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意境
2014-07-14那心彤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66100
那心彤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66100)
世界与生命是无穷尽的,意境的建构与影响也是无穷尽的,柏拉图曾经说“美是难的”,要实现高屋建瓴,体味埋藏在物象深处与主体内心,具有深刻内涵的意境之美,将会是更难的,也是更难得。“难的”在于,意境之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观赏者用心与艺术家,与作品本身,进行最真实的精神层次的对话。真正美的意境是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洋洋洒洒写了数万字,不一定会透彻心扉,蜻蜓点水数十字,却可以轻松惬意地将读者带入意境的妙谛。“不着一字”,并不是不需要文字,更不是对遣词造句置之不理,而是用文字描绘出物象来,使读者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白纸黑字,而是将文字作为沟通媒介,踏上这座桥,自然地被领入“意境”的桃花源。如果作者有超凡伟大的艺术功底,那么就能实现人与境的直接对话,即仿佛没有文字这一层似的,直接就看到了一个鲜活跳跃的生命,一片激情奔放的内心,并能设身处地地体悟到由内而外的“意境之美”。“难得”是因为每一次对“意境之美”的体悟,都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切美的光都来源心灵的源泉,如果心灵得不到任何滋润与感化,是无法体会美的境界。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画家石涛也说过:“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自己的生命感悟代山川立言,一副作品不单单是文字,色彩,图像的简单拼凑,而是作者将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物象灌注交融,在心与物的和谐一致,共同作用下,造就出的一个活泼玲珑,亦真亦幻的精巧灵境,这灵境是心物合一的宝贵产物,熠熠闪光,即为“意境”。如果创作者仅仅在技巧,手法等外部因素下苦功夫,而自身内心没有进行一次深度的思考体验,那么创作出的作品即便能获得认可,也只是暂时性的,因为缺乏让心融入的“意境”的作品,即便精巧细致,文笔细腻,也终究是不美的,难成经典。
“意境之美”的赏析的过程,既不是矫揉造作,也不是强人所难,而是读者用心自然体味,不知不觉中感受作品彰显的“意境之美”,仿佛一阵清风拂来,又似酌一杯佳酿,饮一泓清泉,在清新幽雅的不经意间,受到“意境之美”的洗礼,灵魂也如同披上了一道金色的光,豁然开朗,猛然感觉生活都明朗了,这便是“意境之美”的潜在力量发挥作用的结果,也与佛家所言的“大彻大悟”不谋而合。如果想把读者带入这样的意境之中,需要作者反复斟酌,深思熟虑,如果读者在赏析作品后,仅仅领悟到某个词用得妙,某个字写得巧,那表明作者还没有成功塑造“意境之美”,只有当作者不多言,而读者亦可以品出其中的美的意境,与作者的构思相契合,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具有“意境之美”的佳作。
意境是一种微妙境界,如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依赖艺术家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与深厚的精神修养,巧妙发挥天赋的灵感作用,在凝神关照的心灵体验中,悄然地成就。意境是从心到物的复杂性意识活动,平静淡然的心物体验才会带来自然的意境,在这种心境中完成的艺术境界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如果进行艺术创作时,受外界功名世俗的纷扰,使得人格中沾染某些庸俗鄙陋的东西,心意自然会动摇,这样营造出的意境,是不会有美的意蕴,经不起推敲。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即要用心去感化作品,用人格的魅力去熏染作品。一个人如果人格缺失,心思不正,自己的精神世界自然是荒芜的,没有灵感,缺乏精神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作品。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只有塑造良好的人格,保持纯良的精神品质,将温润的心最通透地融入作品之中,才能刻画出具有韵味的意境之美,给大众带来具有浓厚人情味的美的体悟。
著名的画家吴山石说,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应该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底蕴,应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拥有尽可能大的审美空间,让人沉思、留恋,解读出人与自然的无限和谐,进而感受自然的无尽生命力、画家丰富的情感与精神表达,而最高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互化,这也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诗意地生存在大地上。吴先生这里描述的意境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哲学思想底蕴,源于作者本身的精神意志,是作者从心底生发出的意味,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吴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生活中的他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不追名逐利,保持着一颗山水之心,寄情山水,超然自我,虽然身处现实的物质世界,但本身始终保持清者自清的人生态度,恪守人格准则,因此在作品中,他通常追求一种清新、纯净、空灵的意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寻觅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契合点。方士庶说:“因心而造境: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业,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这短短几句话把中国绘画的精髓都凝练其中,画家“因心而造境”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指的是画面意境而不是自然的、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心造”之境,这个“心造”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是艺术家人格全面真实的展现,因此要想创造意境之美,必须首先塑造美好的人格。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精神世界的展现,是人胸襟的另一番凸显,如果创作者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努力塑造富有韵味的人格涵养,将人格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吸收更宽广的精神熏陶,那么进行创作时,自然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不需太刻意雕琢,不需太多渲染,只需将自己摆在正确位置,从最真实地内心出发,在酣畅淋漓中便可把心里构造的唯美意境注入作品之中,让作品与作者完美融合,一起进入更美好的境界,这样的意境之美巧夺天工,渗透作品内部,让作品在意境的烘托下,熠熠闪光,成为经典。
[1]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朱志荣.《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诸葛志.《释“意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5).
[5]刘伟林.《意境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6]辛晓玲.《论意境与意象之区别》.兰州大学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