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知觉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
2014-07-14叶嘉文,刘勉,张庆吉
叶嘉文,刘勉,张庆吉
摘 要:目的:了解大一新生的知觉心理压力状况,为大学新生适应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指导。方法: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通过上机测试,对某大学3 913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一新生总体知觉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性别新生在紧张感维度、失控感维度和知觉压力总分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女生比男生知觉到更多的紧张感和失控感;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新生在知觉压力总分和失控感维度上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学新生感知到较少的压力;性别、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知觉压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新生;知觉压力;调查分析
中圖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85-02
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1]。Selye和Holmes研究表明,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损害[2]。压力知觉是指个体所知觉到刺激事件对于个人的威胁及意义的一种认知评估。同时,也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的威胁性刺激经过认知评价后产生的心理感受,通常以紧张、不适、失控等形式存在[3]。Lazarus的应激认知评价模型强调了认知因素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应激过程的影响[4]。也有研究表明,知觉压力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子[5][6]。长期持续承受较大压力会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本研究于2013年10月选取某高校3 913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知觉心理压力状况,并探讨其原因,为大学新生适应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指导。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2013年10月抽取全日制某高校大一共4 115名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统一指导语,运用计算机上机测试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信息缺失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3 913份,有效率为95.09%。调查样本的平均年龄为(18.89±0.90)岁,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4岁~24岁。其中,男生2 234名,女生1 679名。
(二)研究工具
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政治面貌等。
2.知觉压力量表。本研究选用杨廷忠教授修订的中文版的压力知觉量表,简称CPSS[7]。该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反映压力的紧张感和失控感两个维度,评估日常琐事、重大事件以及因资源的改变三种压力情境。量表14个项目中七项正向计分,七项反向计分,反向计分的项目为4、5、6、7、9、10、13项,量表采用5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该量表经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此调查中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18。
3.施测
测试采用一商业心理测试系统,让被试着在计算机上完成所有测试。
(三)统计分析
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F检验等。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新生心理知觉压力状况
结果显示,知觉压力量表中的紧张感和失控感维度平均分均小于3分,压力知觉总体平均分小于3分,可知目前大一新生总体知觉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即感觉到较少的压力。见表1。
■
(二)不同性别、信仰等新生在知觉压力两维度上的比较
调查显示,不同性别大一新生在紧张感维度、失控感维度和知觉压力总分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女生比男生知觉到更多的紧张感和失控感。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大一新生在知觉压力总分和失控感维度上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紧张感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有无政治信仰、不同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一新生在紧张感维度、失控感维度和知觉压力总分上的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
三、讨论分析
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的总体压力知觉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即感觉到较少的压力。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近年来,大学注重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开展系列新生的适应活动,帮助他们更快地转变观念,调整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
其中,不同性别大一新生在压力知觉总体、紧张感和失控感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会到紧张和失控。这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传统的性别模型把男性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非情感化的、控制的;女性是被动、依赖和富于爱心、情感化的。男女生的认知方式不同,女性更倾向于依存型认知方式,更依赖直觉和情感,感觉更加敏锐细腻,情感体验也更丰富,容易为无法预测的事情的发生感到心烦意乱,较容易知觉到紧张[8]。因此,在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和开展各项适应训练的时候,需要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类活动方案,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研究还发现,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感到紧张感,但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有失控感。这可能的原因是因为独生子女在自身适应生活和培养自身能力的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而非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虽然没有独生子女那样的优势地位,但对于自己前途和人际方面是更为看重的,所以更为关注自己周围的人,因此遇事更容易产生紧张感。
而对不同经济情况的学生心理压力各维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经济情况的新生在心理压力总分及失控感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显示,在知觉压力总分上,经济一般的学生压力总分显著高于经济较好的学生。在失控感维度上,经济一般与较差的学生都显著高于经济较好的学生。这也提示,要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大一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通过奖、助、贷等方式帮助该部分大学生,让他们减轻经济困难,卸下经济压力包袱,使他们安心在校学习。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新生入学后,需要根据性别、地域特点等,全面了解大一新生的心理压力特点,系统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应从一年级新生开始,了解新生心理压力源,引导他们采取成熟的应对方式,使他们能正确面对学习及生活压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2]Goldberger L,Breznitz S.Handbook of stress: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M].The Free Press,1982.
[3]杨廷忠.社会转型中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9,24(9):760-764.
[4]Lazarus R S,Folkman S.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
[5]朱玉梅.大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6]朱春燕,耿庆山,陈砺.管理干部压力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典型相关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3):2471-
2474.
[7]杨廷忠.健康行为理论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1-176.
[8]王晶晶,贾晓明.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