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电视新闻中的平民化现象

2014-07-16程泓超

采写编 2014年2期
关键词:平民化零距离电视新闻

程泓超

一、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平民化的含义

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故事化和平民化,尤其是平民化的创作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追求的一种境界。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成为“平民化”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前提。而凸显“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也成为电视新闻“平民化”报道的基本特点。电视新闻的平民化既迎合了广大观众的口味,又起到很好的宣传、监督、舆论引导的作用,成为时下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而电视新闻的平民化实际上是要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以普通人的眼光来报道新闻,在字句斟酌上尽量采用普通大众的口吻对事实进行报道,并深入地介入到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中去,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二)电视新闻平民化的三个构成要素

第一是电视新闻角度的平民化。为了做到平民化的新闻报道,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报道角度。如果角度选择的好,角度更贴近普通百姓,能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去看待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社会事件,那么,我们的电视新闻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也就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第二是电视新闻题材的平民化。我们在选择了平民化的报道角度之后,还应该做到题材的平民化。题材平民化,自然就会得到百姓的关注。从目前来看,平民关注的题材很多,内容更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但是,最受关注的无疑还是百姓身边的故事。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就直接打出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定位语。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在中国电视现代化的进程中却具有里程碑的特殊意义。这一类栏目的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百姓身边的吃、喝、住、玩、行等方面进行报道,服务于百姓,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并因此得到群众的信任和领导的支持。

第三是电视新闻稿件的平民化。除了角度、题材外,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字稿件的写作和后期图像编辑就是很重要的方面。稿件中涉及的一些技术性的专用名词,应该写成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人一听就知道,一看就明白,切忌使用那些生僻的专业术语,使人听了之后摸不着头脑,不知它所说的到底是什么,还有就是在使用同期声采访以及编排新闻节目时,也应不断加强平民化报道的原则。

二、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原因

(一)受众的个性心理需求

如今受众越来越注重自我的实现,关注自我精神的满足,追求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强调个性、追求自我,这表现为非从众心理的增强和非从众行为的增加,个性需求的增多。鲁景超教授认为:“他们会依据自我的标准,用符合自我利益的认识态度来做出判断,决定自我的思想倾向与实际行为;他们会更加主动,对媒体及信息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更乐于接收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信息,而不满足于单一的信息和观点,对事物的态度、取舍也体现出多种观点和较少统一标准的倾向。”因此,原来固定不变的模式被打破了,富于变化、独具风格的作品和形式才更为受众所接受。

可以说,现在的受众越来越习惯于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事物,通过自我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来评判是非善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修正,以往那种一呼百应的观念正日益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平实的语言叙述、客观报道,纪实性作品正好满足了受众中表现自我价值观和自我心理的需要,成为受众呼应的内容。”因此,电视新闻则通过平民化的视角来迎合受众的这种心理需要。

当然,受众并不仅仅满足于通过自我的视听作出判断,他们还希望主动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通过发表意见和重复交流来展示自我的思想情感和喜怒哀乐,而热线、短信、直播、互动等方式正好满足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要。

2001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正式开播,这在新闻界已经成为公认的民生新闻。

《南京零距离》以平民的视角洞察百姓的生存状态,着眼本地百姓的根本利益, 新闻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取之于民且用之于民。它以普通百姓为核心角色,以平凡事件为叙述主体,人物可以平凡得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过失,但是从他们对生活的困惑、无奈、抗争、奋斗中可以体味到大众的朴素情怀和坚强意志;事件也可以普通到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和与此事相关的另外一些事情。《南京零距离》正是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观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从某种角度说,《南京零距离》是当地百姓生活状态的实录,更确起地说是心理状态的实录,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南京市民的个性需求。假如,它只是从社会的宏观角度出发,对社会事件做一些不痛不痒的分析和评论,那么就不可能得到普通老百姓的欢迎和赞同。

《南京零距离》被观众亲切地称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其节目主持人孟非被南京观众称为“市民的儿子”,这说明这档栏目与老百姓很近、很贴心,以至让人觉得,《南京零距离》是他们“自己的”栏目,主持人是他们“自己人”。《南京零距离》这种“自己人”效应是与严肃的时政新闻相比较而产生的。虽说国家大事与老百姓的关系也很密切,但其硬性的内容、严格的程序和主持人一副“我说你听”的架势总让人“敬而远之”。《南京零距离》则不同,它们把视角聚焦到平民身上,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它所讲述的平凡故事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故事的主角仿若邻里,更重要的是,栏目从百姓的个性和心理需要出发,还给百姓一个话语空间,为他们说话,让他们说话,使他们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就是新闻的主角,栏目就是他们的舞台。

同时,《南京零距离》经常与观众互动,通过各种途径把观众请到节目中。在《南京零距离》里,孟非每天都会与观众进行电话交流,或让他们在镜头前表达心声。孟非还以朋友的身份引导观众,帮助他们改善际遇,鼓励他们过健康、积极的生活。另外,主持人在节目中还随时与观众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把话语权适当地交给观众,这已经成为《南京零距离》的一大特色。

《南京零距离》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把镜头对准社区、街道、家庭、邻里,聚焦民众的日常生活,报道老百姓关心的“凡人小事”,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眼睛向“下”看,而不是一味地向“上”看,他们关心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锁定他们的生存状况,反映他们的生存空间,是市民表达意愿、要求和呼声的窗口。

按照传统的新闻概念,以上内容都不是新闻,但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它就是新闻。《南京零距离》制作总监景志刚说:“我们更多的是贴近百姓、贴近大众,以百姓视角反映百姓生活,反映他们当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新闻。内容上我归结为是社会新闻、生活资讯、投诉热线这三块。它有一个统一的价值的基本点隐藏在里面,就是让老百姓看了有用,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这样的新闻功能就不仅仅是传播,而是带了很多服务的功能在里面。”

(二)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首先,审美心理的民族性可以说是受众审美心理的一个共性特征。民族审美心理是“以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为原则,内容上满足受众善恶分明的道德要求,形式上契合受众追求真善美的情感需求,是对社会性的共同审美倾向的综合,突出地表现出民族性的特征。”民族审美心理已经成为受众最基本的审美诉求。受众对具有和谐、圆满特征的信息特别喜爱,乐意关注新闻人物自身的命运抗争,并且都希望看到积极完美的结局。受众对于有矛盾、不和谐因素的新闻事件敏感性高,因为这些新闻信息引发了不和谐、不愉快的心理,受众会自觉地要求出现的矛盾和不和谐能被完满地解决,对相关事件的后续报道会有关注,并在新闻报道中寻求关于事件的态度和评价。鲁景超教授认为:“总之,受众希望看到正义的风气得到伸张,丑恶的东西被鞭挞,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报道总能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这样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一种体现。在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下,受众对有声语言表达也有了庄重美、含蓄美、通融美、质朴美的审美追求。”然而,受众的这些审美诉求使电视新闻的工作者必须考虑受众的审美需要,因此“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平民化报道方式便应运而生。

《南京零距离》从当地市民的审美心理出发,关注“本地民生”,立足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文明积累的大都市——南京,将摄像机聚集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话筒尽可能地传达出每一个本地市民的声音。他们关注新闻人物自身的命运抗争,并且对相关事件的后续报道极为关注,在新闻报道中寻求关于事件的态度和评价。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赋予一定的人文关怀,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进而,满足观众追求真善美的审美心理需求。

其次,随着电视的不断兴起和繁荣,受众选择面拓宽了,眼界开阔了,审美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腻,不仅仅要满足消遣娱乐,还要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要满足不同阶层受众的需要,这种审美心理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鲁景超教授认为:“因此审美心理有了层次之分:一部分受众满足于娱乐耳目,重视节目的实用功能,美学方面的关注比较少,有的甚至到不了审美的层次;一部分受众满足于愉情愉意,讲究音美、意美;还有一部分受众满足于畅志悦神,在追求音美、意美的基础之上,还追求情美、形美,情声和谐、神形兼备。审美心理层次上的差异,使个体受众对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内容和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取舍和好恶。”

审美心理的层次性是受众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反映,是个人特有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及审美态度和表达方式的体现,广大受众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序、个人经历不同,他们在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方面会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受众审美心理逐渐出现了层次分化。同样,也正是这种审美心理的层次性促使电视新闻的工作者更加注重受众的个性需求,而平民化的这种报道方式正好满足了受众的审美心理需要。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平民化零距离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和党旗零距离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浅议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空间
信息化技术的可视化推动大数据平民化的影响分析
解读受众视域下网络剧的发展路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与“明星”们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