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
——是屈原的作品,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2014-07-14夏奇娇
⊙夏奇娇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1]
《橘颂》
——是屈原的作品,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夏奇娇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1]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也是其中最独特的一篇。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问题,学者们对此意见不一。本文从《橘颂》的具体内容出发,对其的创作时间进行大胆讨论,认为《橘颂》是屈原晚期的作品。
《橘颂》 创作时间 晚期作品
《九章》究竟作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在楚辞研究的历史上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是王逸认为《九章》是屈原放逐于江南时所作的;一是宋朱熹认为“非必出于一时之言”,即屈原创作于各个时期。①那么,具体到《橘颂》这一篇呢?大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强调是屈原生活前期的作品的研究者有郭沫若、姜亮夫、金开诚、赵逵夫、张炜等。同意为屈原晚年所作的人也不乏其数,如王逸、洪兴祖、朱熹、汤炳正先生等。通过比较分析,我更同意说《橘颂》为屈原晚期时创作的作品,即顷襄王时所作,应为遭馋之后,即将被流放江南之时。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九章》中的后四篇:《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不是屈原的作品。既然我现在想证明《橘颂》是屈原晚期的作品,那么我就是在承认《橘颂》是屈原作品的前提下开始的。在这一点上我是学习了汤炳正先生的观点,他首先用刘向《九叹·忧苦》中的诗句,来印证是取自《抽思》和《思美人》篇中的,先证实这四篇文章的存在。后又证实今本《怀沙》以下的四篇,在当时的次序应该是在《怀沙》篇之前的,来证实此四篇内容是屈原的作品。对于《汉书·扬雄传》中“雄作《反离骚》《广骚》之后,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骚》”②的说法,提出了新的认识。
一、从具体文本内容来看
所谓“文如其人”,作品是作者思想、性格、经历等方面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所以说,对于作品的直接学习和研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题材的选择
《橘颂》一篇,选取“橘”作为其歌颂的对象有其特殊的含义。楚辞以其“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地方色彩而出名,这一点应该是“名楚物”的直接体现。在楚地“橘树”并非是普通的树,它是楚国的“封疆之木”,是社稷的象征。楚人对于橘树多有崇拜和尊敬的情感。以这样一种神树来证明自己的品质,自然是很具有说服力的。《晏子春秋杂下篇》中说:“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充分体现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影响,而屈原就如这橘树一般“受命不迁”“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从不向这污浊的社会低头。从“服、不迁、深、难、壹”可以看出这种情感之深、之久,这是一种经历之后的体会。如果是屈原前期的作品,他前期的生活还是比较如意的,处于被信任被重用的阶段,还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种说法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总结。当然,肯定会有人认为这么说过于牵强,但细细品味《橘颂》开篇的几句,这是一个有时间长度的概念,正如屈原下文中把橘的一生从“叶、花、枝、果、色”各个阶段详细地展示了出来那样,这是屈原对于自己一生生活的一个说明。内美加外修这是贯穿屈原一生的人生态度。这一点也符合屈原一直以来的写作风格,应是出自屈原之手。
2.屈原独特的拟人手法
有人认为《橘颂》中“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等句,用以证明是屈原少年的作品,但联系最后两句来思考,“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如果“幼”字是指屈原的年龄,则与后面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有些矛盾。要别人以年少的自己为学习对象,向自己学习,似乎有些不恰当。这是很轻狂的语气,这与屈原一直强调的“内美”和“内修”态度是不相符合的。一个很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轻易说出这样的话的。实际上,屈原是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手法。他并不是直接将自己与橘树对照,乃是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橘树以崇高的品质,进而把橘树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或者是效仿的榜样。“愿岁并谢,与长友兮”,这句话是说自己愿与橘同心并志,岁月虽去,年岁衰老,长与朋友,永不相离,表明了自己对于年岁不逝的一种渴望。人都会有一种“怕老”的情结,希望岁月永恒的情节。“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若一个人发出这样对于时光的挽留之音,对岁月的惋惜。那必然是已“老”,或者说是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之后的感慨。所以不能把“幼”和“少”与屈原的年龄混为一谈,不可以此来定论屈原的年龄。
二、从语言形式上来说
《橘颂》的语言形式,以四言为主,同时,非常具有楚地特色,全篇共用了十八个“兮”字。四言的形式看似颇有《诗经》余韵,但不能因此来断言《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如果如此,那我们又该怎样去理解《天问》和《招魂》以及《涉江》中的四言形式与作品情感的关系呢?“四字句”散见于《九章》他篇者不少,并不影响其为晚年的作品。《天问》为“四字句”,也不影响其为顷襄王时被放后的作品。可见,屈赋的体裁是因不同内容而赋予不同形式,不能以此来判断时代的依据。③
一个灵魂在客观世界里的冲撞、困窘,有时会引起主观世界双倍的倔强和执拗。④外在的受到某种冲击之后,内心会经历双倍的波动,也许外表是宁静的,但却是不安中的一种宁静,是情感即将爆发的体现,是暴风雨之前的平静。此时的屈原第二次被贬,相比第一次的打击,这一次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心死,内心有几分对这个现实世界的不满,这是区别于之前那种“固守宗国”的情感的。这一点从《悲回风》和《离骚》的结尾情感的对比中就能看出来。“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施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中的那份渴望被重用、施展自我之心要明显弱于“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回到《橘颂》上来,这便是用另一种形式和风格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再如《离骚》《涉江》等篇那样,直接抒发心怀大志、批判黑暗的现实,渴望重新被重用,不再去提什么先贤圣人,只言橘树及自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变化了自己的抒情形式,但是情感却得到了双倍的丰满。这样在写作语言和形式上的巨大变化,必然是在一个人的写作成熟之后才有可能发生的,具体地说,应该是属于一个人创作之中创新的部分。《文心雕龙·通变》中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望今制奇,参古定法。”⑤“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成熟”的创新,是有一定基础的。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橘颂》应是屈原后期的作品。
林云铭在《楚辞灯》中评价此文“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言志乃诗人本意,咏物乃诗人之余事。题材的选择是在人生体验丰富了之后的一种选择,拟人手法的运用和语言形式都是屈原在自己的创作成熟了之后的创新形式,结合《橘颂》一篇总的情感来看,本文应属于屈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自己生平志行,自我肯定并自我勉励的创作。
本文从选材、创作方法和语言形式几个角度出发,尝试着去阐述《橘颂》是屈原的作品,是屈原晚年的创作这一结论,我深知自己的论证有很多不成熟、不到位的地方。我只是想通过表达自己对于《橘颂》文本的理解,来说明自己的一点看法。在今天看来,去深究某一篇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谁,是作于何时何地?这样的问题似乎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具体的文本中体会或收获到什么并怎样把这些精华付诸我们这个时代中。
面对当今这样一个压力很大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压力点。当我们面对压力和挑战的时候,也应该如伟人屈原一样为自己找一方净土,不必是文学的天地,我们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很多,找一片适合自己的天地,释放内心的苦楚和不痛快。之后回过头来重新自信、勇敢地直面现实,无论怎样生活还在继续。愿我们都可以做一棵顶天立地、与世独立、忠直不迁、既有内美又有外修的橘树。
① 聂石樵:《楚辞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92 页。
② 班固:《汉书》(卷六三),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2608 页。
③ 汤 炳 正:《汤 炳 正 论 楚 辞》,上 海 科 学 技 术 文 献 出 版 社2008 年版,第 78 页。
④ 周 建忠 :《楚 辞讲 演 录》,广 西师 范 大学 出版 社 2007 年版,第 121 页。
⑤ 范 文 澜 :《文 心 雕 龙 注》,人 民 文 学 出版 社 1958 年 版 ,第521 页。
[1] 张炜.楚辞笔记[M].上海:三联书店,2008(8).
[2]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
[3] 曹大中.《橘颂》确是屈原的绝笔[J].贵州文史丛刊,1991:103-108.
[4] 张庆利.文学的研究与研究的历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0).
[5] 李炳海. 发愤以抒情的坦率表白和精心调遣——屈原《九章》 对 创 作缘 起 的交 代 [J]. 江 汉 论坛,2008(6):102-105.
[6]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
作 者:夏奇娇,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