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氓》的近似对读

2014-07-13陈海亮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400700

名作欣赏 2014年2期
关键词:美狄亚爱情诗歌

⊙陈海亮[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重庆 400700]

⊙李栋丽[重庆育才中学, 重庆 400700]

“近似对读是指在文学作品学习和研究中,本着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将两种或多种整体或主体部分存在相似点的作品进行细细地对照阅读,以获得对作品深入的理解和感悟。”①《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为后人提供了创作典范,后世的许多作品也能从这里找到原型。比如中国文学的“弃妇”形象,最早就来自《卫风·氓》。那么我们把有关“弃妇”的作品拿来和《氓》进行一番近似对读,既可以加深对《氓》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氓》和《弃妇》

《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在现实生活中被无数次重演的故事:痴情女子负心汉。诗歌讲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有学者这样分析:“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而是按照人物命运的发展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②这样的认识几乎已成定论,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概括:

第一章是热恋定终身……

第二章写结婚……

第三章写女主人公追悔年轻时轻陷情网……

第四章一开头仍以桑为喻,从桑叶由绿润嫩茂变成枯黄陨落,比喻女主人公容颜衰老……写女主人公对被氓抛弃的怨恨之情,从而把全诗推向高潮。

第五章进一步倾述婚后的痛苦生活……

第六章以悔恨交加的心情和决绝的态度作结……③

而我们发现,后面概括出的诗歌情节并不是完全按照“人物命运的发展顺序”来的,而且诗歌有三处地方出现了“淇水”,既然不是“重章复沓”一定是有所指,特别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两句,嵌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之间显得异常生硬。按照“人物命运的发展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这种思路来解读,似乎无法说通。这时我们不妨引入唐代诗人刘驾的诗歌《弃妇》进行近似对读。刘诗为:

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

这首诗明显脱胎于《氓》,弃妇看见路旁花儿盛放,想到自己如花年纪时恋爱结婚的盛况和甜蜜。这难道不会让我们想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诗句吗?不会让我们想到《氓》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恋爱的纠结、新婚的甜蜜吗?刘诗里弃妇养蚕成茧的年年月月,织机上的辛勤劳作也不难让我们联想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表达吧?“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的伤心、追悔、担忧等种种难以言传的复杂心理不也被“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两句完全地包含了吗?那么我们再仔细琢磨一下《弃妇》这首诗歌的写作起点(或者说心理起点):“回车在门前”,这是在“弃妇”这个名号已名副其实的情况下,女子被休回家登车的一刹那的感思和追忆,这不也是《氓》的写作起点吗?女主人公被弃,乘车回家在过淇水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思绪万千,想到曾经初恋的甜蜜,想到结婚的冒失,想到曾经自己多少次把心上人送过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万万没想到今天再次涉淇竟是这般一个境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虽宽尚且有岸,洼地虽阔也有边际,可是负心汉的冷漠却无法概括,“我”内心的疼、内心的怨也浩淼无边。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氓》的写作很可能并不是所谓的“按照人物命运发展顺序的自然地加以抒写”,而是“可以分析出许多结构和修辞上的匠心来”(马茂元语)。这样的近似对读,也可以让我们在讲解分析《氓》时,提供一种切入角度——从“淇水”进入故事。从“淇水”进入故事也能让《氓》的爱情更具普适意义。就像人们说的,为什么人类的爱情是在水边开始,又在水边终结呢?比如《关雎》,比如《蒹葭》。那是因为河流在古人的概念中是单向度的,恰好喻示了生命的一去而不复返,“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的不就是对生命不可逆止地消逝的哀伤吗?而爱情适时出现,在先人无法对抗这种死亡的哀伤时出现,是用爱的永恒对抗死亡。

可是《氓》中女主人公自“淇水”始、至“淇水”终的爱情让我们不胜唏嘘。从古至今人们渴望爱的永恒,特别是女人。“爱情是女人的全部”,为了爱情她们可以用“决绝”两字形容,可她们往往忘记了“爱情对于男人只是一部分”。《氓》中女主人公面对“视爱情为快餐”的“氓”,先是有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觉悟和发现——仅此一点,就是后代无数以“弃妇”为题材的诗词故事所无法企及的。最后选择了“反是不思”的隐忍,独自咀嚼苦痛,也因此为后世有相同遭际的女子树立“中国式弃妇”的典范。比如杜甫的《佳人》。同样是由于“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而抛弃妻子,而弃妇的选择也似《氓》中的女主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她选择隐忍的样式又涂抹上了道德色彩:无论丈夫怎样,她都要坚守像青青翠竹一样的节操。

那么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相同遭际的女子也会作出同她们一样的选择吗?

二、《氓》和《美狄亚》

美狄亚又称米蒂亚。在希腊神话中,她是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也是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后裔。欧里庇得斯根据这个希腊神话传说写成的悲剧就叫《美狄亚》。

美狄亚与来到岛上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王子一见钟情。为了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美狄亚用自己的法术帮助伊阿宋完成了任务,条件是伊阿宋要和她结婚。取得金羊毛后,美狄亚和伊阿宋一起踏上返回希腊的旅程。美狄亚的父亲听到她逃走的消息,派她的弟弟前去追她。美狄亚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并将弟弟的尸体切开,分割成碎段,抛在山上各处,让父亲和追赶他们的差役忙于收尸,以此拖延时间,得以让她和伊阿宋一行人离开。

伊阿宋回国后,美狄亚用计杀死了篡夺王位的伊阿宋的叔叔,伊阿宋取回王位但也开始忌惮美狄亚的法术和残酷。后来伊阿宋移情别恋,美狄亚由爱生恨,将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杀害,同时也用下了毒的衣服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最后伊阿宋也抑郁而亡。

《氓》的女主人公真心爱对方,为了爱情甚至不惜违背礼法。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世人皆贱之。”我们看到女主人公在面对“氓”的时候也曾犹豫“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就在这两句诗后面,留下了文本空白,在这里没有正面写“氓”的反应,但我们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以看到“氓”的怒,也看到了女主人公的“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私定终身,此违礼一;乘垣相望,违礼者二。但宁可违背礼法,众叛亲离也要选择爱情,这一点和美狄亚“杀弟分尸”何其相似!她们在对待爱情的态度和行为上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禁肃然起敬。可是在面对背叛时,美狄亚却做出了和《氓》中女主人公完全不同的选择——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美狄亚的选择是西方的,《美狄亚》是符合西方审美以及实现社会正义需求的,而《氓》中女主人公的选择是符合中国文化的需要——“中国文化是需求和谐,要求克制忍受来维持制度的稳定和延续”④。《氓》中女主人公的隐忍取得了双重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怀有无限的同情;因其在悲惨的遭遇中仍能保持高尚的节操,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⑤

① 葛永海:《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名作欣赏》2006年第4期,第18页。

② 徐培均:《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页。

③ 孙以昭:《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150页。

④ 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2页。

猜你喜欢

美狄亚爱情诗歌
诗歌不除外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另一面”的美狄亚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凯鲁比尼的《美狄亚》
雪夜
论女性意识的膨胀和当今社会的女性角色:以电影《美狄亚》为例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