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新美学形态的呈现:骷髅美学——评余华新作《第七天》

2014-07-15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4年29期
关键词:骷髅余华骨骼

⊙王 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余华在推出《兄弟》后沉潜了七年,2013年才出炉了长篇小说《第七天》。这部小说延续和强化了《兄弟》中表现出来的“当代性写作”特征,但却用不同的审美形态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图。如果说《兄弟》中更多的是一种反讽、戏谑以及以混乱的美学来呈现混乱的年代,那么《第七天》则以“骷髅美学”向我们呈现了中国当下现实中的混乱秩序,展现了被诸多诡秘逻辑所掩盖的荒诞生存。

一、“骷髅美学”概述

“骷髅美学”作为现代美学中一种新的审美形态显然不同于古典美学。如果说古典美学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纯粹美的世界,那么现代美学则向我们呈现了一种近乎反古典美的个性化的美学形态。余华就在其新作《第七天》中用一种新的美学形态——“骷髅美学”,向我们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种种荒诞,将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的疼痛写得透彻入骨。

说到骷髅,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一个个没有血肉的骨骼,阴森恐怖,充满着死亡和鬼魅的气息。很少有人把它当做艺术来欣赏,因此常常被排除在艺术作品之外。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也正在悄然变化着,很多原来不是美的东西现在被人们称为美。就如骷髅,以前人们只能视为一种肉体腐朽后剩下的一堆骨骼,而现在人们却将骷髅视为一种美,骷髅也成为潮流的重点元素搭配之一。英国的《太阳报》对骷髅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它现身于医院代表毒药,漂浮于海洋象征海盗,雕刻于墓地等同于死亡,在电影中则属于邪恶,在普世价值中始终代表着不详和恐惧的东西,却在时尚的T型台上大放异彩,经过设计师们的塑造和时尚界的追捧,为它烙上了难以磨灭的潮流标签。”①走在大街上,我们随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骷髅图案,在很多国家甚至出现了骷髅艺术馆,骷髅在美的世界里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一席,而这种骷髅美延伸到艺术作品里就给读者带来一种新的审美趣味。

其实关于“骷髅美学”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一八五九年的沙龙》中就对其进行过强有力的阐释。波德莱尔说:“从那时起直到18世纪,在一种爱情和玫瑰花的历史氛围中,我们看到骷髅在它能够进入的一切题材中大行其道。雕刻家们很快就懂得了蕴藏在这个瘦削的骨头架子里的一切神秘而抽象的美……”②波德莱尔在其诗集《恶之花》里也写了很多关于骷髅的诗篇,向我们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然而,“这种美,不是现实主义的美,也不是后现代主义的美,是带有浓郁现代主义的抽去了具体皮肉只有骷髅骨骼在活动的‘酷’的美学风格,它非常抽象且具有表现力。”③

二、骷髅世界的建构

《第七天》以杨飞阴阳互换的视角,讲述了其死后七日的所见所闻,整个场景是在非现实世界的镜像关系中展开的,也就是在亡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镜像关系中展开的。

“我”在鼠妹的带领下走到原野的尽头,“我惊讶地看见一个世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我看见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④这是一个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每个死去而没有墓地的亡灵都会来到这个地方,在“这个世界”他们拥有太多“那个世界”所缺失的东西。谭家鑫一家人因为火灾丧失了生命,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后将谭家菜馆重新开张。“我看见了他们脸上的喜悦表情,这是在那个离去的世界里没有见过的表情,在那里他面对我的时候只有苦笑。”⑤谭家鑫告诉“我”在这里没有公安、消防、卫生、工商、税务这些部门。“我意识到四周充满欢声笑语,他们都在快乐地吃着喝着,同时快乐地数落起那个离去世界里的毒大米、毒奶粉……”⑥在这个余华虚构的“骷髅人”的乌托邦,这些没有皮肉的骷髅在性格上是终止了的,他们走在寂静里,这个寂静的名字叫死亡。就这样一群“终止了的人”走到一起,在“终止了的世界”中窃窃私语,相互撩拨着对方的记忆,通过乌托邦的生活反衬了现实世界中世俗生活的不可能性,现实生活令人绝望,然而在嫉妒绝望中所呈现出来的希望又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感到了温暖和诗意。

鼠妹是第一个离开“死无葬身之地”的,当她要去净身时,一个苍老的骨骼说:“那边的人知亲知疏,这里没有亲疏之分。那边入殓时要由亲人净身,这里我们都是她的亲人,每个人都要给她净身。”⑦于是,“每个人都摘下一片树叶合拢在手中,排出长长一对的树叶之碗,跟随苍老的骨骼走向河边。”⑧在“这个世界”,鼠妹呆了很短的时间,但是却得到了每个人的温情,这种温情让人潸然泪下。再看一下彼岸的“那个世界”,当鼠妹在Q Q空间宣布要自杀后,网友们不仅不劝她打消自杀的念头,反倒围绕着如何死得舒服、死得顺利的问题为她出谋划策。这种人性的冷漠让人痛心,余华正是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来揭露我们现实生活的荒诞与无情。“余华曾多次强调,三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给中国社会创造了无数的物质奇迹,却也留下了无数匪夷所思的精神奇观。在这些精神奇观里,余华看到的是世道人心的破败和凋敝,是美好人伦的不断倾斜和坍塌,是无数生命的悲剧与喜剧同台共舞。但他也同样发现,在无数卑微的生命之中,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泽,依然弥漫着人间特有的温情。”⑨余华笔下的骷髅人的乌托邦世界成为了这种人性的寄托,这种感性形态的呈现充满着温情。“余华用温情与悲悯精心构造的‘死无葬身之地’,成为以放逐权势者而完成自我放逐的弱势群体的避难所,这是一个回避了所有其他可能的世界,一处封闭隔绝的空间,隔绝了昨日,却也永远地失落了明日。”⑩但是在这个没有明日的世界里,这些骨骼却有着在“那个世界”中前所未有的幸福。

三、以骷髅击穿荒诞

《第七天》承袭了余华一以贯之的悲苦意识和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深切同情,将正在崛起的中国的疼痛写得透彻入骨。《活着》中福贵承受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劫难,但他依然相信活着是一件重要的事。而在《第七天》中杨飞却无法通过活着的命运来证明生存的意义,他只能让自己的亡灵去寻觅人间应有的关爱和尊严。杨飞通过他者的视角也就是诸多已变成骷髅的亡灵向我们讲述了一幕幕在现实世界所发生的悲剧,将我们社会的荒诞揭露得淋漓尽致。

《第七天》以荒诞的叙述,用荒诞的故事来揭示着中国的疼痛。在开篇,余华就用了荒诞的笔调来写:“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⑪小说一开头就显示出了一种荒诞性,一个死去的人怎么还能自己去殡仪馆火化,但是余华正是通过这样一个逝去的人的视角和他所遇到的一群骨骼人的各种怪现象,折射出残酷又荒诞的现实。

殡仪馆火化等级分明,有钱人坐的是沙发,而贫穷的人只能坐塑料椅子,市长来了却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豪华贵宾室,“沙发那边的贵宾们没有了声音,豪华贵宾室镇住了沙发贵宾区,金钱在权力面前自惭形秽。”⑫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死后贫富差距之间依然有着明显的界限。强制拆迁导致悲剧不断,年轻的男子,房屋没有了,女朋友没有了,他的性欲在那次惊吓里也是一去不回。孩子坐在废墟上等待父母回来,在寒风里哆嗦着写着作业,而自己的父母却被暴力拆迁者残暴地埋在了自己的家中,家成了坟墓,这是多么惨痛的事情。商场大火,死亡人数三十八人,而相关部门为了逃避责任,做了手脚。这是多么赤裸裸的现实。医院将二十七个死婴当做医疗垃圾扔进了冰冷的河里,记者采访医院时医疗人员竟一个个的逃避责任,办公室主任傲慢地提醒记者计划生育是国策,并不认为医院做错了什么,说垃圾就应该倒掉。死去的生命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在小说中还有诸多的荒诞事情的发生,余华以死者杨飞的视角串联起这些悲剧,让这些悲剧在亡灵的世界中叙述出来,赤裸裸地呈现了现实生活的荒诞性。

“骷髅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在余华小说里呈现出来,让我们获得一种新的审美感受的同时又不缺乏现实的批判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将现实中‘不可通约的一面’推向了极致,并由此表达了创作主体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思考,以及对‘诗性正义’的彰显与呼唤。”⑬

① 《骷髅美学——骷髅元素在现代艺术与设计中的运用》,《艺术中国》,2012年3月.http://art.china.cn/sheji/2012-03/19/content_4884771.h t m.

②[法]波德莱尔:《一九五九年的沙龙》,郭宏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8页。

③ 张柠:《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艺术研讨会纪要》,《当代

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

④⑤⑥⑦⑧⑪⑫ 余华:《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页,第151页,第155—156页,第197页,第198页,第3页,第14页。

⑨⑬ 洪治纲:《寻找,是为了见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第160页,第162页。

⑩ 王冰冰:《表象时代的写作困境——评余华的〈第七天〉》,《小说评论》2013年第5期,第120页。

猜你喜欢

骷髅余华骨骼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智闯骷髅岛
骷髅行乞
读与写(节选)
骷髅行乞
3D打印骨骼指日可待
会移步的骷髅
扩展阅读
骨骼是如何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