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红颜命薄魂归处
2014-07-13山西陈为人
山西 陈为人
编 辑:赵斌 mzxszb@126.com
红颜充计男儿耻
西施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描述,就是由西施衍生而出。
一个叫“情人眼里出西施”。明代西湖渔隐主人在《欢喜冤家》第五回中有这样的话语:“他眼也不转看着元娘,越看越有趣,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九回,香菱也脱口而出此语:“一则是天缘,二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茅盾在《恋爱与贞洁》一文中也说:“中国有句成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真是一句不朽的金言。”西施的美貌成为审美标准,情感颠覆了客观判断。
另一个词儿叫“东施效颦”。《庄子·天运篇》中记载:“西施病心而颦其里。”“颦”就是蹙额,传说西施有“心脏病”或“胃溃疡”,犯病时双手捂胸,眉头紧锁。“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东邻有丑女,认为人们欣赏西施之美貌,乃是一种“病态美”,“弱不禁风”才引得人“怜香惜玉”。于是她每每到人前也学着西施捂胸蹙额,结果适得其反,矫揉作态愈显其丑,被人嘲笑为“东施效颦”。
两个词儿殊途同归,都是从不同角度言说西施之美貌。
古人说到女子之美,总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传说西施在越国浦阳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惊艳容貌,自惭形陋而愧沉江底;传说昭君出塞时,行进于漫无边际的荒漠之中,弹起哀怨的《出塞曲》,天边飞过的大雁为曲调所感染,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传说貂蝉在花园中拜月时,因其容颜照人,使皎月也躲进云中黯然失色,被称之为“闭月”;传说杨玉环在花园中赏花时,用手抚花,霎时间花瓣收缩花叶垂下,犹如含羞草一般。于是,后人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唐代诗人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中有这样的诗句:“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花。”描绘西施有“鸟惊鱼沉”之貌。
然而,美貌未必会给人生带来幸福。西施红颜命薄的噩运与越王勾践的春秋争霸纠结在一起。
据《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决战,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在绝境中被迫向吴国求和。按照吴国的要求,勾践带王后和大臣范蠡作为人质入吴服苦役: “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勾践君臣三人给吴先王阖闾看坟,给夫差当马夫,还要服侍夫差脱鞋、上厕所,受尽嘲笑和屈辱。“吴王疾,三月不愈……请求问疾,得见,因求其粪而尝之,观其颜色,当拜贺焉,言其不死,以廖起日期之既言信后,则大王何忧?”勾践甚至为了能赢得夫差的好感,不惜尝粪便说吉言……终于使夫差放松了警惕,熬得三年苦役期满被释放回越。
《吴越春秋》还记载:“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中夜潸泣,泣而复啸。”“蓼”是一种非常苦的野草,蓼草铺积即成“蓼薪”。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在吴国所受的奇耻大辱,他睡于蓼草堆上,以免“高枕无忧”忘却复仇;他悬胆于卧榻之上,每顿饭前都要“忆苦思甜”,于是后人有了“卧薪尝胆”之成语。
《吴越春秋》在《卷第九勾践阴谋外传》一章中,讲述了西施的“粉墨登场”:
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
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曰:“善。”
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
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西施作为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色情间谍”,“受命于危难时节”,深入虎穴,“诱其恋酒迷花,去贤用佞”,“狐媚必能惑主”,为越国的复国雪耻赢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喘息时间,成就了越王勾践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番霸业。
美人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美貌也可以成为克敌制胜的武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其中一条就是美人计。越王勾践成功地把美人计实践于战争。
男儿称霸争雌雄,理应当面鼓对面锣兵戎相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或者釜底抽薪声东击西趁火打劫借刀杀人稳操胜券;或者隔岸观火浑水摸鱼顺手牵羊李代桃僵作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再或者调虎离山抛砖引玉借尸还魂金蝉脱壳,即使强敌兵临城下也还可以硬着头皮唱空城计;甚至最最不济也还有三十六计最后一计“走为上”,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脚底板抹油溜之大吉。“决一雌雄”之际,七尺男儿无奈之下却以柔弱女子做武器,要施什么“美人计”,那也真正是到了黔驴“计”穷的地步。
红颜充计男儿耻!
多愁善感血肉之躯的西施,变作任人驱使的“人肉炮弹”,由此也就注定了西施红颜命薄的人生悲剧。
黄金只合铸西施
西施姓施,名夷光,祖居苎萝西村,因此唤作西施。在西施的家乡苎萝(今浙江诸暨),明代建有西施祠,祠前楹联:“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只合铸娇姿。”西施殿正殿两侧各有一座侧殿,分别悬挂着“以身许国”和“忍辱负重”两块匾额。这是故乡父老乡亲对西施充满深情厚谊的“盖棺定论”。
走出西施故里,碧波清澈的若耶溪潺潺流淌,这里即为西施的浣纱处。一块古朴苍劲的巨型方石,上镌王羲之手书“浣纱”两个遒劲的大字,相传当年西施与范蠡就是在此处,互赠信物订下百年之好。
梁辰鱼在《浣纱记》一剧中,描述了西施与范蠡邂逅姻缘的这段情景:“范蠡遨游,早风流倜傥”,“寻春行乐,遇西施浙水溪头。姻缘定,将纱相赠,双双遂结绸缪”。西施的姿色让范蠡倾倒,而范蠡的不俗谈吐也让西施动心,金风玉露一见钟情。范蠡承诺:“少停旬月,即当奉遣冰人,启告严亲,万勿他适。”
梁辰鱼在《浣纱记》一剧中,描绘了西施的苦苦等待:“奴家自浣纱溪边遇着那人之后,感其眷顾,赠彼溪纱。今经一月,再无信音,又不知是个闲游浪子,假作官僚。又不知果是个范蠡大夫,故来调哄。我今待要信他,只恐日远日疏,终无着落,未必是真。欲待要不信他,看他实意实心,言犹在耳,未必是假。”痴心女子负心汉,西施的“相思病”因此而起:“溪畔匆匆邂逅时,无端彻夜费相思。欲知一点心中病,只看纤纤两道眉。”
然而,西施的三年苦苦等待,等到的却是范蠡“有负淑女,更背旧盟”。三年后两人重相见,范蠡已是身负君命,因依文种之计向吴王夫差进贡美女,遍寻越国尚未可得。范蠡境界之高,“想国家事体重大,岂宜吝一妇人”,于是,公而舍私地将西施作为一份表忠心的礼物,“敬己荐之主公,特遣山中迎取”。
梁辰鱼在《浣纱记》第二十三出“迎施”一折中,写有范蠡劝说西施的一番对话:
〔生〕范蠡为君父有难,拘留异邦,有背深盟,实切惶愧。
〔旦〕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
〔生〕小娘子,我不知进退,有言奉闻。
〔旦〕但说不妨。
〔生〕我与小娘子本图就谐二姓之欢,永期百年之好。岂料家亡国破,君系臣囚,幸用鄙人浅谋,得放主公归国。今吴王荒淫无度,恋酒迷花,主公欲构求美女,以逞其欲,寻遍国内,再无其人。我想起来,只有小娘子仪容绝世,偶尔称扬。主公遂有访求之心,小娘子尚无见许之意。故敢特造高居,奉询可否,小娘子意下何如?
〔旦〕贱妾不过是田姑村妇,裙布钗荆,岂宜到楚馆秦楼,珠歌翠舞。况当时既将身许,三年遂患心疼。尊官为国,伏望别访他求。贱妾为身,恐难移彼易此。
〔生〕小娘子美意,我岂不知,但社稷废兴,全赖此举。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有会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我和你必同做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
……
旦唱:【金落索】三年曾结盟,百岁图欢庆。记得溪边两下亲折证,闻君滞此身,在吴庭,害得心儿彻夜疼。溪纱一缕曾相订,何事儿郎忒短情,我真薄命,天涯海角未曾经。那时节异国飘零,音信无凭,落在深深井。
生唱:【前腔】别来岁月更,两下成孤另。我日夜关心,奈人远天涯近,区区负此盟,愧平生。谁料频年国势倾,无端又害出多娇病,羞杀我一事无成两鬓星。今日特到贵宅呵,奉君王命,江东百姓全是赖卿卿。小娘子,你若肯去呵,二国之兴废存亡,更未可知。我两人之再会重逢,亦未可晓。望伊家及早登程,不必留停,婚姻事皆前定。
从剧中我们读到,在西施“以身许国”“忍辱负重”的高风亮节背后,是斑竹一枝千滴血泪的爱情悲剧。
范蠡不愧有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在他“晓以大义”的说教下,西施无奈只能“勉强应承”,违心地表白决心:“我裙钗女志颇坚,背乡关殊可怜,蒙君王重托须黾勉……誓捐生报主心不变。”
南宋董颖在《薄媚·西子词》中写道:“窣湘裙,摇汉佩,步步香风起。敛双蛾,论时事,兰心巧会君意。殊珍异宝,犹自朝臣未与。妾何人,被此隆恩,虽令效死,奉严旨。”描绘了西施“兰心巧会君意”,心领神会了越国君臣的良苦用心,为报“隆恩”,“虽令效死”,甘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元张可久在散曲《怀古》(双调水仙子)中写道:“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娥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指出西子赴吴、昭君和番,都是“红妆肯为苍生计”,在爱国的感召下作出的自我牺牲。
宋代郑獬在《蠡口》一诗中写道:“千重越甲夜围城,战罢君王醉不知。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只合铸西施。”
梁辰鱼在《浣纱记》第三十五出《被擒》中,这样塑造了西施的巾帼英雄形象:“越王亲率兕甲十万”,“直渡太湖”,杀得“白骨乱堆,血污游魂”,终于攻至姑苏台下。此时,西施忽然出现于城头,犹如战火中的一尊女神,她神态若定,号令群将:“越国众兵听着。我就是越国西施。今作吴国夫人。传示范、文二位大夫。吴国大王又不在此。不得惊吓我。你暂且收兵回去。”
站在越国的角度,“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西施无疑是越国“兴灭国,继绝世”的第一功臣。
爱国祸国一线天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栖会稽文种通宰嚭》中,对吴王夫差作了这般描述:“夫差既葬其祖,立长子友为太子,使侍者十人更番立于庭中,每自己出入经由,必大声呼其名而告曰:‘夫差!尔忘越王杀尔之祖乎?’即泣而对曰:‘唯,不敢忘!’欲以儆惕其心。”夫差也有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辉煌过去。《栖会稽文种通宰嚭》中还描绘了夫差在吴越决战时的身先士卒:“夫差立于船头,亲自秉桴击鼓,以激厉将士,勇气十倍。”吴王夫差也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有为君王。但夫差“晚节不保”,终究栽倒在勾践的“美人计”下。
南朝梁任的《述异记》,描绘了当年夫差宠西施的情景:“吴王三年筑姑苏台,围墙绵延五里,宫妓千人。又别立春宵宫,为长夜饮,造千石酒缸。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美人计吴宫宠西施》中写道:
山上有玩花池,玩月池,又有井,名吴王井,井泉清碧。西施或照泉而妆,夫差立于旁,亲为理发;又有洞名西施洞,夫差与西施同坐于此。洞外石有小陷,今俗名西施迹;又尝与西施鸣琴于山巅,今有琴台;又令人种香于香山,使西施与美人泛舟采香,今灵岩山南望,一水直如矢,俗名箭泾,即采香泾故处;又有采莲泾,在郡城东南,吴王与西施采莲处。又于城中开凿大濠,自南直北,作锦帆以游,号锦帆泾。
……
又城南有长洲苑,为游猎之所;又有鱼城养鱼,鸭城畜鸭,鸡陂畜鸡,酒城造酒。又尝与西施避暑于西洞庭之南湾,湾可十余里,三面皆山,独南面如门阙,吴王曰:“此地可以消夏。”因名消夏湾。
吴王夫差为了讨西施欢心,还在风景优美的灵岩山上为她建造了一座华丽的行宫,名“馆娃宫”,供西施游憩。“馆娃宫”工程浩大,从水路运来的木头,把山下的河汊都填满了,所谓“木积于渎”,即指此事,现在苏州的木渎镇之名,亦由此而来。吴王夫差算得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多情种子,对西施可说是“三千宠爱集一身”。
《美人计吴宫宠西施》中还写道:
且说夫差宠幸西施,令王孙雄特建馆娃宫于灵岩之上,铜沟玉槛,饰以珠玉,为美人游息之所,建“响屟廊”。何为响屟,屟乃鞋名,凿空廊下之地,将大瓮铺平,覆以厚板,令西施与宫人步屟绕之,铮铮有声,故名响屟,今灵岩寺圆照塔前小斜廊,即其址也。
由于西施特别擅长跳“响屟舞”,吴王夫差正是根据西施这一特点,别出心裁地在“馆娃宫”建成“响屟廊”。王禹偁有《响屟廊》一诗,专写此事:“廊坏空留响屟名,为因西子绕廊行。可怜伍相终尸谏,谁记当时曳屟声?”
头脑清醒的忠臣伍子胥看穿了越国的“美人计”,一再向吴王夫差发出警醒劝告:“臣闻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眩。故桀以妹喜灭,纣以妲己亡,幽王以褒姒死,献公以骊姬败。自古丧身亡国,未有不由妇人女子者。今越王进此女,正是要主公学这几个昏君,切不可受他。”伍子胥三番五次劝夫差杀掉这个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然而,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伍子胥以历朝历代的昏君来比夫差的犯死诤谏,终于遭致杀身之祸。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杀子胥夫差争歃》中记述了伍子胥的死:
夫差乃使人赐子胥以“属镂”之剑,子胥接剑在手,叹曰:“王欲吾自裁也!”乃徒跣下阶,立于中庭,仰天大呼曰:“天乎,天乎!昔先王不欲立汝,赖吾力争,汝得嗣位。吾为汝破楚败越,威加诸侯。今汝不用吾言,反赐我死,我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乃谓家人曰:“吾死后,可抉吾之目,悬于东门,以观越兵之入吴也。”言讫,自刎其喉而绝。使者取剑还报,述其临终之嘱。夫差往视其尸,数之曰:“胥,汝一死之后,尚何知哉?”乃自断其头,置于盘门城楼之上。取其尸,盛以鸱夷之器,使人载去,投于江中,谓曰:“日月炙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复何所见?”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有与《东周列国志》类似的描述:“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所谓鸱夷即是用一整张牛羊皮做的皮袋。伍子胥于自刎前留下遗言:“我死后一定要挖出我的双眼,挂在吴都东门上,我要看着越人入都灭吴!”夫差闻之大怒,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鸱夷里,投入江中,击掌笑曰:“日月炙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这下你可就什么都看不到啦!”
清代文人蒋士铨有诗道:“不重雄封重艳情,遗踪犹自慕倾城。怜伊几两平生屟,踏破山河是此声。”
《吴越春秋》言:“吴国亡,西子被杀。”杜牧之亦有诗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传说吴王夫差自刎而死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也置于鸱夷之中,沉入扬子江心,以祭伍子胥忠魂。《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南宋董颖写有多首《薄媚·西子词》,其中多见这样的诗句:“越王嫁祸献西施,吴即中深机”;“破吴策,唯妖姬。有倾城妙丽,名称西子。岁方笄,算夫差惑此,须致颠危”;“渺渺姑苏,荒芜鹿戏,从公论、合去妖类”。把吴亡的罪责归结于西施,认为她是“吴无赦汝”万劫不复的“妖姬”“妖类”。还写道:“鸾存凤去,辜负恩怜,情不似虞姬。”谴责西施没能像《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以身殉夫,辜负了吴王的君恩浩荡。唐代李绅的《姑苏台杂句》一诗,写下这样的诗句:“西施醉舞花艳倾,妒月娇娥恣妖惑。”斥西施之美貌为妖惑。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写下这样的诗句:“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在谴责杨玉环的红颜祸国时,拿了西施作比。
红颜祸水,狐媚亡国,成为封建士大夫的思维定势。《孟子·离娄下》中有言:“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贾谊新书·劝学》曰:“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洁,则过之者莫不睨而掩鼻。”把女子的“以身许国”认作“蒙不洁”。这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西施,对越国来说是复仇兴国的功臣,而对吴国而言却成为祸国殃民的罪人。
唐代诗人崔道融《逛西施滩》云:“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晚唐诗人罗隐诗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为西施鸣不平,他在诗中写道:“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鲁迅曾对“女人亡国论”予以辛辣的讽刺,他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绝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梁辰鱼在《浣纱记》一剧的末尾,画龙点睛地道出了自己创作的主题:“尽道梁郎识见无,反编勾践破姑苏。大明今日归一统,安问当年越与吴?”
爱国与祸国之间,原本是意识形态一线天。
自古伴君如伴虎
西施名气如此之大,在正史中却不见踪影。记载春秋战国史实的《左传》《国语》里没有西施的记载,一向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写到了勾践与范蠡、文种君臣,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还记述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后范蠡的命运,但唯独没有关于西施的只言片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西施其人不存在。在先秦诸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管子》等书中,多次出现西施的名字,绝不会是“子虚乌有”的凭空捏造。
历代史家都以言说一个“玷污”的名字为耻,比如苏东坡就“耻言商鞅”,认为:“如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讲出这个人的名字都是脏了口舌,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则是污了纸张。李白在《西施》一诗中有这样的字句:“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西施在正史中被刻意遮蔽,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
李白在《西施》中还写道:“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诗句中隐含了自从破吴之后,西施失去了踪影。李白在《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一诗中,对西施的归宿颇为感慨:“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桃李新开映古查,菖蒲犹短出平沙。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
南北朝时诗人庾信诗曰:“长思浣纱石,空想捣衣砧。”唐代诗人宋之问诗曰:“西施旧石在,苔藓日于滋。”女诗人鱼玄机有《西施庙》诗云:“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
西施被吴人杀死只是诸种传说中的一种说法。西施魂归何处,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案。
王长安主编的《中国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一书,在《西施香魂归何处》一节中写道:
最早记载此事的《墨子·亲士》篇,评论西施因为美色而被沉于水中。而《太平御览》摘录有关记载:吴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入皮袋中,沉入江底。如果真是这样,勾践简直禽兽不如了。对吴国施行美人计,是勾践派西施去的,西施所做的亡吴活动,也是越国设计好的,吴国人恨西施可以理解,勾践这么做是为什么呢?西施已经背负祸国殃民的坏名声了,难道害怕自己被她迷住,也荒废朝政?还是害怕西施回国后,透露美人计隐情,招致吴国百姓更加痛恨越国,就来个杀人灭口?还是西施和范蠡的功劳太大,不加封赏,显得忘恩负义,进行重赏又降低了自身卧薪尝胆的光辉事迹,因此杀害功臣?不管怎么说,越王勾践都被描绘成了势利小人,这样的人品也算不得霸主。
《墨子·亲士》篇大概是最早关于西施的记录:“西施之沈(沉),其美也。”《太平御览》及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持相同的说法:“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也持大同小异的说法:“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云:“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看来,西施被“水沉”是个较统一的口径,只是不是被吴国人沉于江,而是被自己的国人越人沉入江中。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三回《灭夫差越王称霸》中,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梁辰鱼在《浣纱记》一剧中,记载下勾践在千钧一发的危难时节,曾屈尊纡贵地向西施信誓旦旦:“念千年家国如悬磬,全赖伊平定。若还枯树得重新,合国拜芳卿。”然而,“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一旦东山再起君位巩固,马上就变了另一副面孔:“尚望论功,荣归故里。降令曰:吴无赦汝,越与吴何异。吴正怨,越方疑……蛾眉宛转,竟殒鲛绡,香骨委尘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陶朱公范蠡归湖》一剧,无情地谴责了越王无道,写着这样的唱词:“少不的又一场武王伐纣。”其实,对于一个出尔反尔、翻云覆雨的君王来说,此举又有什么需要大惊小怪?
范蠡是与勾践一起在吴国忍受三年屈辱的功臣。《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夫差违谏释越 勾践竭力事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忽一日,夫差召勾践入见。勾践跪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夫差谓范蠡曰:“寡人闻:‘哲妇不嫁破亡之家,名贤不官灭绝之国。’今勾践无道,国已将亡,子君臣并为奴仆,羁囚一室,岂不鄙乎?寡人欲赦子之罪,子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寡人必当重用,去忧患而取富贵,子意何如?”
时越王伏地流涕,惟恐范蠡之从吴也。
只见范蠡稽首而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不能辅越王为善,致得罪于大王,幸大王不即加诛,得君臣相保,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愿足矣,尚敢望富贵哉?”
夫差曰:“子既不移其志,可仍归石室。”
范蠡拒绝了吴王夫差荣华富贵的诱惑,坚守了对越王勾践的忠诚。然而,一旦时过境迁,勾践渡过了危难,立马翻作“狗脸”。《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三回《灭夫差越王称霸》中,有这样记载:
越王还吴国,遣人筑贺台于会稽,以盖昔日被栖之耻,置酒吴宫文台之上,与群臣为乐。命乐工作《伐吴》之曲,乐师引琴而鼓之,其词曰:“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诛无道当何时?大夫种蠡前致词:吴杀忠臣伍子胥,今不伐吴又何须?良臣集谋迎天禧,一战开疆千里余。恢恢功业勒常彝,赏无所吝罚不违。君臣同乐酒盈卮。”台上群臣大悦而笑。惟勾践面无喜色。
范蠡私叹曰:“越王不欲功归臣下,疑忌之端已见矣!”
次日,入辞越王曰:“臣闻‘主辱臣死’。向者,大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欲隐忍成越之功也。今吴已灭矣,大王倘免臣会稽之诛,愿乞骸骨,老于江湖。”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寡人赖子之力,以有今日,方思图报,奈何弃寡人而去乎?留则与子共国,去则妻子为戮!”蠡曰:“臣则宜死,妻子何罪,死生惟王,臣不顾矣!”是夜,乘扁舟出齐女门,涉三江,入五湖,至今齐门外有地名蠡口,即范蠡涉三江之道也。
次日,越王使人召范蠡,蠡已行矣,越王愀然变色,谓文种曰:“蠡可追乎?”文种曰:“蠡有鬼神不测之机,不可追也。”
种既出,有人持书一封投之,种启视,乃范蠡亲笔,其书曰:子不记吴王之言乎?“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今不去,祸必不免。
文种看罢,欲召送书之人,已不知何往矣。种怏怏不乐,然犹未深信其言,叹曰:“少伯何虑之过乎?”
……
勾践不行灭吴之赏,无尺土寸地分授,与旧臣疏远,相见益稀。计倪佯狂辞职,曳庸等亦多告老,文种心念范蠡之言,称疾不朝。越王左右有不悦文种者,谮于王曰:“种自以功大赏薄,心怀怨望,故不朝耳。”越王素知文种之才能,以为灭吴之后,无所用之,恐其一旦为乱,无人可制,欲除之,又无其名。
……
再说越王忽一日往视文种之疾,种为病状,强迎王入,王乃解剑而坐,谓曰:“寡人闻之,‘志士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道之不行’。子有七术,寡人行其三,而吴已破灭,尚有四术,安所用之?”种对曰:“臣不知所用也。”越王曰:“愿以四术,为我谋吴之前人于地下可乎?”言毕,即升舆而去,遗下佩剑于座,种取视之,剑匣有“属镂”二字,即夫差赐子胥自刭之剑也。种仰天叹曰:“古人云:‘大德不报。’吾不听范少伯之言,乃为越王所戮,岂非愚哉?”复自笑曰:
“百世而下,论者必以吾配子胥,亦复何恨?”
遂伏剑而死。
肱股之臣、左膀右臂的范蠡和文种尚且是如此命运,更何况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半老徐娘”?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馆娃宫怀古》中,写下一针见血、一语道破天机的诗句:“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一厢情愿的鸳梦重温
也许是人们不愿看到如此美好的西施是这样一个凄惨的结局,于是有了另一版本的美丽传说。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晏菲歌曲《西施》的唱词:“归来终究成眷属,江湖泛舟双双栖。”这倒是符合炎黄子孙向往“大团圆”的欣赏趣味。
我在无锡蠡园还听到这样的传奇故事:琉璃相传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所发现的(越王勾践剑,剑身镌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字样。秦始皇为寻求此剑,曾虎丘下掘地三尺,形成现在之虎丘剑池)。范蠡以为这种物质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敬献给越王。越王感念铸剑之功,原物赐还,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之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琉璃。西施在前往事吴之前,离别时将“蠡”送还。传说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见西施泪在其上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之“琉璃”正是这个名字的谐音。
让才子佳人的西施与范蠡“有情人终成眷属”,确实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梁辰鱼在《浣纱记》一剧中,有这样一个西施赴吴前与范蠡生离死别的镜头:
[生]:小娘子,向年所赠之纱,谨当奉还。
[旦]:若如此,是奚落贱妾,终背旧盟了。
[生]:说那里话,要令小娘子时常省视,虽
在朝欢暮乐之际,不忘故乡恩义之情。倘得重逢,出此相玩,可作他年一故事耳。
[旦]:既然如此,我与相公各分一半。常恐此纱不在君处,即相忘耳。〔分纱介〕前途相见甚难,就此拜别。
[生]:仰观天象,越方兴隆,吴将亡灭。勿用伤悲,不久就得团圆也。
西施悲怆地唱道:“……背乡关殊可怜……泪涟涟。天南地北。相见是何年。”
在政治场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范蠡,当然知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道理,偌大的五霸之强吴,哪是说垮就垮的?此刻用“不久就得团圆也”这话来安慰西施,不是虚与委蛇就是言不由衷,只是为达到目的的诳语。
西施生为一乡村女子,她只能抱着“三载已飞他国梦,一朝还作故乡人”的幻想,企盼着煎熬个三年五年,就能与自己心仪的郎君范蠡鸳梦重温、破镜重圆。谁料此一去,天远日久,竟是十七年。桃花易逝红颜易衰,谁人青春经得住十七年磨损?
元朝诗人杨铁崖曾写下西施与郑旦两位美女离乡背井的凄楚场面:“楼船不须到蓬丘,西施郑旦坐两头。道人卧舟吹铁笛,仰看青天天倒流。”
梁辰鱼《浣纱记》第三十出《采莲》中,表现了西施入吴后思念故国亲人的痛苦郁闷心情:
【古歌二】叶屿花潭一望平,吴歌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不可攀。江南采莲今已暮,海上征夫犹未还。
梁辰鱼《浣纱记》第三十四出《思忆》中,进一步展示了西施深居吴宫的心理活动:
稽山月,宛如昨,无奈被他身来缚,无奈被他情担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慢留溪上语,而今误我楼头约。梦阑时,酒醒后……岁月淹留,归期未卜,一向不知我父母安否何如?不知范相公功业何如?又不知我国家兴复事何如?正是汉皋仙去,环佩空留。浙水人遥,溪纱犹在。好伤感人也!
【雁鱼锦】追思浣纱溪上游,笑无端邂逅求婚媾,辗转料那人不虚谬。听他亲说与我缘由,料他们应不便干休。痴心认好逑,只道断然的到底成佳偶,我未谙练的性儿况且年纪幼。
【二犯渔家傲】堪羞,岁月迟留,竟病心凄楚,整日见添憔瘦。停花滞柳,怎知道日渐成拖逗。问君早怜国被幽,问臣早他邦被囚,问城池早半荒丘。多掣肘,孤身遂尔漂流,姻亲谁知挂两头。那壁厢认咱是个路途间霎时的闲相识,这壁厢认咱是个绣帐内百年的鸾凤俦。
【二犯渔家灯】今投,异国仇雠,明知勉强也要亲承受。乍掩鸳帏,疑卧虎帐,但带鸾冠,如罩兜鍪。溪纱在手,那人何处?空锁翠眉依旧。只为那三年故主亲出丑,落得两点春山不断愁。
【喜渔灯】几回暗里做成机彀,一心要迎新送旧,专待等时候。又还愁,夜寒无鱼,满船月明空下钩。赢得云山万迭家何在?况满目败荷衰柳。教我怎上危楼?他这里穷兵北渡中原马,何日得报怨南飞湖上舟。
【锦缠道】谩回首,这场功终须要收,但促急未能酬。笑迁延羞睹织女牵牛,断魂寻行春匹俦,飞梦绕浣纱溪口。俺这里自追求,正是归心一似钱塘水,终到西陵古渡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真可谓“痴心女子负心汉”,西施十七年含辛忍辱等待来的又是怎样一个范蠡?
其实,当年范蠡主动献上西施,已经把其功利算计之心暴露无遗。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美人计吴宫宠西施》记载了范蠡的精于算计:
勾践命范蠡各以百金聘之,服以绮罗之衣,乘以重帷之车,国人慕美人之名,争欲识认,都出郊外迎候,道路为之壅塞。范蠡乃停西施、郑旦于别馆,传谕:“欲见美人者,先输金钱一文。”设柜收钱,顷刻而满。
美人登朱楼,凭栏而立,自下望之,飘飘乎天仙之步虚矣。美人留郊外三日,所得金钱无算,悉辇于府库,以充国用。
西施从出场伊始就是范蠡手中一个成就自己的“工具”。《陶朱公范蠡归湖》一剧中,写有这样的唱词:
【得胜令】道童才你与我便轻拨转钓鱼舟,看了这霜降水痕收。一任教越国西施唤,再休想搬回壮士头!
【梅花酒】西施,你如今岁数有,灭尽风流,人老花羞,叶落归秋。往常吃衣食在裙带头,今日你分破俺帝王忧。我可甚为国愁?失泼水再难收,我心去意难留,你有国再难投!俺轻拨转钓鱼舟,趁风波荡中流。
范蠡的“轻拨转钓鱼舟”,显然是他的“失泼水再难收,我心去意难留”。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东周列国志》中也讲述了范蠡的结局:“范蠡自五湖入海,忽一日,使人取妻子去,遂入齐,改名曰鸱夷子皮,仕齐为上卿。未几,弃官隐于陶山,畜五牝,生息获利千金,自号曰陶朱公,后人所传《致富奇书》,云是陶朱公之遗术也。”在这些史书典籍中对范蠡的记载,都不见了西施的身影。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在中国历史上做个红颜美女是其不幸。
西施错看了范蠡。范蠡有负于西施。“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