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典雅?刻画春秋
2014-07-16
汉中市地处陕西省西南部,位于秦岭、巴山之间,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胜之地,也是木板图画,特别是年画的盛产地。汉中民间木版图画是我国木版年画艺术中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由于所处地域相对封闭,因此保留了更多的古朴风貌,主要包括木版年画,即各式祥瑞、天官、状元、武将、神仙及历代英雄人物门画,如灶王、龙王、财神;春帖,即集年历、节气表和预报来年气象收成形势的《春牛图》于同一版幅的印刷品以及纸马、龙票,即刻印有图像和纹式的神像、符箓或纸币。
汉中木版年画的起源
汉中的木版年画始于何时,这一问题也是各地民间年画起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汉中地方志中无有关年画门神的记载,一些文学杂著中也没有提及,加上门神每年都要除旧布新,旧的让位时即被撕掉,无法保存,因此已经无从考证,但从收集到的实物资料和当地流传的传说来看,汉中木板年画最晚也当创始于清朝,清末和民国初年非常兴盛,产地大概有汉中、南郑、洋县、城固等十余处。
汉中木版年画中的门神
汉中的民间木版年画春节时张贴,表达美好理想,装点节日环境气氛,其门神画早在1942年就在北京东皇城根由中法汉学研究所举办的“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展出过,引人注目。在收集的实物中,武门神的画样居多,内容都是取材于历史小说中的英勇善战的名将,与其它各地年画产品迥然有别,这些门神的出处,都有来历。文门神则与全国各地之门神年画大致相同。如《天官赐福》、《万国来朝》、《状元插花》等,此外还有《萧何、韩信》、《杨波、徐延昭》穿袍系带的忠臣良将,也是外地所没有的。汉中木版年画中比较有特点的门神有:
赵公明燃灯佛(道人)赵公明与燃灯佛都是《封神演义》小说里的神仙。燃灯佛头上绾发,罩一莲花道冠,橙黄面色,满口白髯,身披铠甲,左手拿一如意,右手举一量天尺作武器,背后插四枝靠旗,坐骑于一梅花鹿上;赵公明头戴将军盔,面勾黑花脸,身披重甲,背插靠旗,右手托一金元宝,左手扬一竹节钢鞭,坐一斑斓猛虎背上,二人相向如战斗状。每幅长五十三厘米,宽二十九厘米,四色套印。在汉中一带,这对门神是贴在厨房的门上,象征着珍馐美味不尽,金银财宝不绝。
孙膑庞涓汉中门画取孙膑与庞涓做门神,是因演义中有孙庞斗法一节,孙膑曾摇身一变,化作门闩之故。图中的庞涓,头戴额子盔,披战袍铠甲,手舞双刀,背插宝剑,骑一红马;孙膑头戴金箍束发,右手举一令旗,左手怀抱古木拐杖(以示双膝被刖),身穿袍带金甲,坐于黄牛背上。
马武姚期马武、姚期为东汉时名将,马武曾参加绿林起义军。王莽称帝后,设武场考取状元,马武与岑彭通常比试,武艺不分高下,王莽见马武容貌丑陋,擢取岑彭为状元,马武反场而去。姚期为鬼神庄之猎户,勇武绝伦。刘秀起兵讨王莽,广求英雄辅佐,闻姚期之名,二次前往请姚期,姚期皆以老母需要人孝养而拒绝。随刘秀同行之邓禹,于草堂上题诗一首,暗劝姚母助子成名。是夜姚母梦青龙飞入,引走一虎,又见墙上题诗,顿悟,遂命姚期投往刘秀。姚不肯,姚母自尽,姚期终随刘秀而去。因为马武武艺高强,为武举之魁;姚期勇猛乃白虎星降世,故取作门神。姚期、马武扮相都是头戴紫金盔,前加额子,上插雉尾,披狐裘尾,穿绣蟒朝服,腰横玉带,怀抱象牙笏,马武以红、绿、黑色勾脸,姚期以黑色勾鼻窝、眼窝,两颊加一紫色云纹。二人相对而立,仿佛立于朝廷站班摸样。尺幅均纵70.5厘米,横45厘米,四色套版印成。
”对敬德“民间年画作坊刻印的门神,大都是一个白脸(秦叔宝),一个黑脸(尉迟敬德),汉中门神里有一对门神都是黑脸的尉迟恭,故称“对敬德”。此图画尉迟恭头戴额子盔,身披鱼鳞甲,腰扎包肚,下系鱼尾护裆,全副金甲武装,一手捻髯,一手执竹节钢鞭,黑脸怒目,两幅图一模一样相对立。
穆桂英穆桂英为《杨家将演义》中之英勇女将,曾辅佐杨宗保同八姐、九妹、令婆、杨七姐、金头马氏等将大破天门阵。汉中门神的穆桂英,头戴虞姬罩,身穿长裤短袍,外套对襟坎肩,项系云头护肩,腰扎丝带,背插宝剑,以手捉巾带,扬拳过顶,屈腿作金鸡独立势。一像两图,相向而立。四色套版印刷,尺幅每图纵52厘米,横26厘米。
如民间艺人口诀中所说:“英雄无颈,美人无肩”、“英雄一张弓,文人一颗钉”,气宇轩昂、神采奕奕,勇猛威武、体态壮观,增强了人物的气魄和威力。汉中木版图画中的门神画,人物造型大胆夸张变形,在用笔用刀上,采取藏锋包笔,大刀阔斧,粗健古朴,挺拔豪放;人物衣纹转折多变,充分发挥了刀线的配合作用,画面完整,丰满而不拥堵,对称而不死板。刻工古朴遒劲、不尚纤巧,颇合刀马或袍带人物的粗健豪壮之气质,因此,令人百看不厌。在色彩的处理上,以群众最喜欢的大红大绿为基调,桃红、章丹、苦绿配上轻快明朗的槐黄,又用松烟墨黑为线条,五彩缤彩、鲜艳而浑厚。极少用蓝色。
汉中的门神多样,其黏贴的地方也各有其所。如孙膑、庞涓是贴在小门上,所以尺寸没有大幅的;赵公明、燃灯道人专贴厨房,形式只有一种;穆桂英、赵云、裴元庆、李元霸等,则是作为内室或绣房门上贴用;天官赐福、万国来朝常贴在堂屋或者祠堂门上,这是因为祠堂里的祖先也是“鬼”,不能贴守门防鬼的秦叔宝、尉迟恭等。孟良、焦赞这对门神的衣装打扮和小说中对他二人的描述,都不是顶盔贯甲的将帅人物,因此只能镇守马厩猪圈和一般小门之前。这一点也反映了在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下的民间画师的艺术创造才智,和人民生活中对门庭装饰上美的要求。
王树村先生说:“中国印绘门神的地方很多,大凡印制年画的地方,都有门神这一品类。其中神态生动,姿势威猛而色彩,仍能保持古朴典丽的产地,要首推汉中门神了”,“汉中的门神多种多样,比其它各地绘制的门神取材也广。在过去收集全国各地数百种门神、门画中,大都是四种而已。汉中门神则不同,上自神话故事中的神荼、郁垒,下至戏曲小说中的杨坡、徐延昭止共七个朝代,十一种历中人物”,“汉中是陕南门神画集中产地,由于它四面环山,很少受到外地门神年画之影响,故能保持地方的艺术特色,加上汉中门画所用之颜料都是古法泡制者,尤能体现出我国古代民间绘画艺术之优良传统。”可见其艺术独树一帜,价值突出。
汉中木版年画之“春帖”
汉中传统木版图画最具特点的木版图画当属“春帖”,在全国各地民间木版“岁历图”中,它的传统“春官”礼制意味保持得最完整、最充分。春帖有大、小两种,以墨色刷印到色纸上,兼有年历、节气表、年成形势预报,张贴壁间,具备生产生活提示功用。帖上的《春牛图》即发布来年气候及经济形势预测的中心图象,汉中“春帖”至今沿用的传播渠道依然与市场化了的“木版年画”不同,是靠“春官”每年阴历10月至腊月间两番走村串户,在演唱“春词”(报春)后当面送交到群众手上的,每年农历9月初印制完毕,9月13日召开春官年会,分发春帖给各位春官,农历10月至腊月和开年后正年里,春官们分头沿村挨户送往各家。春贴每年都须新编、新画、新刻,版面设计面向俗众,图文并茂,绘图、写版和刻制工艺难度都很大,但整版文字能做到字字准确、工整、洁净,图画幅面虽不大但内容含义丰富,细节交待明确而清晰。汉中“春帖”以《春牛图》与历法、气象、年成预报等内容匹配合刊,为上古以来源远流长的“春官”礼制在社会有机结构终端的组成,是中华民族天文气象科学智慧与“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民生机制相融合的“华夏正朔”文化理念的珍贵实证。
汉中木版图画现状
汉中木版图画的产业,长期来已经以工艺流程而细分为创稿、雕版和印刷销售这两个上下游行当。两行当中,创稿环节的艺术创造含量自然最高,这一环节往往聘请专职画匠及春官中掌握核心知识的头领来,但其中年画稿一经应用上市后,常被各家广为翻刻沿用。工艺技术上最具难度且工作量也最大的环节实属木版雕作,该行当要上下兼通,能把纸上的文字与画稿转化为单色或分色的印刷生产用版,以之供应许多刷印生产点,故雕版行当应是传统木版图画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汉中木板图画的印刷制作工艺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木版画制作工艺大同小异,材料上有些区别,木版选用梨木、杜仲或者枇杷木制成,其中枇杷木是上等材料,木纹细腻,适合刻制图案比较精细的木版,比如图章、包装等等,但是枇杷木成材时间很长,因此价格昂贵所见实物不多。一般使用的是梨木板,厚约1寸5分,阴干。雕刻的工具多为自制,一般与其他地方的工具大同小异,由艺人自行制作合手的工具。印刷汉中木版图画的纸张,以前用四川竹纸,事前先刷一道白粉,俗称“粉笺纸”。白粉可遮掩竹纸本色的黄,又增加了纸的厚度,更利于衬托印色的鲜丽。上世纪70年代印刷的年画,是当地造纸厂生产的白矾纸,纸上刷粉印制。现今多用机制单面有光纸。刷印工具主要有:大刷案子、夹纸木架、圆形棕刷5个(各色专用,不相混),颜料盆5个,刷画用的长方形棕毛搪子。颜料为艺人自制,主要有:墨、橙黄、槐黄、玖瑰红、苦绿、礞石。汉中木版图画所用之色都是矿质或从植物中提炼而来,如橙黄则是章丹,槐黄是用槐花炒好加矾水沥出,玖瑰红是用苏木熬成膏,再合水而出。
20世纪50年代,陕南传统木版图画业尚广泛分布在汉中市及南郑、城固、洋县、宁强和安康市的许多县。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专家学者、各级文化部门因在原址寻访不见踪迹,误以为该项遗产已经灭绝。2010年冬,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约同南郑县文化馆再次深入追索,探明原“苏文堂”后人苏明星(住南郑县回龙寺村)数十年来一直在刻制各类画版,通过民间渠道在南郑及与之相邻的汉台、勉县、宁强、留坝、洋县、西乡、城固等县区传播,由乡民印刷销售。至此,已“灭绝”半个世纪的汉中传统木版图画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