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出版链条中,还有出版社位置吗?
2014-07-16
出版参考 2014年7期
3月,大型电商京东推出自有图书品牌“京东出版”,重点书《大卫·贝克汉姆》的广告贴满了京城大街小巷的公交车站。京东员工自诩京东“打响了出版的第一炮”。去年年底,承诺“不做出版”的当当网打破承诺,推出自有品牌电子书;而早在2011年,亚马逊就直接与作者签约,推出超过100本的纸质书和电子书。
《中华读书报》报道:我们丝毫不怀疑,当越来越多的IT巨头进入图书网络销售渠道,聚敛了大量的用户,获得了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垄断了出版者与读者在线上交流的渠道时,它们会有进一步踏足上游内容生产,以获取整个产业链利润的冲动。那么,未来的产业链条中,上游出版社如何自处?出版社会消失吗?
首先要看到的是,作为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商品,内容产品肯定是海量、个性化,无人能垄断的精神生产,否则结果是万马齐喑;电商获得了大量来自读者的大数据,但满足读者的需求仅仅只是内容生产的一个层面。而文化产品的特点往往是“由上至下”,即当创作者和生产者未创造某种特定精神产品之前,接受者并不知道自己尚存在此种需求。由此,出版者和大型电商们,最好是专业分工,各司其职,或者,进行更紧密的合作,给作者和读者提供更综合配套的服务。
对小型出版商而言,大型电商是合作密友,在没有超越临界利润点时远远利大于弊。但对于大型品牌内容生产者,一味依赖新型网络渠道商,会形成灾难性的“去品牌化”效应。人们热衷在电商渠道购买图书,其方便迅捷、多品种、低价格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还是购买对自己有所裨益的内容价值。对大型品牌内容生产商而言,如何将自己的核心价值直接与最终用户对接,甚至化为系列服务,使得此内容价值方便、迅捷、物有所值,或是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