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印版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存续方法和创新发展
2014-07-13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730000
(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 730000)
传统水印版画在我国传统印刷、雕刻等艺术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书画效果复制效果较好,原真性较好,优于现代其他的印刷工艺。现代版画家讲求创新,以刀代替传统毛笔,设计了很多形式、风格的作品,但是并没有突出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风格。在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在追求创新,最好能够标新立异,视觉艺术也不例外,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手段瞬间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因此视觉艺术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时尚,当然,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视觉艺术的发展,但是传统水印版画却遭受了“冷暴力”,逐渐被人们遗忘。传统水印版画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对于现代视觉艺术世界而言是极度匮乏的,现代美术教育应重视保护和传承传统水印版画技术。
一、应尊重历史发展研究传统水印版画的存续方式以及创新
众所周知,传统水印版画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经过陶拍、模印、漏印出现了雕版印刷;(2)单色调版印刷逐渐形成了套色调版印刷;(3)在雕版印刷中独立形成了水印版画。通过传统水印版画的演变发展历程分析,主要是通过技术的承续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经日本僧人——宗叡编写的《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范摅《云溪友议》、日本僧人《惠运律师书目录》、王钦若等《册府元龟》等记载,我国最早在9世纪中后期才出现雕版印刷。但中国历史博物馆却提出异议,认为636(唐贞观十年)甚至更迟应该开始发明雕版印刷术,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上世纪50年代张秀民先生的支持。雕版印刷在唐代前期,主要是一些小单元动物图案或佛像,然后用粉版、镂花模版印成纸质,用笔将大体轮廓画出来,然后利用针尖刺孔进行漏印复制;或者也可以通过捺印或钤印进行复制。由此可见,水印版画实际是由印章慢慢过渡而来。在上世纪90年代后,已经有《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陀罗尼经咒》《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水印版画佳作。然后自套色印刷后,将中国雕版印刷又推向了新的高度,人们利用朱色来代替墨色,在写书、印书过程中同时应用朱色、墨色两种颜色,甚至将几种颜色同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美观需要,也提高了读者阅览的便利程度。
进入明代后,中国雕版印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印谱、笺谱、画谱、书籍插图等多种形式传统水印版画。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水印版画不断有经典的传统水印版画样式,每一件水印版画都可以称得上美妙的镂刻精工,其中胡正言主持完成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是非常著名的经典代表作,对后期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清代,中国传统水印版画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承沿明代遗绪佳作(前期)——民间木板年画达到鼎盛时期(中晚期)——传统水印木刻受到严重挫伤(末期)。自此中国传统水印版画发展越来越差。
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尊重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历史研究相应的存续方式以及创新发展套路。
二、传统水印版画的存续方式及创新发展
(一)应深刻体会到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魅力
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水味、刀味、木味等几种风格的水乳交融,有机融合了造型和色彩设计,可以撞击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艺术情感。在美术艺术教育中,应向学生们不断详细讲述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历史,潮起潮落及其原因,向学生们不断渗透传统水印版画的艺术美,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同时应结合当时的时代审美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行整体思考,使传统水印版画技术得以有效存续和快速发展。
(二)应正确解读创新,使传统水印版画得以存续
传统水印版画复制是一个感知、真实历史再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复制原创作品的精神面貌以及视觉,因此传统水印版画的创新应一种特殊价值的艺术创造过程。在进行传统水印版画创新的过程中,应深刻领悟到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艺术精神,尽可能达到情感共鸣,重建历史真实感知。同时还应该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分析社会思潮以及时代的审美意识。传统水印版画的创新应该是为了继承某种风格或者延续某种历史信息,尝试还原真实,而不是为了增加一些创新元素使人们感到异常惊讶或者盲目崇拜。传统水印版画是中国一项原创发明技术,不管是想要得以有效存续或者是创新性发展,都应该努力提升现代社会大众对传统水印版画的审美需求,尽可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愿望、欣赏水平以及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力。具体而言,现代美术教育应该积极收录相关方面的研究生,应设立开放的水印版画系工作室,重点研究中国传统水印版画。
综上所述,目前已经很多美术院校开设可版画专业,积极努力的尝试继承传统水印版画,使其得以发展,但效果差强人意。想要使传统水印版画得以有效存续与创新发展,应尊重历史发展,重点培养掌握该门技术学者的造型能力、艺术修养以及审美经验,在保留传统水印版画本质艺术魅力以及真实性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郑巨欣,王超,张晓锋.传统水印版画在美术教育中的存续方式和创新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0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