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上壮士的悼歌——《陇上歌》赏论

2014-07-15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名作欣赏 2014年29期
关键词:乐府诗壮士司马

⊙郭 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89]

陇上,是地名,指晋秦川陇西(今甘肃陇西县)。《陇上歌》是以地名命名的乐府曲名,郭茂倩将其收入《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诗写道: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 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诗以满腔热情歌颂了一位失败的英雄——陇上壮士陈安,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这位抗击匈奴的英雄身临绝境仍能勇敢拼杀直至牺牲的壮烈场面,表达了北方秦陇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这首诗是纪实之作,有一个基于事实的本事。郭茂倩《乐府诗集》题解记载其本事云:“刘曜围陈安于陇城,安败,南走陕中。曜使将军平先、丘中伯率劲骑追安。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 服,左右驰射而走。平先亦壮健绝人,与安搏三交,夺其蛇矛而退,遂追斩于涧曲。安善于抚接,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及其死,陇上为之歌。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很显然,《陇上歌》本事的主人公是陈安。

陈安,生年不详,死于东晋永昌二年(323)。西晋末期至五胡十六国前期人,原为晋南阳王司马模帐下都尉,勇猛异常,作战时左手持七尺大刀,右手拿丈八蛇矛。平时十分厚待属下将士,能与他们同甘共苦。西晋永嘉五年(311),永嘉之祸发生,晋怀帝司马炽被汉刘聪所俘,司马模也战败被杀。建兴三年(315),陈安遂投奔时在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司马模之子司马保。司马保十分宠信陈安,对他很是厚待。但司马保部将张春却颇为忌惮陈安,向司马保进谗言称陈安有二心,并劝司马保杀掉陈安,遭到拒绝。于是张春收买刺客刺杀陈安。陈安受伤,逃回原驻地,但仍对司马保进贡不绝。

东晋大兴二年(319),司马保自称晋王,陈安也自称为秦州刺史,先投降匈奴政权前赵,再投降成汉,始率军攻击司马保。但大兴三年(320),司马保被部下张春、杨次所杀后,陈安随即又消灭张春、杨次,为司马保报仇,并将司马保以天子礼安葬,谥其为元王。

东晋永昌元年(322),陈安请求朝见前赵帝刘曜,刘曜因病推辞。陈安大怒,因此大肆劫掠,又攻击前赵军队。一时之间陇上少数民族氐、羌都归附了陈安,部众达十余万人,声势浩大。陈安此时遂自称使持节、大都督、假黄钺、大将军、雍凉秦梁四州牧、凉王。

次年(323),陈安再攻前赵,反被前赵军所败。刘曜也决定亲征,派勇将平先追击败走逃脱的陈安。陈安兵溃,身边只剩十余骑,而敌军逐渐逼近,于是他两手分持刀矛,二兵器俱发,连杀五六人。对较远的追兵,则左右护卫发箭射之,且战且走。平先也是一名骁将,行动迅捷如飞,二人接战,只三个回合,陈安蛇矛就被平先所夺。当时天色渐晚又下着滂沱大雨。陈安弃马与左右逃入山中,追兵当晚并无所获。第二日,陈安终为前赵将领呼延青人循踪发现,遂被杀。

虽然陈安一度反复于晋王朝与匈奴政权前赵之间,但他之后却坚决抗击前赵,拥戴晋室,最后为抗击匈奴而战死。加之陈安平日爱护部下,待他们宽厚仁爱,能与士兵及百姓同生死、共患难。所以,他战死后,饱受匈奴贵族欺凌的秦陇人民十分想念他,于是做了这首《陇上歌》来悼念他。就连前赵刘曜听了这首歌后也十分感伤,命乐府演唱此歌。

尽管是写真人真事,《陇上歌》也将素材进行了调整集中,并注入强烈的感情色彩,更加凸显了陈安鲜明感人的形象:他,身材不壮却器度恢弘、体恤士卒,将士们因之都乐于为他效命。这个英勇善战的壮士,骑着骏马、奋舞宝刀、挥旋蛇矛、冲破重围,战场上的他威武、雄健、勇猛、果敢。然而,在寡不敌众的决战中,英雄也走到了末路,先被对手夺走蛇矛,继而又失去坐骑,被迫逃到山涧幽岩之间,终因为我外援,被追兵斩杀,身首异处,血染山涧。斯人永逝,一如流水不返!

作为乐府诗,《陇上歌》在体式上也有鲜明特点。

首先,善用数字作为言说次序。在叙述陈安征战的勇猛和战死的惨烈时,《陇上歌》用到“七尺大刀”“丈八蛇矛”“十荡十决”“战始三交”“一去不还”等词汇,这些词汇中“七”“八”“十”“三”“一”等数字的使用极为生动。而以数字为言说次序讲述故事或描述人物场景,是乐府诗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李白《长干行》中“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等等。在《陇上歌》中,以数字作为言说次序不仅形象地表现了陈安的英勇善战,而且使歌辞显得齐整,一气贯穿,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这种言说次序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乐府歌者在歌辞记忆上的压力,更便于舞台表演。

在清人杜文澜所辑《古谣谚》中,《陇上歌》末尾还有两句:“阿呼呜呼奈子何,呜呼阿呼奈子何。”这两句未见于《乐府诗集》。如果杜文澜所载不错,那这又是《陇上歌》体式上的一个特点,即重复式的言说方式。这两句通过“阿呼呜呼、呜呼阿呼”的悲痛声的重复,表达情感的不可遏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奈子何”的叠唱,使结尾形成一唱三叹、慷慨有余哀的回环咏叹效果。从演唱的角度看,有这两句似乎更合乎情感表达的需要。

其次,三次换韵又句句入韵。声律是乐府诗体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乐府诗中,音乐讲究旋律,诗歌也讲究韵律,诗律和乐律之间有一致性。诗的四声与乐的五音有着对应关系,字的声母、韵母、声调也必须错开才能便于歌唱。《陇上歌》就尤其讲究声律,注意诗的韵律与乐的韵律的贴合。全诗三次换韵皆用平韵且句句入韵。前用十四寒韵,韵调豪迈;中用十一尤韵,韵调悲壮;后用五歌韵,韵调哀咽。声情与辞情的配合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演唱的悲凉效果。《晋书·载记》称与陈安交战的敌对方刘曜闻而嘉赏,可知《陇上歌》演唱效果之动人。

时隔陈安战死三百多年后,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做了一首诗,题为《司马将军歌》,题后小注称:“代陇上健儿陈安。”诗写道: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身居玉帐临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羌笛横吹阿 回,向月楼中吹落梅。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李白诗写的也是一位抗击胡人的将军。当时胡人侵犯中原之地,朝廷兴兵抵御侵犯的胡人。南征的猛将,如云如雷。手中倚天剑电闪风生,劈开海水,直斩长鲸。这次军事行动中的主将司马将军率领楼船气势宏伟,一往无前,就像晋朝益州刺史王 统领楼船进攻东吴一样。大张虎旗,扬兵习战,江中白浪,翻滚如山。将军身居中心玉帐,面临月神方向,满脸粗硬的紫髯,头戴高耸的帽子。恰如汉朝的周亚夫在细柳开营拜揖天子,才知道灞上敌军简直是儿戏的婴孩。羌笛横吹《阿 回》乐曲,向月楼中吹响《落梅》的笛声。将军自起,挥舞长剑,属下壮士,呼声如雷,惊动九垓。等待功成凯旋之日,觐见明主,将军的丹青画像一定可以供在麒麟台上。

李白这首诗歌颂南征的司马将军,诗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发端,交代了司马将军出征的原因是胡人侵扰中原。“北落明星动光彩”至“始知灞上为婴孩”为第二部分,写南征将军和士兵们的英勇善战,这是全诗的主体部分。其中,前四句写南征猛将威武的形象。后八句以“我见楼船壮心目”领起,详细描写南征部队军容的严整,出征声势的浩大,将军坐镇的威严。“羌笛横吹阿 回”以下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南征将士胜利归来,歌舞庆贺,天子嘉奖,甚至将将军画像供于麒麟阁,使之名垂后世。

比对两首诗可以发现,李白此诗在表现内容上显然受到了《陇上歌》影响,何况他自注直言“代陇上健儿陈安”。与《陇上歌》歌颂陈安的勇武善战一样,《司马将军歌》也歌颂了司马将军的威严英武。所不同的是,《陇上歌》是一首写给战死英雄的悼歌,整体的基调是悲凉哀伤的,而《司马将军歌》却是写给生者的赞歌,整体的基调是乐观昂扬的。

[1]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詹.李太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乐府诗壮士司马
乐府诗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司马”本不是姓
“壮士座”毫无意义
“司马”原来是官名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暗恋也是一种成长
“司马”最早是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