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

2014-07-14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50014

大众文艺 2014年22期
关键词:和弦浪漫主义作曲家

吴 珺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50014)

浪漫主义时期于19世纪初逐渐形成,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传统形式,强调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作曲家个人内心的思想和感受。浪漫乐派的音乐风格体裁形式自由奔放新奇多变,采用色彩性丰富的和声来进行抒情和描写,提倡音乐的标题性;民族乐派则在民族情趣和爱国情操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世纪的音乐大师层出不穷,音乐也由此发展到了巅峰。

一、浪漫乐派的和声特点与审美意识

和声的变化归根于和声紧张程度关系的演变过程中,涉及到的对于和声本体的理论研究、音乐创作需求与实践归纳等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和声紧张协和程度的问题,协和与不协和的关系和内涵会随着时代的改变产生变化,最终使整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声风格与审美概念也发生变化。本文就和声关系的紧张协和程度,来分析浪漫乐派和声风格及其中隐含的审美意蕴。

(一)社会环境的动荡变化、人民大众信仰的缺失与音响观念的改变

18、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导致了封建复辟,整个欧洲政治风云变幻频繁。此时期的艺术家将更多的目光投入了社会,寻求自己的位置,宣泄个人的情感。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以自由的方式渴望着未来,追求一种不可知的永恒。

浪漫乐派和声虽与古典乐派和声一脉相承,但在音乐理论、音乐美学以及创作使用上有了新的意义和突破。在严肃音乐创作中,调外和弦已经从巴洛克、古典时期起装饰性、辅助性的地位,逐渐获得了更独立的表现意义。

(二)调式外和弦的大量使用,折射出审美观念和意识上的突破

启蒙运动以后,作曲家与社会观念的冲突、对立、反抗甚至叛逆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了他们的音乐中,使之具有了欧洲音乐中还从未有过的社会性质和心理内涵。

浪漫乐派音乐其情感特征以个性化、具体化、语言化的表现方式寻求音乐之外与现实生活更密切相关的个性表现为主要目的。浪漫乐派的和声中出现的大量色彩性和弦、复合多调式、调性的对置游移、高度半音化和声等,导致了调式和弦与调外和弦关系的不平衡。

19世纪初叶,出现了肖邦、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等一批杰出的作曲家,他们的创作表现细腻,描写刻画作曲家内心的感受,与市民大众的生活相距甚远。他们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创作,音乐反映了当时人们深层细微心理的审美倾诉。

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继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遗产,在古典传统中体现浪漫主义。他色彩性的转调与离调手法,反映出内在的个人情感与社会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声织体的变奏、调式间的对比、平行和弦的半音化旋律线条表现美好憧憬和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活动。

舒曼作品中复杂多样的和声织体、节拍、节奏反映出其个性情感表述的多面性。相比舒伯特,他更富有意象和想象力,音乐着重心理的刻画。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演唱旋律的主要地位已经改变,伴奏与和声表达出了歌曲蕴含的深层内容。

二、民族乐派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

民族乐派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欧和北欧各国政局动荡,民族意识的日益增长,民族解放运动和文化复兴运动兴起的大环境下而应运而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作品中心思想表达的是作曲家本国的民族文化、精神气质和自然风光,所以在音乐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内涵上也带有独特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别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从和声风格与审美角度看,民族乐派在调式和声方面的运用,打破了古典时期的模式,探寻和声色彩的多样化。

(一)俄罗斯民族乐派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格林卡为近代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和审美风格指明了方向:以俄罗斯民间歌曲音乐为基础,吸收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及西方巴洛克、古典、浪漫时期的丰富理论成果,并不断发展创新。格林卡的作品运用了包括黑海音阶、俄罗斯民族调式和调式变和弦等作曲技法,从音响效果上表现出俄罗斯音乐的民族特点。而“强力五人集团”,则在民族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拓宽了格林卡的创新道路。

鲍罗丁是俄罗斯民族风格最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粗犷的性格和开阔的胸襟。

穆索尔斯基的创作思想具有揭露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在和声语言上,他突破了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使用俄罗斯民族的传统音乐调式来制造特殊的和声效果,以展示独特的和声色彩与审美情趣。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以俄罗斯民歌和东方民族音调为基础。他的和声是自然调式风格的,如交响组曲《天方夜谈》,这部充满了中亚风情的作品,体现了俄罗斯民族乐派在审美上的异国情调。

(二)捷克民族乐派

作为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斯美塔那继承了严肃音乐写作技巧,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他的和声审美观念在《伏尔塔瓦河》中得以充分体现,以大小调交替游移的手法生动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和作曲家的爱国情怀。

(三)挪威民族乐派

格里格代表的挪威民族乐派,其写作作品缺乏矛盾冲突及戏剧性,主要表现了挪威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从和声角度来看,其作品中有大量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调式交替游移:挪威民族调式、西方中古调式、大小调与民族调式、中古调式交替等。他的和声基于自然调式,同时融入调外和弦,从而造成音响效果色彩上的变化;从审美角度观察,钢琴小品《#F大调“致春天”》中,清新、质朴的情感基调,折射出北欧民族面对大自然和生活图景时所表现出的发自内心的爽朗而淳朴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寄托了作曲家对祖国自由的无限憧憬。 和声手法在代表作《彼尔·金特》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芬兰民族乐派

西贝柳斯被称为为“芬兰民族之父”,他的作品鲜明地体现芬兰独特的民族气质。其调式功能化和声,配以高紧张度的和声进行推动音乐的发展,是芬兰音乐民族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独特体现。在交响诗《芬兰颂》一开始,由铜管乐器奏出的不协和和弦构成的主题,它是芬兰民族心声的呐喊。西贝柳斯的和声语汇从侧面展示了作曲家的爱国精神、崇高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折射出芬兰民族硬朗、豪迈的个性特征。

三、结语

浪漫主义时期作为西方音乐史的第六个分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时期保留下来的传统,并大胆的创新。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浪漫乐派,既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由于社会环境的动荡变化、人们心中的信仰缺失,作曲家通过音乐会宣泄个人的情感,追求一种不可知的永恒。不协和和声语汇的极大丰富,反映出审美上的感性突出与理性突破。其音乐风格上自由奔放,形式上打破传统规则,喜用抒情和描写的手法,融合民族民间因素,与大自然密切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民族性;与浪漫主义关系紧密的民族乐派,其创作源于传统又异于传统,是世界音乐史上不可缺少的财富。

19世纪的音乐在风起风涌的民族主义音乐的潮起潮落中落下了帷幕。作为这个世纪的主流——浪漫主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退出了历史舞台。西方音乐中对理性与感性的认识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后,在浪漫主义时期达成了共识,即内容理性与形式感性的共同存在。也正因此,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才能在反映现实以及情感表达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回头看看,这一百多年的西方音乐历史,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及其所蕴涵的审美意蕴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脉络,音乐上的浪漫主义经历了兴起、繁荣与衰颓的过程。新的音乐风格在各国民族乐派的催生下也已逐渐形成。

[1]张楠.《浪漫主义时期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探析》,2013(1).

[2]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保罗·亨利·朗,顾连理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张楠.《民族乐派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管窥》.2013(1).

猜你喜欢

和弦浪漫主义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长大可当作曲家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猫咪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