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科学化的内涵

2014-07-16孙德厚

行政与法 2014年5期
关键词:视阈科学化规律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科学化已成为社会管理领域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面临的全新挑战、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科学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探索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科学化的路径。

关 键 词:新媒体;社会治理;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C9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5-0054-05

收稿日期:2014-02-20

作者简介:孙德厚(1964—),男,山东蓬莱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领导科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课题“新媒体视阈下山东省社会管理科学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RKA06005。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手段和途径,是对社会管理的深化和升级,社会治理科学化是社会治理领域实现少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根本途径。在新媒体视阈下,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治理科学化已成为社会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均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媒体形态,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数字信息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超文本性、多媒体性、低成本性特点。正是基于新媒体的这些特点,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互动传播。传统媒体下公众是被动接收信息者的角色,而新媒体下公众既可以是接收者,也可以是传播者,角色转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二是传播和更新速度更快捷。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公众接受媒体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全球的信息。三是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四是信息共享。五是检索更便捷,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实现不断的延伸阅读和资料检索。六是多媒体传播。既可以在所有互联网终端之间传播,也可以与传统媒体融合,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进行传播。七是公众可以低成本参与传播和接收信息,促进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是当今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在当今社会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从社会治理的视角而言,新媒体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社会舆论的生成和传播领域,新媒体已经超越传了统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源地,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科学化过程中关键因素之一。

二、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面临的全新挑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成环境,把社会治理置于全新的媒体环境之中,一方面,新媒体在扩大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方面为社会治理打开了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透明度的提高以及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导致的诸多不确定性,又使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全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也自然是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这些挑战概主要包括6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稳定和治理秩序的挑战。新媒体的特性决定了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在促进政府治理公开透明,激发公民参与意识的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使社会舆情更加难以把控。从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来看,这种局面时常对社会稳定和社会治理秩序产生较大的威胁。二是对政府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挑战。在传统媒体下,政府享有对媒体的绝对控制权和对信息发布的垄断权,特别是在公众缺乏信息来源的情况下,政府在信息资源的掌握方面自然享有最高的权威。但在新媒体视阈下,传统的舆论生成模式被打破,公众可以即时性、全方位地获取各种信息,在此情境下,政府在舆论把控方面稍有不当,就会对其权威和公信力形成强大冲击。这在“非典”疫情、温州动车事故等事件中已得到了反复印证。三是对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挑战。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条件下政府在舆论生成和发布方面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原有平衡,导致舆论的信息源头、传播速度、放大程度等均处于不可控状态,这些“不可控”对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四是对政府各级领导干部新媒体应对能力的挑战。不容否认的是,新媒体还是负面舆论的主要载体,其针对的主要是党政机关及其行政行为,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自然是首当其冲。这既可以强化公众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舆论监督,又可以促进政府行政方式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但目前,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不了解新媒体的特性,不把握新媒体的生成与运行规律,事到眼前,往往表现出“恐网症”,因此,如何“善待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善管新媒体”就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下大力气修好的一门功课。五是对政府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挑战。我国的社会治理长期以来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作为单一的管理主体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虽然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就提出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但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缓慢和社会力量的弱小,这种局面至今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新媒体视阈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不断强化,管理主体多元化趋势已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理念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科学回应。它要求政府要秉承新的执政理念,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变单一主体为多元主体,变垂直管控为“官民合作”。六是对社会治理法治环境和法治进程的挑战。新媒体是新生事物,对我国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冲击日益显现,尤其是对社会治理中的法治环境和法治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在新媒体管理的法律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存在立法部门化和低层次化问题以及已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社会治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治理尤为复杂,而在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中,有关社会治理和新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只占很少的比重。依据新媒体视阈社会治理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政府和立法机构应当摆脱部门利益的束缚,站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高度,对新媒体视阈下涉及社会治理的民生、社会组织、社会舆情、信息公开、个人隐私以及大数据的收集、存储、销毁、加工等领域和环节加紧研究和立法,这是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科学化对法律保障的急切呼唤。

三、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科学化的内涵

要正确阐释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内涵,就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以事物的原貌为基础,反映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规律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换言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就把握了事物的真实现状和发展方向。“科学化”的“化”,则表示事物要转变成为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现代化就表示要转变成为现代的性质或状态。社会治理科学化就是要使社会治理符合科学的性质或状态,就是要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认识和把握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的规律。简而言之,社会治理科学化的本质就是把握社会治理的规律。

(一)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科学化必须符合社会的规律

符合社会治理规律才能使社会治理转变成为科学的状态,这就必须使社会治理符合规律的三大特征,这是由规律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一是规律的必然性。只要决定事物性质的客观条件没有发生变化,只要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这种重复性就是规律的必然性。对于社会治理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收入差距过大,社会道德滑坡,缺乏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影响了社会稳定。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社会管理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完善社会管理”,深化了对社会管理的认识,使社会管理被纳入到更大的体系框架之中。从2002年到2012年,经过多年的社会管理实践探索,我国社会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影响社会稳定的客观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部分领域甚至更加激化。对此,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增加了法制保障的内容,并把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为社会管理“体制”,说明我党对对社会管理的规划更加明确。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政府的垂直管理和单一管理日益缺乏活力,适应性日益弱化,对此,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概念,强调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官民合作”理念。从强化社会管理的执政理念和管理力度来看:只要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道德滑坡、公平正义缺乏等威胁社会稳定的客观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大量问题就会重复出现,社会管理就必须不断强化。这是规律的必然性使然。

二是规律的普遍性。无论从空间考察还是从时间考察,规律都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其作用无处不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和谐,有一个基本规律必须遵循,这就是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我国已进入到新媒体时代,这是中国社会治理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而要实现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就要认清这个现实,探索和遵循其中的规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69.5%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8.5%,世界上每5个网民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我国正快速步入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微博、网络是真正的人民日报”。在此环境下,公众的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参政议政能力空前提高,参政议政意识空前强烈,社会治理的主体多元化趋势已经出现。这就要求政府更新社会治理理念,一改过去以垂直管控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适应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现实,由过去政府单一管理的模式向多元管理主体和“官民合作”的模式转变,这就是新媒体视阈下我国社会治理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

三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我们喜欢与否,规律都在客观地发挥作用。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相比,我们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传统做法一直存在忽视规律客观性的倾向。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监督”。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不受节制的权力必然导致不受节制的堕落,这是对人性的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只有对事物有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才能为我们探索和遵循规律提供事实依据,任何形态的人类社会的治理都要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社会治理规律贯穿于社会治理过程的始终。因此,探索规律,遵循规律,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才能真正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二)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必须把握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社会治理规律

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般原理,在我们党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反复的印证,从安徽小岗村成功的农村改革实验引发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到深圳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设立开始的城市经济改革的成功,都证明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法宝,而是否坚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运用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直接关系到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的成败。

一是遵循社会治理的一般规律。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除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之外,又都具有强烈的共性,这就说明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其社会治理必然具有可以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比如教育、医疗、就业、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五大民生问题,比如收入差距过大、社会阶层固化、贩毒吸毒、制假售假、社会道德缺失、腐败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这些当代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都有其共性。在新媒体视阈下,这些问题又具有新的共性和新的需要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能否遵循这些普遍规律,直接决定了各国在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也决定了执政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合法性。

二是遵循社会治理的特殊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正确思想路线。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时期又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治理必然具有其特殊的规律性,而能否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的特殊规律,是我们能否秉持科学精神,完成社会治理重任,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课。

(三)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科学化规律探索的路径

在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要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就要遵循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的规律。基于我国社会治理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探索这个规律。

一是要从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的特点出发。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毛泽东的这段话向我们的社会治理者指出了探索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科学化规律的一条重要路径,即我们研究新媒体视阈下的社会治理科学化问题,不但要研究社会治理规律的普遍性,更要研究社会治理规律的特殊性;不仅要研究社会治理规律的特殊性,更要研究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规律的特殊性,而要研究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规律的特殊性,就要从研究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的特点出发。

新媒体视阈下的社会治理与传统的社会管理的不同在于:首先,我国社会治理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信息流通渠道和社会舆情环境,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社会治理主体由以往的单一主体——政府极速地向社会多元主体转变。再次,社会组织蓬勃发展。这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范围内社会治理的普遍现象和趋势,更是政府简政放权的现实要求,只有搭建起更多合格的社会组织平台,才能高效配置社会治理资源。最后,“官民合作”的趋势化。在新媒体时代,政府虽然是社会治理的主导主体,但社会组织的兴起可以承担起过去政府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社会事务,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越来越清晰和明确,同为治理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及公众个体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平等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二是要善于总结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其治理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或犯一定错误。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通过实践检验证明了的是不合时宜的理念和做法,就要有勇气予以改正。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指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知道拐弯。知道拐弯,就是发现错误要马上改正错误。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有两大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真正把社会建设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严重滞后。贫富差距过大、公平正义缺乏、利益格局固化、社会矛盾激化等社会建设领域的问题层出不穷,已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稳定,社会建设领域的问题已经开始对经济建设产生破坏性作用。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不断地提升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地位,但到目前为止,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的地位仍无法与经济建设比肩。其次,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单一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变。单就社会治理理念而言,我们党从最初提出社会发展,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社会管理理念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强调了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指明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方向,也指明了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要从过去的以“管控”为主向“治理”转变的方向。然而,我国社会治理的现实依然是,政府仍是事实上的单一主体,社会组织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多元主体的要求相比,仍十分弱小还不具备承接政府释放出来的社会治理职能的能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趋势虽然很明显,在全国各地也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其还不能真正承担起社会治理主体这个角色的责任。

三是问题意识是新媒体视阈下把握社会治理规律的基石。问题意识是我们在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由此导致产生要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想法,这种心理状态就是问题意识或问题导向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它促使我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是极其复杂的宏大工程,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必然伴生大量的社会问题,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在社会治理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改善、社会进步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世界为之震惊。但同样不容置疑的是,如果我们缺乏问题导向意识,站在社会治理的成绩面前沾沾自喜,就很难发现新媒体视阈下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在新媒体视阈下的社会治理科学化便无从谈起,其直接危害就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实现。因此,问题意识是新媒体视阈下把握社会治理规律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牟春野)

Abstract:In new media era,scientific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is a major issue faced by the soci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following issues:the implication of new media,the new challenge of socia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and the implication of scientific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so that we could find the path for scientific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Key words:new media;social governance;scientification

猜你喜欢

视阈科学化规律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小学课堂评价的公平性研究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
找规律
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实现
巧解规律
加强纪检工作科学化的探讨
找规律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