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梁启超的报章体

2014-07-16赵国辉常琛

采写编 2014年2期
关键词:少年人报章新民

赵国辉 常琛

一、梁启超的报章体的形成过程

近代报刊上政论地位的确立,正是从梁启超等人主办的维新派报刊(以《时务报》为其代表)开始的,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促使国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高涨,以此为契机,变法维新思想很快在中上层官吏和众多士大夫中得到广泛传播,变法维新运动逐渐达到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利用报纸宣传自己的变法维新主张。梁启超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政论文体,这种文体足以代表近代报刊史上文体发展的一个阶段,人称报章体(由于人们推崇梁启超,这种文体又叫做“时务体”,或“新民体”)。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这样描述其报章文体:“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其风格从《时务报》上的文章开始形成,到1898年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上文章成熟,于1902年在《新民报》上发表《新民说》等一系列文章达到顶峰。

(1)形成于《时务报》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梁启超任主编,在上面发表了大量鼓吹维新变法的文章,见解新颖,文字流畅平易又富于感情,在读者中影响极大。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第一篇鼓吹维新变法的文章,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在报上连载20余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变法主张。

(2)成熟于《清议报》

戊戌政变失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三个月后,于1898年12月23日在旅日侨商冯镜如等人的资助下在横滨创办了《清议报》,梁启超为该报的主编,在3年中以任公、哀时客、饮冰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笔名,为该报撰写了350多篇论著,其报章文体也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代表作有《爱国论》、《国民十大元气论》、《少年中国说》等名文,文章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感人至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煽动性。

(3)在《新民丛报》达到高峰

《清议报》因为火灾停刊后,梁启超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办起了《新民丛报》。这是家大型综合性半月刊,其政治主张仍是改良,梁启超创办该报的用意,主要在于“新民”,介绍各种新知识、新学说、新思想就成为其主要内容,《新民丛报》上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梁启超写的,他在《新民丛报》上从创刊号到第34期连续发表了系统阐释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新民说》,强调“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要务”,号召人人都应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梁启超此时文章与维新时期相比更加成熟,进一步发挥“时务文体”的“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等特点,给读者以更大的感染力,又被广泛地称之为“新民文体”,梁启超在此时被人称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

梁启超报章体的最大特点是,不拘一格,情感喷泄而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煽动性,正如前文列举的几篇梁启超的政论文那样,情感激荡,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打破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框框界限,实行文体大解放,追求文章的平易畅达,用浅近的文字,时杂以俚语、韵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道理(如《变法通议自序》),善用排比以烘托气氛,(如《少年中国说》)善于引用西方知识和外国词汇,如其在《新民说·绪论》中写道:“英人有常言曰:thats your mistake, I couldnt help you.译意言:君误矣,吾不能助君也。此虽利己主义之鄙言,而实鞭策人自治自助之警句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的文章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感人至深,这也是他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之原因所在(如《少年中国说》)。

凡事总有两方面,梁启超的报章体即使在其巅峰期也是瑕瑜互见,为了强调某一点而往往走向极端,故作吓人之语,为了加强气势而堆砌辞藻,过分的铺陈,大量的排比,造成文章的拖沓。感情的倾注多余冷静的分析,泛泛而论多余严密论证,即使在其得意之作《少年中国说》中也不能避免,如其在文中这样说:“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全文只是泛泛而谈,为了说明少年人胜过老年人,把老年人比作“瘠牛”甚至“鸦片烟”,完全成为社会的废物,而没有客观的评价老年人与少年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且一句话能说清的意思用上十几句,显得啰嗦拖沓。在后期与《新民报》的论战中,由于梁启超反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已经落伍于时代了,文章的战斗光芒也就黯淡了。

二、梁启超报章体的影响

梁启超报章体的代表作大多创作于1896~1905年之间,祖国的积弱挨打的局面,猛烈的撞击着每个爱国者特别是有识之士的心胸,维新运动的兴起正是新思想激荡的结果,梁启超用报章体表达了人们的心声,系统的宣传了其维新变法的主张,而且这种报章文体,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时有人这样写道:“梁氏之《新民丛报》,考生奉为秘册,务为新语,以动上司。吴士鉴典试江西,尤喜新词,解元熊生卷上士鉴批语,直奖其能摹梁文。梁益为《世界大势论》、《饮冰室自由书》,以投时好。”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报章文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以至于应试的士子争相模仿。

胡适评价梁启超的报章体为:“辞句浅显,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容易懂得”是针对读者而言,“容易模仿”则是针对文学创作者而言,这种半文半白的报章政论文体最适宜做宣传鼓动的工具,众多的文章作者都甘心受“新民体”影响,自觉地仿效“新民体”写作。如邹容、胡汉民、詹大悲等,如《大江报》上的论说,是从根本上学习把握报章体的风格,且有意识的尽可能纠正梁启超报章体本身的若干弊病,使之语言更浅近,文字更简洁,篇幅更简短,篇幅已经不像梁启超的报章体那么长了,往往一二千字,甚至仅几百字而已,虽是言简意赅,但仍不失其思想震撼力和文字感染力。

梁启超的报章文体所倡导的文风,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也有影响,新文化运动提出反对文言文和提倡白话文的口号,胡适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所提出的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的主张,(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等内容)就是在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新文体运动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起来的。可见其受到了梁启超的报章体文风的影响。

梁启超的报章体不仅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也对当时以及以后人们的思想有影响,郭沫若这样评价梁的报章体:“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文字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代言者……”

梁启超所大力宣扬并在文章中体现的进化论以及变法维新思想,打破了几千年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成为此后20年间政论文章的主要思想武器(传播进化论的不只有梁启超一人,还有严复等人的功绩),自由放纵、感情充沛的文风冲破了统治文坛的死板格式,他传播的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伴随着新的文体以及梁启超的文风,对当时以及后来的青年都有影响,从邵飘萍到张季鸾,从邹韬奋到郭沫若,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他们在青年时代都有过一段崇拜梁启超的时期。

邹韬奋追忆在中学念书时,一位老师借给他《新民丛报》时,说:“我就一时看入了迷,这也是鼓励我要做新闻记者的一个要素。”毛泽东在1936年与斯诺谈话时这样说道:“当时我正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郭沫若则回忆说:“《清议报》很容易看懂,虽然言论很浅薄,但他却表现得很有一种新的气象。……以轻灵的笔调描写那亡命的志士、建国的英雄、真是令人心醉……”,足以看出梁启超的文章对青年的影响之大。

三、结语

甲午海战后内忧外患严峻的时代,造就了梁启超,也造就了其报章体,其报章体贯穿于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并在其报刊活动中日益成熟,梁启超报章体的文风以及传达的思想,满足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认知和国民心态,并且得到了社会回馈,他的报章体不仅对当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赵国辉,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琛,河北电视台)

猜你喜欢

少年人报章新民
《归》
远行者
言俄患以塑爱国心
愚蠢会和年轻一起失去
泰戈尔年轻的心态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