纷,无论是从它的整体结构、句子节奏还是押运形式等方面都具有音乐性的美感,同时也体现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多元化的文化特性。本文以“花儿”名作《上去高山望平川》为例分析“花儿”的令名、衬词的特点及回族运用衬词的不同之处。

一、“花儿”的令名

“花儿”的曲调称之为“令”,如“尕阿姐令”“绕三绕令”“直令”“脚户令”。这个很特别的“令”是唐宋遗留的产物。众所熟知的唐宋词、元曲如《如梦令》《白字令》《浪淘沙令》《六么令》等等都是以“令”作为词调和曲牌之名。相传在唐代,文人们在酒宴上娱乐即兴创作短小、高雅辞章作为酒令,相互交流助兴,这些词调和曲牌有长有短、节奏有快有慢,它们的特点大都是篇幅较短、节奏较快,并且很快在民间流传。这种高雅、丰富的“令”衍变成为了“花儿”曲调的称谓。

由于“花儿”流传历史悠久,流行地域广阔,涉及民族众多。“花儿”的“令名”异常丰富、种类繁多。比如:以地名命名的“川口令”“马营令”、以代名词命名的“五荤八素令”“阿哥的令”“尕阿姐令”、以人物特征命名的“大身材令”、以民族命名的“撒拉令”“土族令”、以衬词命名的“绕三绕令”“哎哟哟令”“呛啷啷令”、以花命名的“九月菊花开令”“水红花令”“金点花令”“白牡丹令”、以动物命名的“尕马儿令”,还有“直令”等等。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中最具代表以地名为命名“河州大令”。“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也是在西北地区普遍传唱“令”之一,民间有“只要会唱‘河州大令’,别的花儿不在话下”的说法。“河州令”有十六七种。每个令都有自己的曲调。由于“花儿”流行地区不同,演唱的歌手不同,曲调也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它的曲令在流行过程中形成好几个曲调。一般我们把同一曲令而曲调不同的曲子称之为某某一令、二令、三令等,比如,“河州大令”“河州二令”“河州三令”等等。有些学者也把这种变异称之为“子母令”。无论是在甘肃、青海、宁夏还是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它广泛受到各族群众的喜爱,流传广泛,也是“花儿”大赛中不可少的代表性曲目。

“花儿”按流派可以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种。这两个流派“花儿”传唱的地区不同,演唱的风格、曲调各异。《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州大令。它的的特点是悠扬、高亢、舒缓。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等各民族演唱者在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在曲调、行腔、语言、停顿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征。

二、《上去高山望平川》中的衬词

西北“花儿”中有“无‘花’不由衬,无衬不成‘花’”的说法。衬词是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中不可或缺传情达意的工具。“花儿”也不例外,“衬词”指作品直接表现主题思想的正词之外,为了歌唱的需要而增加的语句。“花儿”是由音乐部分和文学部分组成,在歌唱中二者密切结合。如果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划分,“花儿”的音乐部分又可分为主题乐句和扩充部分的衬腔,正词与主体相配,衬词与衬腔相配。“花儿”的衬词,一般是不写的,但在“花儿”曲谱中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花”和“叶”的关系,若没有衬词“花儿”无法演唱。

其次,“花儿”不是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特定语言演唱的民歌,而是汉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同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山歌。只不过每一个民族在歌词旋律旋法进行、演唱风格等方面略有不同和区别。偶尔在衬词里也会加上个别的民族语言。回族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独具特色,衬词运用具有回族文化元素。

《上去高山望平川》乐段分为由上、下两个乐句,描写了旧社会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无法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这首回族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衬词的运用丰富更显这首花儿动人:

(我)上(啊)去高山(哈哟噢呀)望( 儿嗨)平(呀)川(呀),(哎哟)望平(啊呀)川(呀),有(呀)一朵(呀)牡(啊呀)丹( ),(阿哥的憨肉肉)(我就)摘不到(呀)手里(啊)是(就)枉(呀)然(哎)。

衬词按功能可划分为呼唤性衬词、连接衬词、补充衬词、延音衬词、方言衬词、称谓衬词、衬句等等。《上去高山望平川》出现了“哈哟噢呀”“呀”“哎哟”“阿哥的憨肉肉”“啊”“我就”“哎”等衬词。这些衬词根据所处的位置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1.衔接补充功能的衬词 “花儿”演唱中,衬词所出现的位置是因曲令不同而不相同,或在乐句之首,或在乐句中间或在乐句之尾。它们按位置、功能分为助词、虚词的衬字、衬词。这首回族《上去高山望平川》中“我就”““”啊“”哎”衬词没有实际的意义,在演唱中间起到衔接的作用。“花儿”歌手借助长吁短叹的衬字、词,补充音节、连接上下句。如宁夏回族“花儿”唱词中“模样儿咋就这么俊了“”咱俩的婚缘呀到一搭”中的衬词“咋就“”呀”其实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方言虚词。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功能的衬词“花儿”演唱显得生动、灵气。

2.方言重叠性功能衬词 《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花儿的衬词“阿哥的憨肉肉”,是花儿的点睛之句。这句不是正词,但是它的作用比正词还要重要。它不仅扩充了“花儿”内容而且使整个“花儿”显得生动、自然,凸显出西北方言特色,有很强的感染力。“花儿”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重叠衬词如:“心尖尖”“毛冬冬”“粉溜溜”“黑道道”“泪巴巴”“麻拉拉”这些重叠式的衬词带有鲜明的地域性,使花儿演唱中显得生动有趣、朗朗上口,不仅起到延音补义的作用,同时也直接表达着歌唱者内心情怀,加强语势丰富了“花儿”的唱腔。另外,还有一些西北方言特色衬词。如:“阿哥的白牡丹哪”“到了着”“尕连手”“看你来”“维不下”等等。这些具有鲜明方言特色的衬词,体现着“花儿”的地域性、文学性、民族性。

3.发展功能的衬句 “花儿”中还有一些衬词、衬句字数比正词字数还要多,占了整首“花儿”的较大篇幅。这些衬词、衬句是正词的补充和发展。“花儿”的衬词不是随便加进去的。衬词对于音乐主题的发展、情感的表达、演唱的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如:《鸽子令》中“左面的黄河(吆嗷呀)右面的(来吧,噢呀),翅膀(哈)一展了(‘层楞楞楞楞’‘沧啷啷啷啷’‘扑噜噜噜噜’‘啪啦啦啦啦摆’)水上面飞(来吧,嗷呀)”,《鸽子令》中“沧啷啷啷啷”“扑噜噜噜噜”“啪啦啦啦啦”衬词占整个“花儿”的一半以上。大量的衬词丰富了《鸽子令》的内容。“沧啷啷啷啷”“扑噜噜噜噜”“啪啦啦啦啦”等象声词性质的衬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鸽子”的形象,听着“花儿”自己犹如亲眼看到了活泼、可爱的鸽子,仿佛身临其境。

又如:撒拉族《水红花令》,“桃花(儿)把脸(着)羞红了(呗),杨柳(儿)点头(着)笑了。(呀,我的红花儿姐,大眼睛、白汗儿、青夹儿,尕妹连肉走哩么,坐哩么?领上了浪走)”这首花儿的衬词也比正词要长得多,衬词在整个“令”中占绝对地位。它渲染延伸了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花儿”歌手的内心情怀。

花儿的衬字、衬词、衬句犹如花儿的血肉,没有它“花儿”就无法演唱。不同地区的衬词的运用随着“令”的不同而不同,同一个“令”在不同的地区衬词用法也不同。丰富多彩的“令”和衬词体现了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表现了热爱“花儿”人们的心声和情感。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中的经典之作。它仅是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长河里的一颗小星,深入学习、探究“花儿”的令、衬词对于挖掘、整理、发展“花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民族的就是世界”,抢救和保护、传承“花儿”任重道远。我们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花儿”、认识“花儿”、学习“花儿”、发扬“花儿”并且对“花儿”进行大胆的改良创新,赋予它新的生命、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主题,让这一古老的民间文艺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绚丽光彩。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赵宗福.花儿通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3]郗慧民.西北花儿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4]鲁剑.西北民歌与花儿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5]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花儿论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6]李保彤.中国民歌大全[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8]武宇林.中国花儿通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衬词曲调高山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太阳、高山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李琪,历奇(11)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
《飞过高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