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理念的关系
2014-07-14重庆大学艺术学院400030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0030)
一、命题缘起
“所谓创新当然首先是指具体问题过去文献中没有报道过。对用一种材料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换一种材料进行类似的模仿性的研究虽然是允许的,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学习阶段,但绝不能说是高水平的研究。”
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因此,一般情况下视觉元素的运用往往直接影响着作品设计的艺术风格和视觉导向。研究课题与创新的关系,即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并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是我们即将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传统与现代理念的关系
(一)关于传统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是将落款与印章融入到主体构成内容里。这是诗书画印多元素合一的综合表现得艺术。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强调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从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而在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构成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独特风格的关键是整合运用传统视觉元素。而将中国画中最具特点的传统绘画元素融合在西方设计元素里产生出的全新理念的阐释已成为理解传统与现代理念关系的一种趋势。
(二)关于现代
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尚理念。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符合现代审美与时尚接轨,是现代视觉设计发展的趋势。
(三)两者关系
西方优秀设计思想为中国当代设计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最前沿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设计视野。在西方先进设计思想影响下,中国设计界产生了一批批较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一系列融合西方优秀设计理念又兼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问世,并且得到了广泛认可。
三、传统与现代理念的创新——以国内经典案例为证
(一)靳埭强作品
靳埭强先生的作品,无论是绘画类还是设计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中国山水画中水墨元素的运用。如梅兰竹菊的招贴广告,清新高雅的传统图形呈现在造型独特的四件容器中,平面与空间的对比、色彩的高雅与绚烂,透露“宁静致远”的气息。再如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其整体造型简洁流畅,富有时代气息,标志的造型、标志,标准色与“中”字都体现着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知。这一标志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设计理念相融合的设计思想。这就是将传统与时尚理念运用到设计实践的典型案例。
(二)张艺谋作品
张艺谋导演无论是电影作品还是舞台剧,最擅长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人惊讶于传统元素的现代展现。如舞台剧《武隆印象》中,将中国传统吉祥元素“红与绿”的搭配与现代灯光设计的巧妙结合。这样的视觉再设计,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灵活运用中国传统吉祥元素,又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传统与时尚理念相融合”的视觉传达设计。
(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VI设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其设计概念的构成由北京形象+中国文化+奥运精神组合而成。如何通过现代设计彰显三者是作为设计师的难点和重点。在这些设计作品中可以发现,设计师以设计内容诠释北京文化特质,例如以设计技巧来凸显运动,以图腾、地标建筑、动物、民间艺术等的元素提取进行重构。
综上所述,现代视觉设计不仅仅是对产品本身的设计,而是应该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构筑一种人类生活方式,应该具有人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意义。视觉传达设计既传达给视觉观众也传达给设计者本人,因此深入的视觉传达研究已经关注到视觉的方方面面感受。“作为生活方式的创造者,设计艺术关注的绝不仅仅是造物的功能,那只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层面,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因素、价值尺度、意识形态的导向。”从形而上层面理解,设计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柳冠中认为“设计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同时是一种创造更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的行为”。中国当代设计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设计要“在全球意识和广泛吸收人类异质文明的基础上,建立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才能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关系。
四、总结
中国当代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性元素结合的产物。视觉传达设计 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体现着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领域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中国当代设计竞争力的提升必将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它将形成一种符合人与自然共和谐发展,并且包容性极强的中国设计文化竞争力,进而实现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理想。”中国的当代设计不可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造物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类所有先进文明兼容并蓄的综合文明的体现。
[1]郭传杰.科技创新案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李砚祖.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陈红.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4]潘鲁生.自序[M].潘鲁生.匠心独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3.
[5]柳冠中.前言[M].张乃仁.设计辞典.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翟墨.批评包豪斯[J].美术观察,2003(1):99.
[7]何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J].装饰,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