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视唱练耳教学
2014-07-14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614004
吴 洋 (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614004)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国教育界兴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此类改革旨在通过提出和实践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使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一步符合社会对于当今人才的需求,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及实践成为符合社会当下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此种背景下,笔者参与了乐山师范学院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主干课程发展规划》的研究,并担任该课题之子课题《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主干课程的发展规划——<视唱练耳>》的主要研究工作。该课题历时两年,以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3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视唱练耳课程为期两年的教学探索,来研究视唱练耳课程对于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表演专业更加注重学生表演实践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音乐表演工作,所以从相关专业理论水平的学习到专业实际表演技能的掌握,都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该级学生已经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本文对该级表演专业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学生情况介绍
2013级表演专业共有3个行政班,其中两个行政班为声乐班,学生都为声乐表演专业,74人。器乐班一个,17人。就学生专业能力来说,器乐专业学生相对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由于器乐学习的长期性,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也相对容易。而声乐专业学生专业水平则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前才开始接触和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及声乐演唱,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由于视唱练耳为大班课教学,加之学生音乐理论水平能力不一,就为两个班声乐专业班级的视唱练耳教学造成的一定的难度。
二、视唱练耳课程对于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音乐专业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虽然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学科,但该课程无疑具有技术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同时也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和掌握的素质之一。该课程从音响角度出发,将相关音乐理论以音响的效果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最真切的感受到音乐的节奏、音高、速度、力度、强弱等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以及对于音程、和弦、调式等乐理知识有着听觉上的接触与记忆,而这将更好的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环节更加全面的掌握这些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与手段,通过视唱练耳课程的训练,能够逐步建立并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在建立良好乐感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音程、和弦的性质感知与判定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节奏的敏锐感知与书写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调式的初步感知能力,以便为音乐表演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视唱练耳被分为视唱、练耳两个看似相对独立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个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性。单纯的唱或单纯的听虽然可以取得各自很好的学习效果,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互补式的学习,视唱练耳的学习效果将更为明显。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不仅是视谱听音的技术练习层面,更是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关联性。正是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在音乐学基础理论中以唱和听得方式来获得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对音乐乐感的培养也由理论课中单纯的概念性学习变为实际接触音乐的听觉训练与视唱能力获得的学习。
作为音乐表演专业来说,由于主要以表演为主,所以对于乐感的掌握就更为重要,而视唱练耳教学的两部分内容,视唱与练耳恰恰都是从音乐最细微处入手,例如:视唱部分的训练在讲求视唱音准的基础上,通过对最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的训练来做到对视唱作品的完整诠释,而学生通过训练在达到视唱课程要求的同时,也能够养成对所接触作品的节奏、音高、速度、力度、强弱等音乐表现手段进行习惯性分析,并在视唱过程中将以上音乐元素很好的体现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在演唱及演奏声乐器乐作品时,也能够将此习惯带入,为更好的理解和完成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练耳部分虽然是训练学生对于音组、音程、和弦等内容的单一听觉记忆能力与反应能力,但是与此同时,也训练学生对于上述听辨内容的音响性质的记忆能力,加之在教学中引入和弦连接等内容,所以对于学生的乐感培养及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并为学习其他理论课程诸如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能打下一定的听觉基础。
所以,作为《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主干课程发展规划》的子课题,该课题在学生音乐表演实践能力的初期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表演实践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同时在教学中从本系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来提高其视唱练耳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学到该课程的相关知识、方法、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总体专业素质。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该课题目前进行期为一年,所以本文就一年的学习计划预案进行论述。课题主要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出发,音乐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包括对于音感、节奏感、旋律感的感知。视唱练耳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学生的这三方面的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多的,该课程在大学中开设四学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及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视唱练耳课程虽为音乐学理论课程,但其教学内容则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练习才可掌握,经过高考后的暑期,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得不到相应的训练,相关能力严重退化。加之进大学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思路、学生实际水平的认知与掌握上处于一个相互认知与了解的状态,所以首学期旨在于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初步能力的恢复性教学,通过相比较为简单的基础音阶及单声部视唱(一升一降、无升无降)的练习来使学生尽快地找回以前的视唱水准,同时也可借此让师生熟悉彼此,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练耳中则偏重基本能力的培养,诸如音组中可有一个变化音;音程、和弦主要为性质的听辨,和弦中构唱的训练;节奏中基本节奏性的掌握、单声部节奏的听觉训练;简单旋律的听记等。通过上述训练一方面使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产生初步的音乐感知能力,即对音的性质,节奏型的组合、旋律的走向等产生初步的感知,为乐感的提升打下基础。
第二学期:经过上学期的基础训练,学生对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非常熟悉,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也已初步建立,这时在教学内容上可进行音乐感知能力的初步训练,在视唱时可以选取旋律性较强的作品,诸如声乐作品,民歌、儿歌等等来培养学生的旋律感知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同时也要选取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性视唱(一升一降、两升)进行固定音高和音准的能力培养,为学生以后的作品听辨打下基础。同时在视唱中加入双声部视唱,主要训练学生的配合能力,为以后合唱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练耳中除去音程、和弦性质的精确听辨外,要掌握具体音高的听辨,节奏则为相对复杂的节奏进行(连线与休止的加入)。旋律则对听记内容的准确性与听记作品调式(C、G、F)的判定做出更高的要求。
四、实际教学实施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1.实际教学实施情况
2013级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课时为每周2课时,以行政班为教学载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上述预案基本能够在器乐班级得到具体实践,由于器乐学习的长期性使得器乐班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普遍较强,尽管经过了高考后的暑假休息期,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有所下降,但是进校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并且对于教学中的要求也能够高质量的完成。但是相对声乐专业学生较为困难,首先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接触学习音乐时间较短,加之暑假完全休息,进校后视唱练耳能力有较大退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基础训练相对较多,诸如在视唱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训练,用两到三周的时间重点训练学生对于音准、速度、力度、情感、气息等某一个音乐表现能力的掌握,经过半学期的针对性训练,效果较好。练耳训练则更为细化与基础化,预案中本计划直接进行音组的听辨,但鉴于实际情况,前三周时间采取单音与音组混合听辨的教学内容(音组也由三音一组逐步增加到五音一组,变化音只有一个),音程限定于三度、四度、五度音程的性质听辨训练,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模唱为主,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具体音高的听辨。和弦则限定于大小三和弦的原位听辨训练,同样以模唱为主,重点在于学生对于和弦性质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性的进行和弦的具体音高听辨。节奏主要是不同基本节奏型的组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三到四个基本节奏型为一组的听辨与较长整条节奏的听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节奏型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并初步掌握较长节奏型的听辨。旋律以自然大小调为主,主要训练学生的旋律记忆感知能力。
进入第二学期后,学生的视唱练耳基础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加强,在教学中也开始适当增加难度,视唱分为两部分,单声部视唱作品进入一升一降的调式的练习,难度逐渐加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的进行固定音高和音准的视唱能力训练。与此同时,开始加入双声部视唱练习,要求学生在视唱好自己的声部同时,注意与其他同学的配合。在实际教学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组合,并随机指定视唱声部,这对于学生的视唱能力与配合能力要求较高。练耳的难度比起上学期有所增加,不再听辨单音,全部以音组为主,并将变化音增至两个。音程扩展到二度至六度。但仍然以性质判定为主进行听辨,对三、四、五度音程则要求听辨具体音高。和弦扩展为大小三和弦原位及一转位的听辨,以性质判定与模唱为主,对于原位和弦则要求听辨具体音高。节奏仍然采取三到四个基本节奏型为一组的听辨与较长整条节奏的听辨相结合的方法,但每周会增加一条较难节奏以供提高训练,在节奏型的选用中,加入连线及休止,增加难度。由于节奏听辨对于我系学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采取重难点听辨,每两到三周主要针对一个难点节奏型的听辨或在三至四个基本节奏型组合的听辨中选取一个固定的节奏型与其他不同节奏型相组合的听辨模式。旋律听辨扩展至一升一降,仍然主要训练学生的旋律记忆感知能力,但提出具体听辨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听辨效率。在一年的旋律听辨中,都选取篇幅短小,旋律性较强的作品进行听辨,比较容易达到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效果。
一年来从教学效果来看,视唱教学与预期效果基本相符,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整的完成视唱作品。在此基础上视唱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在视唱中不仅仅只注意音准的视唱,在作品分句、换气、速度、力度等表情记号的完成上也开始注意及达到。第二学期在视唱中加入了双声部视唱内容,就效果来看,学生完成的不错,但对于声部配合过程中的力度、声部效果等方面的处理,在意识层面上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在提示下才能够做到,但对于学生的多声部音乐视唱能力还是有很大提高。练耳教学中音程、和弦的性质判定效果较好,能够按要求准确的进行模唱及性质判定,但对于具体音高的判定准确度则有待提高。简单节奏的听辨效果较好,较长节奏的听辨效果较差,主要为对于基本节奏型的音响记忆与书写符号转换能力不够。旋律由于开始听辨一个升号以上的调式,难度较大,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听辨的准确性及时效性,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够掌握。
2.出现的问题
首先,由于大班教学加之学生水平不一给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基础较低的学生需要从头教起,可水平较高的学生则需要更加有难度的提升训练。使教学中进度的实施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基础较低的学生占据多数,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以基础低的大多数学生为主,但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会专门听辨难度较高作品。
其次,练习时间严重匮乏,由于大学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而视唱练耳的学习与进步又需要大量的课后实践练习才能取得。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课后练习较少,对于学习效果产生极大影响。
再次,由于练习时间不够,导致学生的练耳能力不能取得较大提高,对于预案中教学进度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会适当降低难度已适应学生的水准。
五、未来的应对及教学预期
该课题的完成还有一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学预案随时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这样才能达到本课题的实际目的。同时在教学中也开始有目的的与相关学科进行关联,诸如简单的作品结构分析,和声连接的听辨,从音响上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于相关内容理论进行理解。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能更贴切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提高其视唱练耳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该课程的相关知识,方法,技能,能够借助该门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对表演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