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雪奇缘》叙事艺术手法解读

2014-07-13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15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9期
关键词:艾尔莎冰雪奇缘伏笔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15000)

《冰雪奇缘》这部2013年度最火爆的迪士尼3D动画电影,包揽了年度金球奖、安妮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动画长片奖。故事讲述的是阿伦黛尔王国的大公主艾尔莎在加冕大典上意外显露了她的魔力,不经意地将王国冰封,小公主安娜、伐冰者克里斯托夫以及他们的雪宝、麋鹿搭档深入冰天雪地,踏上破除魔咒、解冻王国的冒险旅程。就影片的题材而言,它颠覆了传统“王子公主”式的爱情故事,代之以歌颂姐妹亲情为主线的真爱寻踪;在风格上,将儿童音乐剧与三维动画有机整合,演绎了绚丽多姿的视觉冲击,确实有推陈出新之处。然而,角色是动画创作的灵魂,情节是动画创作的外壳,对角色性格细腻刻画与情节叙事手段多重表现是该片取得成功的关键。以下从铺垫与转折、伏笔与照应、穿插与交互等叙事手法逐步加以解读。

一、铺垫与转折

铺垫,是用细节或次要情节对出场人物和行将来临的事件进行的语境预设,以此作为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基础,以便说明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转折是人物命运关系的转化,作品谋篇布局、格调定位、色彩设置方面的转变,以及故事情节的变动1。铺垫与转折构成了作品矛盾和情节波浪式前进的态势,好似大海涨潮时波涛拍打着沙滩礁石所发出的震憾人心的响声。没有铺垫、转折和变化,几乎构不成故事,那怕是最简单的故事。

《冰雪奇缘》在背景营造上做足了铺垫。短暂的开场将一个错落有致又紧张激昂的伐冰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营造了整个影片积极欢快、美好祥和的氛围。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既是人们建筑冰屋的原料,也是构建美好生活的收入渠道,为后面的富丽堂皇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加冕大典做好情境铺垫。两位幼小的公主在王宫尽情玩耍,刻画艾尔莎对安娜的疼爱以及安娜对艾尔莎的喜爱,既是情节需要,也是为日后艾尔莎不得已的冷漠做出了恰当的情感铺垫的需要,同时为故事高潮部分安娜冒险营救艾尔莎给出了情理暗示。

铺垫是为主要情节发展蓄积能量的过程,转折则是酝酿质变的结果。前者目的在于加强观众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关注感,后者则是加强观众的焦灼感。功能都是增加情节的张力,让悬念发生,使情节合理。铺垫有顺向铺垫和逆铺垫两种类型。王子汉斯与安娜在姐姐艾尔莎加冕大典空隙舞蹈、追逐和爱情表白,是为了得到姐姐婚嫁许可而作出的顺向铺垫;在寻找艾尔莎的山路上,克斯托夫重复询问安娜“你怎么能跟一个刚认识的人订婚?”与观众的心理预设“一见钟情有什么不可以”是相吻合的,但是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完成了逆向铺垫。逆向铺垫的方向则与情节发展的潜在趋向完全相反,但能让观众倍感意外和惊喜。这两种叙事手法让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趋向作对比运用,为电影后半部的转折,增强观众对反派角色的厌恶感,和对安娜、艾尔莎等主要角色的忧虑感,升华电影主题,起到平铺直叙的作用。

电影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爆发,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连合。它们环环紧扣,相互联接。某一环节的缺失,都会让人感到突兀,让真实感和完整性打折。一部影片的主要矛盾冲突必定基于一系列铺垫的过程,成败于转折的关口。这里过程与关口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原因与结果、根据与存在、铺垫与转折的关系。在《冰雪奇缘》中,无法破解的魔法阻碍姐妹俩团聚。艾尔莎因为又一次误伤安娜,充满自责,逃避于山林。能解救艾尔莎的是释怀恐惧,解救安娜的是真爱之吻。做好两者联系桥梁的是“雪宝”,一个能够找寻的艾尔莎与安娜记忆的交叉点。这个标准的小雪宝,具有双重隐喻之效:冷冰的身体像是艾莎冷冰冰的心,乐观开朗的个性就像安娜外在气质形象。确切地说,雪宝就是两姊妹之间手足情感的催化剂和润滑剂。雪宝那句“总有人值得为他去融化”算是醍醐灌顶,让安娜懂得即使最后有冰冻的危机,也要为了所爱的人赴汤蹈火。雪宝角色的过程性铺垫让艾尔莎的情绪转变、安娜的挺身而出、雪怪的恐怖凶猛等情节转折与发展,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当然,只有铺得稳,垫得平,转折才有极其牢固的基础和条件;铺不稳垫不平,那关键的变化就显得牵强附会、不可理喻3。回顾影片,不难发现,电影里几乎所有的动听配乐、精彩配角,一丝一毫的人物关系设定,都在为最后这个“真爱”的主题做平稳铺垫。从本质上讲,铺垫与转折中明显地体现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但铺垫与量变,转折与质变之间决不能划等号。铺垫里既有转折,转折又可以取到铺垫的作用。在《冰雪奇缘》中,公主与王宫大臣的争斗时而出现这一方获胜的倾向,时而对方又加入一些力量(如克斯托夫与麋鹿的返回,给安娜以战胜邪恶的精神力量),使对方形成失败的趋势,显示铺垫中有转折、量变中有突变,突变中有转折性铺垫。

二、伏笔与照应

与铺垫相匹配的是伏笔。顾名思义,伏笔是在前段为后段所作的一种“埋伏性”暗示或明示。貌似“闲笔”,实质是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关子。从特征上看,铺垫是“显性”的,伏笔则很“隐性”。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稳铺平垫”,渲染观众的情绪。伏笔是对将要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预设提醒或暗示,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尽管铺垫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条件和因素,必须在主要情节中得到照应,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挂了一支枪,那末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

孤身寻找艾尔莎的安娜遇到了伐冰者克斯托夫。克斯托夫居住在雪山之巅,以采集冰块销售给阿伦黛尔王国为生。克斯托夫不修边幅,壮严又不失做人的原则,陪伴他的是那忠心耿耿麋鹿斯特。想必此时观众都会恍然大悟,感叹作者的独具匠心,原来,克斯托夫和斯特正是开篇几次出现的可爱的小男孩儿和小麋鹿,前面的伏笔终于在此得以呼应。

与铺垫相关的照应,更多地为高潮服务。与伏笔相关的照应则是为细节服务。伏笔注定是为照应而生,如同设下包袱,后面得抖开包袱。影片最后,当观众所寄托希望的男主角能够阻止汉斯杀还艾尔莎的时候,克里斯托夫却垂头丧气,不料安娜却挺身而出,化身为冰雕替艾尔莎挡下王子一剑。安娜的“死”感动了冷漠已久的艾尔莎,绝望伤心下的一个不经意拥抱,化解了冰封的安娜。十分巧妙的一个构思,回应了一路走来多次伤害妹妹所作的情感性补偿,照应了小时候艾尔莎不小心用魔法伤害妹妹而拥抱呼喊的那个伏笔细节。可见,一些正面的形象和英雄,通过可爱动画人物的展现,观众在娱乐之余,也能深切感受到动画电影的创作的立意中心,引起共鸣。

一般而言,影片前有所呼(铺垫与伏笔),后面必有所应。常见的照应有:前后照应、细节照应、首尾照应和标题照应四种。无论哪种,都得服务于故事情节的结构完满、环扣紧密和无懈可击。细节是指游离在情节之外,极富表现力的动作和神态,含蓄地映射人物的某种品格特点。《冰雪奇缘》影片镜头以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为背景,用一首浑厚喜庆的劳动长调“打破寒冰结境,融化冰封之心”拉开帷幕,歌曲中有四个词语为反派角色定了基调:Beautiful(美)、Powerful(力)、Dangerous(险)和Cold(寒)。从艾尔莎在电影中转折角色来看,分别指代艾尔莎魅力端庄的仪表、魔力无边的能力、恐惧俱来的凶险法力、不断密闭乃至冷酷无情的内心。从王子汉斯在电影中转折角色来看,分别代指汉斯英俊的外表、梦想成为最有力量的国王、对安娜和艾莎的邪恶诡计、到最后对艾尔莎的冷酷无情。编剧不着痕迹地预设好这一切,是要在叙事细节上做到一气呵成。安娜谴责艾尔莎造成艾伦戴尔被大雪覆盖,劝解她施以援手。但是艾尔莎任性的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坐立不安,不断进阶加重的节奏把对唱推向高潮,又瞬间以夹杂着冰刃击墙的碎裂声和冰怪卫士的打斗声,真切再现姐姐冷酷的内心情感。这前中后照应的叙事手法让观众感慨编剧的独具匠心。另外,开篇叙事中石兽精灵们跟随克里斯托夫嬉闹玩耍,与后来想促成安娜与克斯托夫结婚的歌唱式表演,呈现前后呼应;汉斯看似要救艾莎,却把弓箭偏上一边打到冰灯,欲至艾尔莎于死地,险恶用心招致若即。这里每一个动作设计与前面汉斯对安娜“要造成一场意外,让艾尔莎死亡”的说辞,形成细节呼应;幼时两位公主亲密无间的戏嬉与影片结尾处姐妹俩溜冰欢笑,承启首尾呼应。更令人叫绝的是,主人公“悲伤、苦闷和责难”三种情感的渲染与片名“FROZEN(冰寒)”形成主题呼应。

首先,一首追问式的简单儿歌《你想堆雪宝吗?》,干净利索的把艾尔莎和安娜从小到大的隔阂表现的淋漓精致,这种用旋律带动的情感表达,比起普通的对白,更容易深入人心。影片采用蒙太奇式跳跃剪辑手法,快速扫过姐妹的成长历程,略过繁琐抵达主要剧情,将两人间不断的寻玩与拒绝,委屈与无奈、热情与冷漠的情绪变化表现的一览无遗。父母意外罹难、葬礼场面描写一带而过,点名了片名“Frozen(寒冷)"源于姐妹两人的心里“寒意”和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是编剧想要表达主题呼应的第一层含义:悲伤之寒。

三年后,艾伦戴尔王国为艾尔莎举行加冕典礼,沉闷的生活似乎能够迎来一缕阳光。加冕典礼间隙,安娜认识了南群岛王子汉斯,两人一见钟情,涉世未深的安娜三言两语便决定和汉斯结婚。王子的出现调和了姐妹长年不见而显得陌生的悲凉情绪。但是当他们把这件事告诉艾尔莎时,却遭到了艾尔莎的反对,无法说服妹妹的艾尔莎一时间情绪失控,意外暴露魔法,遭到众人排斥,被不知情的王公贵族们当成是“巫婆”。于是艾尔莎孤愤出走城堡。在山林,艾尔莎肆意施展魔法,霎那间雪花漫天、冰封万里,魔法所到之处,冰晶绽放、雪浪翻涌,冰宫隆起,艾尔莎内心的寒意随之到达了顶点,这正是编剧想要表达主题呼应的第二层含义:苦闷之寒。

在克斯托夫的帮助下,安娜央求艾尔莎走出魔咒,解救外面的冰雪世界。但艾尔莎内心也被对人类的寒意冰封着。内心早生绝望,不愿改变,争执中再一次误伤了安娜。这加剧了艾尔莎的恐惧。正如故事开篇,地精对父王所讲,“恐惧是艾尔莎最大的敌人”。因为恐惧,艾尔莎的冰雪魔法无法控制。让艾尔莎的恐惧萌生更深“寒意”的,是安娜所钟情的汉斯王子谎称是她自己的魔法杀死了妹妹安娜。毕竟姐妹情深,幼时无法常伴左右,成年无能施以福祉,悲痛之中,艾尔莎瘫倒在雪地,整个世界瞬间封冻。这正是编剧表达主题呼应的第三层含义:责难之寒。消除三种“寒意”的方式是释放真爱的能量,战胜内在的恐惧。故事结尾颠覆以往王子与公主的爱情圆满结局,出乎意料的赋予真爱基督式的诠释,照应了片名所要表达的终结含义。

三、穿插与渲染

穿插是为了增加情节曲折性和衬托主题而加上的一些次要内容。渲染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所作的交替烘托。穿插的目的就是使情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渲染的目的是激活气氛、强化冲突、凸显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插穿与渲染的关系,如同手段与目标、目的与结果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映衬。主要情节之中所穿插的景物,曲目和事件,必须与人物的身世、经历、命运转折相互关联、交替作用,达到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言曲互为心声的目的。

《冰雪奇缘》穿插大量奇幻的场景。姐姐艾尔莎的冰系魔法交替展现,把人物内在心绪,坦然呈现。艾尔莎的每一次情绪起伏跌宕,总能伴随魔幻法术,飞舞雪花,叙说着主人公矛盾情感。童趣盎然时,点雪成堆,雪渣柔软细滑;畅快淋漓时,它们是大片几何体组成的气势恢弘城堡;焦虑困惑时,它们变成扭曲的冰柱和漫天飞舞的雪花;喜悦时,它们清脆柔和,装点着晶莹剔透的冰雪宫堡每一处景致;伤感时,它们面目狰狞,肆掠原野上每一块绿意,最后在空中静止,仿佛也为妹妹悲痛欲绝。所以这些情景交融描写与细节上的穿插,可以看出整个制作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们知道穿插特效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叙事。3D技术的酣畅淋漓的发挥,让绮丽多姿的冰雪世界与人物内在的心理变化完美交融,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信息:冰雪是爱尔莎自我防御的外在表现,这种防御一层层累积,开始可能是美丽的艺术品,后来却变成尖锐可怕的冰箭,唯有真爱才能解冻大地,间接地呼应了主题。

《冰雪奇缘》背景音乐和歌曲在剧情中穿插也十分到位。所穿插九首歌曲,交替出现在九中不同的场景,歌词如诗,感人肺腑。这些歌曲在塑造人物、渲染情绪或者推动剧情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达到了与影片的高度契合。比如,歌曲《Let It Go》(随它去吧)通过相似的排比语句和旋律的重复,干净利落地实现情绪转折,实现内心压抑尽情的宣泄。强劲的配乐结合画面肆意挥洒的魔法、坚定的表情与开阔的步伐、冰封的桥梁与崛起的宫殿,与旋律此起彼伏、相映成趣,衬托艾尔崭新的形象。她不再受宫廷礼仪的束缚、不必为魔法隐藏绞尽脑汁,只管尽情释怀。歌声落处是狠狠的关门声,稳准狠地收尾,一如现在的她,冰冷无畏。再如穿插《Fixer-Upper》(正待修葺的房子)RAP式的说唱曲调,看似石兽精灵们在讽刺克里斯托夫浑身毛病,好似急需修葺的老房子,实则夸奖他内心的朴实无华。可以说,正是在这首直白的“做媒曲”,安娜和克里斯托夫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对彼此的喜欢。如没有此处的铺垫,后面安娜在王子背弃后的醒悟以及克里斯托夫冒雪返回的营救,就缺乏说服力了。

诚然,音乐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它的穿插使用能将观众的视觉与听觉感受结合起来,加深观众感官的刺激以及心灵的震撼,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内涵6。《In Summer》(在夏天)是雪宝出场时唱的,滑稽搞笑的唱词,无疑突出了雪宝的调皮可爱。这种“横生枝节”式的悬念性穿插可能使整个歌曲突然和故事主线产生脱节,使安娜本来惊险紧张的路途出现停顿,但是却让观众紧张的情绪得以舒展,雪宝的个性特点得以张扬、也让共同历险剧情产生交替推进的效果。

四、结语

迪斯尼动画电影能够赚足观众的眼球,讲究的是谋篇布局,追求构思的精妙、情节的曲折生动,这一切情节构建手法得益于铺垫与转折、伏笔与照应、穿插与渲染的灵活运用。当然,叙事艺术手法远不止这些,深究《冰雪奇缘》的故事,其实还大有可供挖掘之处。如对动画角色的塑造新颖独特,主题表现颇具新意。为了体现的“追寻自我”“做回自己”“真情消融冻结的心”等主题元素,影片中还运用反差对比手法,特写寒意习习的冰花和暖意融融的亲情,运用悬念、分合、误会、巧合等手段,打造全新版的王子与平民、公主与姐妹、王子与公主的形象,在人物关系、心理活动、故事情节等方面时不时的让观众迷惘焦虑、揣摩期待,忽而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忽而复杂情绪交错融合,在意想不到与恍然大悟中,获得审美的满足,确实是一部值得男女老少细细品味和赏析的影片。

参考文献:

[1]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董立荣,等.经典动画作品解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5]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王雪玲.美国动画片英雄形象角色分析[J].电影文学,2014(7)

猜你喜欢

艾尔莎冰雪奇缘伏笔
真正的超模穿衣没有秘密
艾尔莎·霍斯卡 2018维秘大秀一姐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冰雪奇缘》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