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珍《母教录》中折射出的贤母形象
2014-07-14贵州财经大学550004
(贵州财经大学 550004)
一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晚晴西南大儒郑珍缅怀母亲的《母教录》,虽不能与《论语》相提并论,但亦是郑珍仿照《论语》语录体体例而作的关于其母言谈举止的回忆录。《母教录》,一卷,凡六十八条,郑珍模写母亲音容口吻,将其谆谆训子的声情语态描摹得声惟妙惟肖,宛然如在眉睫之前。细细品味其教子话语,“一位勤俭仁厚,聪慧贤德,爱子至深,教子有方的贤母形象鲜明地伫立于读者心目”。1
一、勤俭持家,取用有度
据《母教录》记载,郑母黎氏家居俭朴,其常说:“家常宜用五土:盘碗土器最朴,衣衾土布最暖,房屋土壁最洁,院落土墙最坚,炊爨土灶最久。土器坏易买,土布破易补,土壁旧易垩,土墙倒易整,土灶湿易干。”2P175食用土器,衣用土布,住用土壁土墙,炊用土灶。土器、土布、土墙、土壁、土灶,“五土”,是郑母的最爱。这虽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一种比较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也的确反映了当时郑家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宽裕,但同时也反映了郑母安然祥和、不慕富贵、崇尚俭朴的生活习性。不仅如此,其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告诫子孙:“凡物事必留余地。如一斛米随盛一小罍置僻处,后十年,有小儿脾弱,即得陈米一斤。姜随藏一两芽,温表时即可应急。笋叶随存六七斤,屋漏时即可插瓦缝。当时若不留,亦尽用了,留之毫无所损,取用皆等于黄金。”3P172她认为,一斛米、一芽姜、一叶笋,皆宜节俭,以备急时之需。甚至是一块菹酱,每餐亦仅食一小块,以避免浪费,其云:“凡物若狼藉食之,再进已亦必生不洁之厌。我如此,即己不能尽,亦便与人食。”4P177当餐不能食用完的霉豆腐,留待下顿有不洁之嫌,每顿吃好而不多余,既取责己,亦取便人。郑母勤俭持家,力行节俭而又不吝啬,认为“当用不须俭”,“无论贫富,当用底少一件不得,惟谨食谨用,不可胡乱作践。……每见人浪费甚多,日用饮食却啬手啬脚,终是穷相。平时也过去了,若遇祭祀、宾客,直不成事体。”5P173正是基于“当用不须俭”的生活态度,在郑珍欲购所需之书时,郑母毫不吝啬,不惜以耳环易书,郑珍得读礼书数种,郑母遍翻聂氏图,笑谓一小环能换得若干礼器。其穷苦中的幽默与豁达,令人生敬。勤俭持家,同时又当用不须俭,不搞铺张浪费,正确处理好节俭与当用不须俭的关系,力行节俭而不浪费,这种生活作风在今天都值得我们学习。
二、劝勉勤劳,规诫骄奢
郑母一生勤勤恳恳,认为“黄天不没苦心人,凡事只苦得,总不落空”6P174,而“懒人只是志气大,他把全副富贵都打算到了,却算丁丁点点做将来济得甚事,故尔都懒做。不知事事勤苦固未必能富贵,终要眼前过得去。”7P176其言下之意:黄天不会辜负有心人,只要勤快,总会有收获;一分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勤苦未必能致富贵,但懒人空有志气却没有从小事做起的实际行动,终究成不了大器。平实的话语,蕴含了生活的真谛。郑母如是教育子女,自己亦如是身体力行,将并不宽裕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常所需,人无我有。甚至当郑珍欲其少劳作时,则曰:“好好一人,非手足不能动,焉有些子不做之理?”8P178劳动对于郑母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可谓“一时不劳作,即觉此身无安顿处。”9P181言语质朴,言行合一。
又,郑母平生不喜赌博、酗酒,时常教育郑珍要饮酒适量,不要误于酒,更不要打牌赌博。当自己年迈时,郑珍以劳役之事家有代劳者,劝其出去“呼大妇与弈为乐”,郑母则回答曰:“我浇锄园圃,日见其美茂焉;饲鸡豚狗彘,日见其肥泽焉,乐此不劳也。平生且不喜看人博弈,焉能老而作此。且老人若摩动此等物,小儿辈必从旁观弄,久之必用心于是。非为乐,乃忧端也。”10P180她沉浸于浇锄园圃日见其美茂、饲养鸡豚狗彘日见其肥泽的田园生活中,乐此不疲,安然恬静;即使是年迈体衰,亦不肯稍事休息,即算是打牌下棋之类的娱乐活动也是老而不为,怕儿辈聚观用心于是。举手投足之间,郑母无不以身作则,身为表率。
三、与人为善,悯恤孤苦
郑母生性善良,常说道:“家人有一慈良者,鸡犬之类必常亲近之,悍暴则呼之反去矣。性不驯善,畜生犹恶,而况人乎?”11P174仁慈善良者,鸡犬亦亲近之;凶悍暴躁者,呼唤鸡犬,鸡犬反而离去。人畜同感,故以此教育子女当与人为善。郑母又宽以待人,甚至不惜委屈自己以求和睦共处,曾谓郑珍云:“亲友间非有大故,当委屈完全,不可便破脸破相。试想生平与居处往来者,能有几家?若因毫毛细事即断绝一家,能够得几年断绝?我昔年晒大钵酱,一族人夜舀半去。晨,告者非二。我应之曰:是晒减,非人窃也。他日过彼家,彼欲观我知否,即以酱食我。我尝之,即曰:今年汝家酱,味胜我制者。其人释然。又种矟瓝一架,熟时邻家尽摘去,彼固未种此。一日过之,彼灶上置一颗,甚忸怩。我曰:汝买瓝,较我种大,色亦较好,可送我为来年种。归仍以米偿之,其人往还如故。当时若认是我物,彼未必即偿我,又增口舌,因自此不往来。一物小事,令我与彼即算了一生,岂非不值?语云:吃得亏,住一堆。”12P173他人窃取自家晒酱与矟瓝,郑母均不做计较,反而替他人着想,报以宽容大度,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郑母也因此而能与妯娌、亲友、邻里和睦相处。
郑母自身节衣缩食,却乐于扶危济困,经常资助贫病无告者。青苗何某老而无子,居于牛栏旁,身体得病,体发黄,声如牛吼,无人敢视。郑母不顾及病的传染,前往探视,服侍之,直至绝气。邻家一贫窭者,父母病故,其子亦病如故,疑是传染病之属,无人敢过其门,郑母却持三升米前往,抚慰之,又让郑珍父亲前往把脉,终使其转危为安。即使对乞丐,郑母也很同情,常教诲郑珍曰:“乞儿在门,多少与之去,其声我不忍久听也。每见人家残浆剩饭及小儿女抛撒,终日不知践踏多少。此辈来却张威作势,小则骂之,太则笞之。凌弱暴寡,本事只如此,甚无取也。”13P178郑母对人救济与同情,对鸡犬亦非常慈善。“邻鸡时过墙损园蔬,母见必徐麾喝,或呼其主喌之去。”14P178邻家鸡在自家菜园里刨地啄食,郑母不是詈骂击打,而是徐声喝走,或者唤鸡主人喌(呼鸡声)之回去。郑母的宽厚善良仁慈、同情弱者、扶危济困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四、励儿耕读,教子有方
郑母首先教会儿子学会生存与劳作的本领。她曾说:“读书人于本分事件件能得,急时皆有受用处。先大人穷时课生徒,每有间,即登纺车,膝上置书一册,手目并用。线虽较粗,日所赢可一人食。谚曰:‘男无志纺棉花,女无志走娘家。’顽惰子弟每以此借口,于衣食事全不得解。倘一朝落泊,去做那一件?”15P171这里,郑母以先辈边纺织边看书手目并用的事例教育儿子在课读的同时须学会劳作与生存的本领,同时不以读书人劳作为下贱事,又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又云:“我一年每日三炊,每夜两繀。薅插时常在菜林中,收簸时常在糠洞中。终日零零碎碎,忙得不了,头不暇梳,衣不暇补,方挪得尔去读书。尔想此一本书,是我多少汗换出来?焉得不发愤?”16P172这里,她此以自己的每日辛劳励儿读书。又云:“书何处不可读?或树下或檐角皆可。必须明窗净几又无一事才开得口用得心,汝无此福,真读书亦不如此。”17P171她认为,真正用心读书的人,并不会顾及读书的场所,也并不是准备好了窗明几净且无事务干扰方可读书,以此教导儿子:只要用心读书,哪里都是学习的场所。又,郑珍喜藏书、读书,有书贩至,急欲购读,然囊中羞涩,郑母则不计家境艰难,往往变卖首饰购买书籍,故每观架上诸书,郑珍心有愧意,郑母则好言宽慰:“语云:一世买书三世读。汝家落后,遗籍仅一堆,授汝者皆其本。若当时少一部,亦少授汝一部矣。此物事焉能读尽,能一卷中得一句两句,便有益不少,勿悔也。”18P177郑母买书不只顾及当前,还顾及子孙,计虑长远;读书于每书有一句两句得便有益不少的观点,是善读书的经验之谈。又,每见子孙读不成诵,往往先许之以所嗜好之物,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快速成诵,郑珍每不解,以为心眼不专,反误学习,后读到《大戴礼记·保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当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19之语,才恍然悟其母所沿教子之古法。
综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固然是母教的典范,然郑珍《母教录》所载郑母黎氏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虽不能与孟母、岳母相提并论,且某些言论亦属旧思想的糟粕,但其勤俭持家、取用有度、劝勉勤劳、规诫骄奢、悯恤孤苦、与人为善、励儿耕读、教子有方的嘉言懿行,堪称表率,故《清史稿》将之载入《列女传》20,成为清代贵州有国史为之立传的两位女性人物之一。郑珍能成为西南巨儒,以及其后来对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都与郑母的谆谆教诲与身体力行密不可分。郑珍《母教录》行文疏淡畅达,叙事简洁生动,语言通俗浅近,口语化,让我们看到了郑珍作为经学家治学严谨、考证精详、正襟危坐、含英咀华之文风的另外一面;同时,郑珍在缅怀母亲的字里行间,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贤母形象,其在劳动、读书、子女教育、尊老慈幼、怜弱恤贫、饮食服饰、睦邻待客、妇德妇工等诸多方面的嘉言懿行,仍然值得今天的母亲们学习。
注释:
1.任在喻,语语珠玉 如闻如视——郑珍《母教录》品析[J].贵州文史丛刊,2010(03):20
2.3.4.5.6.7.8.9.10.11.12.13.14.15.16.7.18.[清]郑珍撰,王锳点校,郑珍集·文集·母教录[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9.[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M].中华书局,1983:51.
20.参见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女一·郑文清妻黎传[M].中华书局,1977:1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