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人物描写中揭示的人性悲哀

2014-07-14

短篇小说 2014年4期
关键词:莫泊桑牡蛎于勒

王 茜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人物描写中揭示的人性悲哀

王 茜

一、善于揭示人性的本质

莫泊桑出名后依然很谦虚,他曾说:“我的小说仅仅是对周围常见现实的反映。”也正是这种对现实的真切反映赋予了他的小说神奇的感染力,我们读他的短篇小说,能够看到作者另辟蹊径地将现实生活及人性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莫泊桑能够准确地抓住现实生活中不足以引人注意的事物的特性,并能够将覆盖在事物上的虚伪面纱一层层揭开展示给众人,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莫泊桑对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真切而又细腻,从不因小说篇幅短小而忽略对细节的刻画,小说中,作者不添加一丝带有个人感情的评述,通过蓄势、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将简单的故事层层推进,逐步深入主题,使真假美丑的人性活灵活现,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作者大量灵活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在人性的展现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莫泊桑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唉!要是于勒在船上,将会多么叫人惊喜呀。”这句话在前两部分中先后出现了两次,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望眼欲穿地盼望于勒归来的迫切心情,简单的重复显得夫妇二人心情万分焦急,迫切想见到于勒。而在第三部分中,当夫妇两人突然间看见潦倒穷困的于勒时犹如看到了毒蛇猛兽,生怕躲避不及而让 “敌人”看到。之前二人将于勒视为 “福星”,而之后当看到的是 “灾星”时,两人的形态与之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莫泊桑运用对比手法将事物相对、相反的两方面或相对、相反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其中的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事物的本质表现得清晰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小说的第一、二部分,作者有意刻画菲利普夫妇与于勒的感情,描写于勒在这一家人心中的地位,正是为后面夫妇二人看到于勒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作铺垫,从而形成强烈的反比,同时前两部分的刻画与描写还起到了蓄势的效果,当剧情发生突变时,起到了给读者以震撼的良好效果,使得该部小说更具艺术性。作者通过对比,将唯利识途的菲利普太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倘若她与这个穷鬼相认,女儿的婚事就有可能因为他而夭折,家底的经济状况及生活状况也必定会降低。此刻,这个小市民是多么厌烦这个穷鬼于勒啊!但是在昨天,她还对于勒赞赏有加:“若有朝一日这个好心的于勒回来了,我们的生活情况就会好转,于勒可是个很有办法的人!”菲利普太太突然间的大转变不但令人为她感到可悲,同时还附有浓厚的喜剧色彩,令人哭笑不得。在文中,作者还正面描写了她儿子的纯真和善良,以此来反衬夫妇二人的势利、虚荣与自私。

二、揭示人物的唯利是图、爱慕虚荣

菲利普强烈的虚荣心使得他向往上流社会,在船上故作高雅地模仿着上流社会人士享受奢华的生活,他请两个女儿和夫人吃牡蛎,虚荣心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吃牡蛎正表现了夫妇俩的小资产阶级心态,同时,吃牡蛎也是于勒自然出场的铺垫,引导剧情逐渐发展。也正是这一家人的虚荣与小资心态使得他们得以在船上与于勒巧遇。菲利普夫妇随身揣着于勒写给他们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我们全家的福音书,只要有机会便拿出来念给大家。”作者对这一段简单对话的叙述看似平常,但其在文中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出菲利普一家向往上流生活,并将其虚荣爱慕的心态表现了出来;另一方面,有一天晚上,他们把这封信拿给了一个公务员看,这个公务员看后便相中了 “二姐”,并下定决心毫不迟疑地向她求婚,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哲尔赛岛之行,对于穷人,哲尔赛是最佳旅游胜地—— “仅需两个小时的航行时间,法国人便可以来到邻国游玩”,以满足穷人们的虚荣心。菲利普一家人的虚荣心是整个剧情的线索,正是这虚荣心才使得他们见人便炫耀于勒的信,于是引出二姐的婚事,才有哲尔赛岛之行,最后很自然地引导与于勒的巧遇。年老的于勒变得穷困潦倒后,想要乘船回家,想到自己的现状后却又无脸回家,于是便在船上靠卖牡蛎为生,当菲利普携女儿与女婿去买牡蛎时,于是很自然地与于勒在船上相遇。情节一层又一层构成因果关系,一环扣一环使矛盾加深,最后达到小说的高潮。

在小说高潮的这一部分中,作者安排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巧遇。当菲利普突然看见于勒时,他先是惊恐、不安,不相信眼前的事实,之后他让妻子去确认,并在船长那打探,当菲利普确认这一切是真的后,他的脸色 “煞白”“苍白”“两眼呆直”“和平时不一样”,而他的妻子则表现为 “哆嗦” “吞吞吐吐” “暴怒”等,先是不相信,然后是自己去确认,最后是证实,随着情节的不断变化,人物的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这一层层的变化与描写正是作者对小说人物冷酷、自私、唯利是图形象的层层披露。菲利普夫妇遇到于勒时的表现是在情理之中的,先前他们称赞并期盼于勒,是因为 “有办法”的于勒能使他们脱离贫穷,当发现于勒是个穷水手后,菲利普夫妇认为于勒会成为他们的累赘,于是便很自然地引出了之后的情节——躲于勒。莫泊桑以犀利的文笔描写了菲利普夫妇见到亲兄弟前后天壤之别的态度,间接地提示了当时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于勒在背井离乡之前曾因他花花公子的恶行被菲利普夫妇打发到美洲,从而导致了他如今的贫困潦倒,倘若作者仅对这些事实进行描述,并不会有多大说服力。然而作者安排了他们的 “巧遇”,正是作者对这 “巧遇”的描写才使我们看清了菲利普夫妇虚伪、冷酷、自私、唯利识途的真实嘴脸,认识到了人性心灵深处肮脏的一面。因此,莫泊桑以主人公的虚荣心为小说的主线,并引出他们 “旅途巧遇”,以此来揭露唯钱心理的社会现象,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三、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莫泊桑在小说的开始便写道:“唉!要是于勒在船上,将会多么叫人惊喜呀。”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不但向读者说明了菲利普家庭的基本生活情况,而且还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在贫困的生活条件下,菲利普夫妇向往富有,看似持有积极的心态,实则为纯粹而又自私的拜金主义。菲利普一家向往上流社会,并效仿奢靡的生活以满足其虚荣心,只是作者揭示其人性本质的开始。小说中两次写出了主人公的心声:“唉!要是于勒在船上,将会多么叫人惊喜呀。”这是菲利普最常说的一句话,说明他想要见到于勒的迫切心情。这句话将该篇小说的主要矛盾顺利地点了出来,同时勾起了读者广泛的想象,留给读者一个悬念: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菲利普夫妇那么迫切见到他呢?于勒真的 “总有办法”吗?于勒真的能够衣锦还乡吗?如果他穷困潦倒地回来了,菲利普夫妇对这个朝思暮想的弟弟又会持怎样的态度呢?作者一边一步步描述着剧情的发展,一边逐一公布这些疑惑的谜底。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莫泊桑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该部分为小说剧情发展作了重要铺垫。对于勒的回忆则是先抑后扬,先是描述于勒的 “不正行为,花花公子,糟蹋钱,无赖,流氓,坏蛋”等,全家人视于勒为恐怖人物,当时菲利普夫妇则认为于勒是整个家庭的罪人,打发他去美洲是他唯一的出路;之后则是描述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中地位的转变,他从之前的“坏蛋”和 “流氓”渐渐转变成 “有良心的人” “正直的人”,甚至成为一家人 “唯一的希望”,就连他的来信也成为全家的福音书。二女儿的婚事了了,拟定了成千个计划,还计划购置别墅,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将于勒在夫妻二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一步步扩大,为下文与于勒的巧遇作好了铺垫,并为小说的高潮部分——于勒又变回了“贼”“流氓”埋下伏笔。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整部小说的核心部分,囊括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高潮、结局及尾声,使得读者瞠目结舌,印象深刻。作者说明了菲利普一家乘船来哲尔赛岛旅游的原因,有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菲利普效仿高雅生活,请一家人吃牡蛎的情节的描述说明了作者别具匠心,文笔中流露着幽默和讽刺。表面看来,这部分的描述与情节的发展关系不大,而正是这看似节外生枝的描述将故事情节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小说的高潮部分正是从菲利普及其妻子与于勒巧遇开始,此时小说的矛盾得以激发并达到极点。当菲利普夫妇看到卖牡蛎的人很像于勒时,一开始根本就不相信眼前的情景,更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读者读到这里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个卖牡蛎的水手是菲利普的弟弟于勒吗?若不是于勒,情节会怎样发展呢?若真的是他,菲利普夫妇会与他相认吗?情节又迅速向前推进了一步,然而莫泊桑并未直接奔向高潮,而是故意将气氛暂缓,菲利普去向船长打听卖牡蛎水手的来历,最后确定这个贫困潦倒的老水手正是一家人朝思暮想多年的亲弟弟于勒,至此,夫妇二人精心拟定的上千个美好的计划戛然而止,他们所有的幻想瞬间破灭。菲利普 “神色张皇”“脸色煞白”,其妻子则突然转为 “诅咒” “谩骂” “暴怒”,在几乎瞬间的时间内,主人公的表情、语言及心理等突然发生极大转变,使得小说的情节错综复杂,矛盾交加,将小说推至高潮。

四、结 语

莫泊桑通过描述一个在小资家庭内发生的平凡的故事,将现实生活及人性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随着情节的不断变化,人物的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作者对小说人物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的形象进行了层层披露。莫泊桑以犀利的文笔描写了菲利普夫妇见到亲兄弟前后天壤之别的态度,间接地揭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李明琴.《我的叔叔于勒》展现人性碰撞的修辞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2]朱胜利.《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对比手法[J].池州师专学报,2002(01).

[3]黄永恒.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一幅画面——《我的叔叔于勒》浅析[J].通化师院学报,1995(03).

[4]傅宝霞.浅谈《我的叔叔于勒》与《最好的顾客》之异同[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4(02).

王茜(1986— ),女,河北唐山人,本科,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莫泊桑牡蛎于勒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一餐牡蛎吃出50颗珍珠
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