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年俗文化的代表符号——木刻套色印刷清河神符
2014-07-14河北省清河县文化馆054800
(河北省清河县文化馆 054800)
一、木刻套色印刷清河神符的历史风俗
清河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自秦朝始置厝县,两汉至南北朝500年间为郡国制,先后为清河郡、甘陵国等名称,唐宋时为贝州,金代始降为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两千年的历史流传,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年俗文化,保留下来很多传统文化的习俗及载体。“木刻套色印刷清河神符”便是其中尤具特色的一种。
每过春节,在清河县及周边县市,家家户户都有“请码子”祭祀祖先和鬼神的习俗。“码子”,又名“神符”,指的是一种印有各种人物和鬼神图案的纸画,一般是在春节前夕从集市上“请”回来(实为“购买”),在除夕的早晨,把这些代表列祖列宗和天上诸神的神符张贴在正房客厅的墙壁上(灶王爷神符则在腊月二十三贴在灶台的上方),前面的桌子上供奉鸡、鱼等肉食和水果等供品,并敬香烧纸,春节的一切活动便围绕着祭祀这些神符展开。
二、神符的内容、制作工艺流程
目前,在清河县流通供奉的纯手工神符全部出自一个地方——清河县连庄镇田沙土村。作为清河神符的发源地和唯一印制地,田沙土村印制的神符除在清河流通外,还流通到周边的南宫、枣强、威县、临西以至山东的武城、夏津、临清等地。据了解,目前在田沙土村印制神符的有10余家(全部为潘姓人家),年印制神符达30余万套该村印制的神符现存全套共10张,分为龙牌(为祭祀玉皇大帝所用)、冥衣(也叫家堂,为祭祀列祖列宗所用)、全神(为祭祀天上的各路神仙所用)、灶王爷(为祭祀灶王所用)等,全部为木刻套色印刷,一般为黑、红、黄、绿、紫五色。
神符印制始于清末。据该村印制神符手艺最好的潘兴高老人介绍,神符印制始于清末,距今120年。当初,该村一位姓田族人从外地购得一套印版,欲从事神符的印制,由于不掌握技术,屡试不成,不得已把这套印版卖给了该村的潘衔恩。潘衔恩试印成功后,遂成立“天成”号作坊,印制神符,后又有潘邦庆、潘贵珍先后设立作坊印制神符,使印刷工艺和技术逐渐在其家族传播。开始的时候,印制的神符只有家堂、龙牌等很少几种图案,后来潘衔恩的孙子潘兴文对刻版进行了改造,使神符种类增加到7-8种,遂形成了今天常见的图案。作为潘兴文的同族兄弟,现年68岁的潘兴高受家族熏陶,从13岁开始印制神符。近年,潘兴高再度改制刻版尺度,在颜色上增加了品种,使之鲜艳于前,又根据群众需要添置了上关下财、财神、菩萨、财公财母等印版图案,沿用至今,现在神符印版已达13种之多。“印制神符分为调色、压纸、稳版、刷色等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不能有任何偏差,否则印出来的神符要么色彩失真,要么图像模糊。”在潘兴高老人家,老夫妇俩支上台子,摆上印版,向我们全程演示了操作流程。印制神符的第一道工序是调色,五色颜料用的是碱性品绿、碱性嫩黄、RRR大红、品紫、一得阁墨汁。颜料一般用热水沏开,唯有碱性品绿须用温水,并忌用带油的东西搅拌。其次是压纸,压纸时要中间松,两边紧。然后是稳版,把印版放在适当的位置,保持平稳固定。稳版后用挑子蘸少许调好的颜料放在盘子里,再用刷子蘸少许盘子里的颜料往印版上刷,颜料一定要刷得均匀。印刷时,一手领纸于印版上,一手持趟子反复压刷,之后,提纸晾干。在换第二块版时,一定要注意对好版。一色一版,反复对版,直至出成品。“印出一张色彩鲜艳的神符一般要用5块版才行,少的也要3-4道,全部是手工。”潘兴高老人说。
三、神符的现状
据该村村民回忆,在生意最红火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印制神符的多达20余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清河羊绒业兴起,从事印制神符的人越来越少。目前,田沙土村从事这一职业的已经不足10户,而且大都是上年纪的人,年轻人对该项工艺已不再感兴趣。
四、神符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说神符是迷信,这是很多人的误解,其实如果真正明白上面的内容,就会知道,这些绝不是迷信。”潘兴高老人告诉我们,神符上面的图像尽管都是鬼神,但内容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客厅正中间供奉的“家堂”,上面的图案就是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另外,像祭祀玉皇大帝的六佛头(龙牌的另一个版本,主要流通于清河的东南部以及临清、夏津一带),则分别代表佛家的生、贞、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贪欲6种思想观念,以此告诫人们要为善勿恶。神符所承载的不仅是一种民俗,而是一种对先祖的追念以及对孝道的传播。神符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尤显重要。
五、对神符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木刻套色印刷清河神符”已被列为邢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已经抽调专人对制作工艺进行录像,并整理出了录音、文字资料存档,同时,出台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后备人才,做好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