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后

2014-07-16陈舜臣

读书文摘 2014年7期
关键词:李鸿章日方谈判

割地求和

1895年北洋水师战败,2月12日丁汝昌服毒自尽,总兵张文宣、副将杨用霖也同时自杀。副司令刘步蟾在丁汝昌之前已先行自杀。镇北舰悬挂白旗,向伊东中将递交降书。就这样,威海卫失陷,北洋舰队尽归日本。

北洋舰队覆灭的第二天,清廷就决定委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显然,在和约谈判中,日方会提出朝鲜独立、赔偿战争费用及割让领土的要求。似乎当时一般都知道这指的是台湾和辽东半岛。据说日本的海军大臣桦山在御前会议上曾主张应该要求中国割让山东半岛,但并不强烈。虽然日本要求的总体内容还不明确,却也很快流传开来。不割让领土就无法议和,这个事实在有识之士的阶层中逐渐渗透。向驻北京的各国公使探听,也都一致认为割地不可避免。德国公使还说,如不割地,只好迁都。放弃北京,将首都迁往西安一带内地,彻底抗战。二者择一。

这个时期,李鸿章一方面高唱主战论,另一方面在等待舆论认可“不得已只好割地”的时期。3月2日,李鸿章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上奏表示割让领土不可避免。其中这样写道:

至于戎狄窥边,古所恒有。唐弃河湟之地,而无损于灵武之中兴;宋有辽、夏之侵,而不失为仁、英之全盛。

3月3日,军机大臣们集中在紫禁城里,生病多日的慈禧太后也来参加,商议决定同意允许割地的谈判。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李鸿藻也参加了这次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即使李鸿章对日本约定割让土地,也不会背上“国贼”的臭名。第二天3月4日,李鸿章进宫,正式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乞请训令。此时并无其他大臣在场。

日本指定马关(下关)作为谈判地。这是为了向李鸿章表示敬意,避免将其不礼貌地叫到广岛。负责联系两国谈判具体事宜的自然是美国。谈判地点是藤野宅邸,即“春帆楼”。3月20日,清国使节一行乘坐德国轮船抵达下关。当日举行第一次会谈,互换委任状,清国提议在谈判条约之前先商定停战事宜。日方称允明日答复。这是居间联系的美国事先将双方的意思通报给对方,完全按照程序进行的。

互换委任状十分顺利。会谈结束后,清国使节即回船休息。日方认为这样很不方便,便将一座名叫引接寺的寺院提供给使节一行作为下榻处。第一次谈判就此结束,陆奥代表一再强调说,时间充裕,慢慢谈。这是故意给对方一种日本并不急于议和的印象,其实陆奥心里非常着急签订和约。因为他在东京通过与各国公使的接触,以及分析日本驻外公使馆的报告,感觉到欧洲各国干涉日清问题的可能性极大。

后来果然发生了“三国干涉”,陆奥事先就已经掌握这个动静,所以努力争取尽快签订和约。

心里着急,表面上必须装作不着急的样子。陆奥故意摆出慢吞吞的架势,其实心急如焚。他害怕李鸿章一旦觉察到欧洲干涉的动静,就会拖延谈判,或者干脆中止谈判回国。

李鸿章遇刺

在3月21日的第二次谈判中,日方针对清国的停战提议,提出如下条件:

一、将大沽、天津、山海关交与日本军队。

二、解除该地的清军武装,将军需交与日军。

三、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交付日军管理。

四、清国承担停战期间的军费。

李鸿章听罢,大吃一惊。此时日军已攻陷营口和田庄台。李鸿章考虑,现在停战,可以允许日军占领若干土地,以作为停战的担保。没想到日本的手伸到天津和山海关,这未免太苛刻了。

日方表示可以不停战而议和,也可以停战之后再议和,如果是后者,就是上述四项条件,没有准备第二套方案。于是清国全权使臣希望日方拿出议和的方案。但日方回答说,清国不撤回停战问题,就不能出示议和方案;并且补充道:清国一旦撤回,以后就不再议停战问题。

日方给予清国代表三天的考虑时间。三天以后,李鸿章决定撤回停战问题,进入媾和谈判。日本宣布,任命小松宫彰仁亲王为“征清大总督”,大总督府设在旅顺。这是向北京摆出的强硬姿势。但是,小松宫尚未出发,日本国内的军队编制刚刚完成,进攻山海关的辽西战役最快也得半个月以后才能开始。李鸿章判断这段时间不会发生大规模战斗,所以决定没必要接受日方的苛刻条件而谈判停战问题。

在3月24日的第三次会谈中,李鸿章将撤回停战问题,希望立即进行媾和谈判的答复文书交给日方。日方回答说明天提出媾和条约的方案,便结束了这次会谈。

这一天的会谈几乎没谈什么,很快就结束。因为日方的方案第二天才拿出来,陆奥外相把清国方面的参议李经方(李鸿章的儿子)留下来,说是商量事务性事宜。李鸿章坐上轿子,其他随从乘坐人力车,只要拐过外滨町,很快就是引接寺。当李鸿章的轿子拐进外滨町时,突然冲出一个人,朝着他的轿子开枪。

李鸿章乘坐的是从中国带来的四人抬轿,轿身四周镶嵌玻璃。当时轿子的玻璃窗开着,子弹击中他的左眼窝下面。后来检查知道,子弹先是击中李鸿章的金丝边眼镜,打碎镜片。李鸿章当时正闭着眼睛,所以没有伤及眼珠。暴徒当场被制服。受伤的李鸿章被抬进引接寺,躺在长椅上,主治医生林联辉博士给他进行急救处理。

行刺李鸿章的犯人名叫小山丰太郎,其父曾任群马县议员,庆应义塾退学后,加入右翼团体神刀馆。他在审问中供称,因为担心一旦日本与清国媾和,清国将会重整旗鼓与日本再战,所以试图破坏此次和谈。

小山丰太郎的行为的确给谈判造成巨大的破坏,陆奥外相惶恐不安。陆奥认为将上一次的两个使节赶回去,又把李鸿章拉到日本,是他外交的得意之作。然而分析一下各国的反应,似乎并不乐观。将一个满72岁的老人,又是清国第一政要李鸿章叫到日本,不少国家认为这样做显示出日本的傲慢。外国报纸将李鸿章首次出国作为一件大事大量报道。他虽然参加过中法战争的和谈,但那是在天津举行。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出国竟然是去日本。国际舆论从一开始就同情他,加上在日本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自然就更加同情这个老人。

如果单纯从法理上说,也许如陆奥所言,“这次事件完全系歹徒个人之罪行,与我政府和国民固无任何关系,只要对该罪犯予以严惩,便毫无责任波及他人之理”,但事实并非如此。endprint

日方不仅派遣陆军军医总监石黑、佐藤两位博士,又派古宇田、中滨博士等医师赶赴下关,而且还请法国公使馆的医生兹巴斯一起前往。天皇、皇后两陛下派遣中村侍从武官前去慰问李鸿章。皇后陛下还特地赐赠皇室专用的绷带。同时,山口县知事和山口县警察部长被撤职。日本采取一切手段,力图减少国际舆论的谴责。明治天皇也破例发表敕语:

朕惟清国与我现交战之中,然已简派其使臣,具礼依式以议和。朕亦委命全权办理大臣,于下关与之会同商议。朕固遵循国际之成例,务必以国家之名誉给予清国使臣以适当之礼遇和警卫,乃特命有司勿使有所怠弛。而不幸出现危害使臣之凶徒,朕深恨之。对如是之犯人,有司固然依法处罚,无所宽恕,百官群臣亦更善体朕意,严戒不贷,努力勿损国家之光荣。

如果这个时候李鸿章回国,那会是什么结果呢?无法在危害和谈使节性命的国家继续进行谈判,世界各国都会接受这个理由。战争还会继续下去,但全世界都认为这是一场不义之战。如果不予以干涉,那倒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只有周全礼遇,而且也要给予清国实质性的利益,才能让他们继续和谈下去。这个实质性的利益就是无条件停战。因为日方对清国的停战要求提出苛刻的条件,李鸿章才撤回停战问题的。如果日方现在提出无条件停战,李鸿章大概会同意继续谈下去。

陆奥外相在《蹇蹇录》中将无条件停战写得好像是他出的主意,实际上是美国驻东京的公使向林外务次官建议无条件停战,次官报告给陆奥的。

谈判拉锯战

李鸿章遇刺后拒绝做手术取出子弹,表示继续谈判的意思。他说不要浪费时间,等谈判结束后再做手术。

于是谈判重开,4月1日,陆奥全权代表将和约方案交给李经方参议,要求在四天内答复。以下是《马关条约》原案的内容:

一、清国承认朝鲜是完全无缺的独立国。

二、清国将下列土地割让给日本:

(甲)奉天省南部地区;

(乙)台湾全岛及其附属诸岛以及澎湖列岛。

三、清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三亿两,应在五年内以年赋付清。

四、以现有的清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条约为基础,缔结日清新条约。在新条约缔结之前,清国对日本国政府及其臣民予以最惠国待遇。

除上述条款外,清国还须租借下列各项:

(一)除现有之开放商埠外,增开北京、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各商埠,以供日本臣民居住营业等。

(二)应扩大日本国轮船之航线,以便于运送旅客及货物。

(三)日本国民进口商品时,除缴纳原价百分之二的抵代税外,免除在清国内地的一切税金、钞课税、杂捐。又,日本臣民在清国购买之经工货件以及天然货物,只要声明用于出口,应免除一切抵代税及一切税金、钞课税、杂捐。

(四)日本国民在清国内地购买之物或进出口之货物入库时,应有权租赁仓库,免交一切税金、杂捐。

(五)日本国民应以库平银缴纳清国的各种征税及手续费,但亦可以日本国本位银代纳之。

(六)日本国臣民在清国得以从事各种制造业,并进口各种器械。

(七)清国保证着手疏通黄埔河口之吴淞浅滩。

五、清国作为诚实履行和约之担保,同意日本军队暂时占领奉天府及威海卫,并承担驻军之费用。

上述条款中有关权益部分,有不少是英国一直与清国谈判而未能获得实现的内容。如果日本和清国缔约,英国就可以根据最惠国待遇的条款,自动地享受与日本同样的权益。日本以此为手段阻挠英国的干涉。日本故意将这种对自己没有多大实际利益的内容写进条约里,完全是外交手腕。

李鸿章将日本的原案电告北京的总理衙门的时候,嘱将内容透露给各国驻北京的公使,并希望将通商权益事项尽量保密。与此相反,日方自然要着重宣传通商权益事项。

李鸿章承认第一条的朝鲜为“完全无缺的独立国”,但主张补充“清日两国不干涉其内政”的条文,遭到伊藤首相的拒绝。后来才知道,日本对朝鲜早就制订好明确的计划。

三亿两的军费赔偿最后减少到两亿两。所谓库平银,就是以五百七十五格令为一两的银子。虽然减少了军费赔偿,但仍然是巨额赔偿。战争爆发之前的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国的岁入为八千九百六十八万两,岁出为七千九百三十五万两。

日方原案规定的五年内付清延至七年。另外,开放的商埠中删去北京、湘潭、梧州三市。还有,权益的提法改为最惠国待遇,以日本国本位银代纳被删去,第(七)条也被删去。作为担保的占领地区中,删掉奉天府,只剩下威海卫。

关于割让土地,日方的方案要求是奉天省南部地区,缩小为:

从鸭绿江口溯该江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尽管如此缩小,其地域之辽阔依然是后来日本通过日俄战争所继承的俄国租借地“关东州”的七倍。

经过这样的缩减、修改后,双方终于在4月17日举行签字仪式。对于日本来说,这是获得胜利果实之地;对于清国来说,这是屈辱之地。签字仪式一结束,李鸿章当天就上船准备回国。他已经做好回国以后成为“众矢之的,万谤交集”的思想准备,但还是想尽快离开这屈辱之地。

归还辽东半岛

伊藤首相和李鸿章都急于签约。在4月15日的会谈中,作为担保的占领地区只留下威海卫,从而将二百万两的驻军费减至五十万两,都反映出尽快缔约的愿望。

双方决定5月8日在山东半岛的芝罘(烟台市)交换批准书。当然在各地掀起了反对批准的运动。

在签订和约六天之后,4月23日,俄国、德国、法国对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正式进行干涉。这一天,上述三国公使来到外务省,会见林外务次官,以传达本国政府训令的形式进行干涉。三国政府训令的内容大同小异,《蹇蹇录》记载领头的俄国政府训令的内容是这样的:

俄国皇帝陛下政府查阅日本国向清国所要求之媾和条件,认为日本领有辽东半岛不仅有经常危及清国首都之虞,同时将使朝鲜国的独立成为有名无实,上述行为对将来远东之永久和平将造成障碍。因此,俄国政府为向日本皇帝陛下之政府再次表示诚实的友谊,兹劝告日本政府应确然放弃领有辽东半岛。

于是,在广岛的大本营立即召开御前会议。伊藤首相提出针对三国干涉的三个方案。

一、即使因此遭遇增加新的敌国之不幸,亦断然拒绝三国之劝告。

二、召开列国会议,由该会议处理辽东半岛问题。

三、接受三国劝告,将辽东半岛归还清国,以示恩惠。

伊藤首相阐述自己的意见,按照现在日本的军事力量,不可能实行第一方案,但如果实行第三方案,又显得过于软弱,所以想采取第二方案。

当时陆奥外相生病,正在舞子疗养。御前会议基本决定召开列国会议的第二方案,但最终还要听取缺席会议的陆奥外相的意见,伊藤首相便前往舞子。

陆奥外相反对召开列国会议。既然是列国会议,与会国应该不止三个国家,因此就有可能节外生枝,提出辽东半岛以外的问题。那样的话,《马关条约》整体就有被毁坏之虞。换句话说,难保不招致三国以外的其他大国的新的干涉。会议要花费时间,无法预料会议期间会发生什么事。甚至害怕清国不予批准,使《马关条约》变成一纸空文。日本已经倾尽国力,连屯田兵也被动员作战,没有抵御三国干涉的实力。既然是正式干涉,三国,尤其是打头阵的俄国就已经做好诉诸武力的准备。干涉落空,关乎体面,所以绝非虚声恫吓。如果没有与俄国打仗的实力,那只好屈服。

陆奥外相通过驻外公使进行最后的努力,但未能使局势好转。于是在4月29日的御前会议上,决定接受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

媾和条约按时在芝罘交换批准书,战争终于结束。在三国干涉下,清国终归没有失去辽东半岛,但这不是它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成果。

(选自《中国的历史》/[日]陈舜臣 著 郑民钦 译/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鸿章日方谈判
李鸿章
俄乌第五轮谈判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国家谈判改变了什么?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朝鲜的停战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