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当·斯密》: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协奏曲

2014-07-14于淼

学理论·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斯密亚当同情

于淼

摘 要:《亚当·斯密》是一部对于外国著名思想家的介绍以及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翻译丛书。主要探讨关于亚当·斯密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主要特点,通过阅读《亚当·斯密》这本传记,对于亚当·斯密两部著作进行解读,做出关于这本传记的书评。

关键词:亚当·斯密;伦理学;经济学;同情;分工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53-02

《亚当·斯密》是一部对于外国著名思想家的介绍以及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翻译丛书。在这本著作中,共分为六部分。从作者对于众多学派大师都把亚当·斯密封为先祖的一系列事件,到介绍本书主人公的生平公平,再到介绍斯密作为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所做出的贡献,并对其进行对比过后,提出了本书作者对于斯密哲学、科学和历史学的评判。

而其中,伦理学和经济学的论述占据了该书的大幅的篇章,对于这个被奉为先祖的人物所探讨的两个领域成了该书的主要论点。其中伦理学主要通过同情、旁观者、道德心理学来论述;经济学则是通过分工、经济制度、自然自由、政治经济学这几部分来阐述的。而斯密作为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于一身的一个著名学者,他的《道德情操论》先于他的《国富论》而问世。那么同样引起世人巨大反响的两部巨作是否是存在着联系的呢?看似两个领域的问题在斯密看来,是一种延续的思维支撑着斯密进行了两部巨作的创作。

一、从“同情”来看经济制度中的工资问题

书中的作者对于斯密“同情”做了定义即它不仅是与别人的情感上的共享,更多的是与别人感情共享之后的情感理解与共鸣。而用这种含义来看待事件的时候就出现了两种判断事物的方式,斯密对同情做了两个方面的判断,第一个即对行为的“正当性”的评判,判断事件的对与错。另一方面,对功过得失的评判,即判断事件的赞同还是反对,奖励还是惩罚。而做出这一些事件而存在的赞同或反对才是这个行为初始的同情的开始。

而在经济学的第二章当中,斯密却根据自己关于伦理学的构想应用到了经济学中对于工人的工资问题的阐述中。斯密说:“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是对社会有利呢,还是对社会不利呢?一看就知道,这问题的答案极为明显。各种用人、劳动者和职工,在任何政治社会中,都占有最大部分。社会最大部分成员境遇的改善,绝不能视为对社会全体成员不利。有大部分成员陷于贫困悲惨状态的社会,决不能说是繁荣幸福的社会。而且,供给社会全体衣食住行的人,分享一部分自身劳动的生产物,是自己得到过得去的衣食住条件,才算是公平。”[1]78

在论述工资的问题上,斯密认为一个人工作的程度和金钱的报酬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当人们能够从一个不那么辛苦的工作中或者从一个获得较高的报酬中获得同样的价值,那么,这份原有的工作就会失去地位。斯密把“辛苦和麻烦”看作衡量工作的标准。而一种职业当获得较高的薪资的时候就会弥补原有职业的不足,这样原有的不平等就会消失,自然经济就会改变所受的阻碍,知识的普及没有受到影响,差别也就会消失。

斯密在把辛苦和麻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那么,这种标准时从哪里来的呢?人处在辛苦的工作中要给予高的报酬,这就是要从斯密的同情理论入手,他的同情理论认为人在做某些事的时候是通过事件大众、旁观者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比如说,当我们感到工作辛苦的时候,我们觉得麻烦的时候,是否旁边的人会和你有同样的感受,或者说,他在与你做同样的工作时是否也会同样感觉到累或者麻烦,如果同样有这种感觉,那么,根据斯密的理论这两人就是共同情感上的共享乃至共鸣,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两者存在了同情,而如果这种同情被扩散到广大的人群中去,我们就看到了现在所谓定义的“麻烦与辛苦”也就是这样,我们在麻烦的工作中得到了较高的报酬,并因此继续为这个事业奋斗,就像在这本书中说道:“他用自己给同情下的定义去解释两种不同的道德评判或赞同。第一种是对一个行为的“正当性”进行评判,简言之,就是判断其对和错。第二种是对一个行为的功过得失做出的評判,看它应当受到赞誉还是责难,奖赏还是惩罚。”中的奖赏一样。

而这些奖罚的标准发恰恰是从斯密的伦理学理论出发,首先,斯密运用伦理学中的“同情”的定义来阐述什么是工作标准中的“辛苦与麻烦”,其次,当同情被定义之后,斯密接下来把这种定义应用到实践的评判事物的好坏当中,当评价方式出现之后,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就体现为,当我们在做一样“麻烦或者辛苦”的事的时候我们会得到同角度的同情并因此获得高的奖赏。

二、从“经验主义心理学”看经济学中的自然自由

斯密是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上帝做的一切可以被看成是一项科学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可以不必受制于上帝,而这些工作的初始却是斯密所需找的科学的解释。斯密认为道德的一般规律恰是来自于自然的,而这些规律和自然也都是从经验而来的。我们会在这些现象中发现一些规律。例如说帮助需要的人,惩罚有错误的人,这都是正确的。而人们对于人类行为的看法就自然的看成是神的看法,而人类的道德规范被看成类似法律,多以这些规范也同样成为神的规范。而这些思想会导致对神的信仰或者在道德判断中认识权力,而这个权力恰恰是代表着上帝。我们把以上这些称为斯密的“经验主义心理学”。

斯密在经济学中的自然自由中不仅仅是谈论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比喻,而且,他对于自然的说法也成了自然自由中想要反映的问题。斯密的同情概念和设想社会体系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普遍利益这样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多少存在着斯多噶学派的和谐的影子。而斯多噶的和谐主义学说也主要是相信宇宙中有秩序的和谐,万物可以相互扶持,同甘共苦这样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斯密的理论有存在的影子。

斯密是以一个经验主义者,他从经验出发,提出假说来解释事实。而市场的作用就在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场对于成本、供需变化所做的自动的反应得到了一种平衡。而当自然价格吸引市场价格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机械系统,而这种公益效果在斯密看来则更多的是斯多噶学派的和谐思想。

自然法则是对自然的自由权和平等权的信仰。在自然的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斯密常常把自然自由和自然平等放在一起使用,是说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人应当完全任其自由,追求自己的利益。

当我们认为自然是事件存在的方式的时候,我们就会应用自然的状态才想到经济中那些在那个时代被人们所不知的规律,而这些规律被斯密形象的比喻之后就出现伦理学思想中,斯密把市场问题看作是一种自然规律来寻找其初始的部分由此发现在市场中存在的自然的规律并以此来寻找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就是,自然自由和和谐是统一的,自然自由是依据,而后者是前者的说服力。斯密是靠经验为主要基础找到经济学的主要根据,即第一是指限制竞争和劳动力流动;第二是指限制国际贸易自由。而他反对在劳动力市场是的不平等就又一次的印证了他自然自由与自然平等的统一。

三、从“旁观者”思想来看“重农主义思想”

如果要问什么才是评判道德的标准,或者说是什么才能认定评判的标准是正确的,那么可能斯密会告知你,旁观者的赞同。也就是说旁观者的态度是否与你的态度一致。如果旁观者的态度要摆在各种相互的美德之间,而每一种美德又都有让你选择它的理由,那么这个旁观者的同情也是没有用的。而当你變得克服私利和偏见的时候,如果依旧是搞不明白你的对手的特点,那么拥有旁观者的赞同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斯密说:“我们把自己假定为自己行为的旁观者,并且试图根据这一假设来想象这样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用他人眼光检验我们自身行为的唯一的一面镜子。”

根据斯密的理论,我们在肯定或者否定自己的行为时,往往是把自己想象成为旁观者并把自己的行为放入到社会的环境当中。如同上文提及的那个否定的案例,假如我同样讨厌猫,想要去伤害的时候,我会告诫自己不行,因为这个会引起旁观者的反对。同样,如果我是别人,看到自己在踢猫,我同样会讨厌自己。所以判定自己行为的良心和道德上的评价是从社会出发的。

而关于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中的重农主义思想的表现,在本文看来,就是斯密把自己看成一个旁观者,并把这种旁观的思想应用到社会的经济生活当中。斯密对于重农主义者和重商主义者分别进行了赞同和批判,首先斯密对于重商主义者的批判形成了他的自由竞争的基本观点,即,“财富是货币或金银构成”,而不是由物品构成。其次,斯密,对于重农主义者则认为,重农主义最失败的是把农业看成是生产性的而把制造业看成是非生产性的。但是斯密依旧赞同一点,那就是,农业是经济中最旺盛的因素。

斯密运用旁观者的理论,把自己作为公正的旁观者并在他第四篇第一张的开头就陈述了重商主义的根本错误“财富是货币或金银构成”,而不是由物品构成。斯密对重农主义者要偏爱很多,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他们关于自由和信赖自然的基本观点非常接近斯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重农主义者“最大的谬误”是只把农业看成是生产性的产业,而制造业的贸易是非生产性的[1]108。

正因为他是一个旁观者,他就能够在那个时代中发现经济所存在的若干个问题,包括那个时代的经济特点,还有对于那个时代的农业和商业的最根本的判断,他因为具有一般经济学家所不具备的宏观的或者说旁观的视角来看待经济,所以他创作了在那个时代上,至少在那个时代的逻辑上很成功的巨作。

而纵观我国的经济和哲学历史,往往都有着一些主观的因素存在其中而不能真正的观察到实际的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经济的状况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我们的经济体制存在什么问题。而直到目前,虽然我国也已经回归到市场经济的时代,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状况下,我们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回归到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观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关心自己利益的人民来推动,而不是政府。所以,针对目前中国体制现有的状况,我们要“两手抓,两手硬”来看待我国的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D·D·拉波希尔.亚当·斯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斯密亚当同情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不该有的同情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语言层次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从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础: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思考
开车时别发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