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2014-07-16
庙会是北京千百年来的社会活动之一。庙会始于古代的“社祭”。社祭的时候,百戏杂陈,百货云集。有来看社祭(戏)的;有来看杂技的;有来买百货的,所以社祭又叫“社会”。社是什么?就是古代的土谷祠(土地庙),因此就有了“庙会”这个名称。北京的庙会,从地区上来分,可以分为城区和郊区;从性质上来分,可以分为定期集市、小型物资交流会、小型商品供应站和以进香敬神为主要目的的集会。
早年由于娱乐场所太少,供应生活用品的商店不多,供应山货的全在庙会,因此庙会就发达起来。定期集市的庙会有土地庙、花市、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等,同时也是半集市半佞神迷信的东岳庙,都是按照每旬日子轮流举行庙会。上述的几个庙会,除了花市是专供应生活用品和部分农具的,东岳庙大部分是香客,没有杂技场以外,其他4个庙会,内部大致一样,而且赶庙会做生意的,也是原班人马,由土地庙往东北城赶,赶到隆福寺,翻回头来,再赶土地庙,所以庙会日期安排得也很恰当。这4个庙会,没有香客,庙会里主要的是刀剪针线、拢子、篦子、鞋面、纸花等女工物品摊,刀、勺、笼屉、铁锅的山货摊,儿童玩具摊、食品摊、书场、相声场、杂技场……
隆福寺前殿配殿以前是一片废墟,庙会就在废墟上举行。1951年,北京市政府铲平了废墟,改建了人民市场,修筑了高大宽阔的罩棚,组织了各种行业,并在庙门内广场东面设立了百货公司批发部。因为营业项目齐备,营业时间延长到夜晚,得到广大居民称赞。上世纪50年代初,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等3个庙会,每旬仍在轮流举行,比以前更繁盛了。庙会的行业也由工商管理局组织起来,加以管理,取缔了卖假药、蒙骗人的生意。
还有一类小型商品供应站式的庙会,大部分在郊区农村中,这类庙会和古代的社祭极相近,只是把烧香拜神“祭”的部分缩得很小,扩大了做生意和娱乐的幅度。北京这类庙会,解放以前有南郊的南顶庙、中顶庙,西郊的西顶庙,北郊的北顶庙,离丰台1里地的看丹庙。庙会时期,有赶庙做生意的,有表演杂技的,做生意的大部分卖农具,杈子、筢子、扫帚、锄板、木锨、铁锹等。这些庙会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就停止了。北顶看丹村的看丹庙没香火,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起举行3天庙会。解放后,政府把看丹的庙会组织起来了,各行生意,都一排一排、分门别类地售卖,合作社、国营商业也设立了营业站。
解放前,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是北京妙峰山进香的时候。半个月期间,日以万计的香客汇聚妙峰山娘娘庙,朝顶进香,酬山赛会。40里山路,灯火不绝,幡旗飘扬,有“自了心愿”的茶棚、粥棚和给香客缝鞋的缝绽老会,给予香客方便。正月初一,海淀区的大钟寺和西便门外的白云观,都举行庙会,从前以进香敬神为主要目的的庙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已近尾声,市民购物不以庙会为主要市场,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庙会被当作“四旧”而彻底禁绝了。
(选自《北京老照片的故事》/刘鹏 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4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