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国画教学中意象笔墨语言的运用与探索

2014-07-13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150086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用笔国画笔墨

王 斌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150086)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艺术,正如大师齐白石所说:“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不似则欺人”。

中国画里的“意向”实则是笔墨的运用所产生的一种语言。在教学中这种语言是没法传授的。在这方面前贤有云: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在对于初学国画的学生,“临摹”才是他们的第一堂课,且是并将长期的一堂课,因为临摹能很快的让学生们了解国画懂得国画,“临摹”这好比是一扇门,只有先进入这扇门才会了解里面的知识。不是说不先临摹就创作不了作品,而是没这个过程即使再努力最后也只不过是走进了“俗”与“野”的深坑,且是影响他的终身。当然一味的临摹也难免会造成思路的僵硬,避免这类事的发生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了。接下来我们就先来走进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的标志性语言,“笔墨”也不仅是一种艺术语言,同时也是画家的精神载体,是最能体现画家内心最底层的一面。笔和墨作为画家表达感受的两种工具,其中在技能和方法的层面上就显得很重要。先辈云“水墨为上”说的就是在中国画中画面主要靠墨色来表现,而墨色是追求黑白、浓淡分布之美,这一切都是在证明笔墨的重要性。画面里强化笔墨语言的同时也要注重画面的“神韵”,这在古代文人画家中用的好,因为古人在表现手法上都没有抛开具体的物象,而是对笔墨的表现功能依附在具体的物象之上,对笔墨语言内在精神的研究,远大于对具象物体的物性描摹,从他们的话语中更能深刻证明这点,如石涛的“不似之似”、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笔墨”如同中国画的骨与肉,离开了笔和墨那中国画就不能成立了。先辈有云:要是把一篇好的书法作品比作一个人的话,那内容是头脑,笔墨就是手脚了,离开了手脚人是很难行走的。书法都如此国画更亦如此。笔墨实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情绪气质与对自然的某种深刻的感悟相融相洽时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沈宗骞也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显然,所有这些话语的脱口,无一不在说明笔墨对于中国画的重要性,而在运用过程中又能充分的体现画家自身的情绪、修养、气质。因为“笔墨”运用的研究从古至今一致是中国画创作的研究,这方面书法当中的很多内容也显得很关键。实际上,对于要讲究用笔及用墨的国画,书法或许能够称得上是最为单纯和最为理想的中国画。历史上“书画同源”的说法以及想法不胜枚举,由此可知书法与中国画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着无比亲密的血缘关系。再瞧瞧历史上多数的“能书能画,善画善书”的人就知道:中国画的笔墨运用,由始至终都与书法的用笔和用墨紧密相关。都是通过写生的基本功训练,有了一定的书法功底之后就需要学习怎么样用技巧表现水墨。中国画笔墨运用的技巧表现。过去数百上千年,“以书入画”的用笔观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在中国画创作中,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用笔用墨观念显得至关重要。再者,在中国画的创作当中,还因为有了水的存在,笔墨的表现才出现了浓淡干湿,笔墨的运用才有了自如的光彩,这一点,在水墨画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在国画教学中笔和墨的了解是学生们的重要一课。那其次呢我们来了解了解“线”。要是说“墨”是血肉的话,那线就是“骨”了。

“线”可以说是一张画当中最首要的。“线”如同建筑中的钢筋。没有“线”,墨块,色彩都是松散的。线的用笔要以中锋为主,正侧互用,自然转换,这样有厚度、有表现力。线要沉着。清龚半千曾说:“线忌草”、忌梗,要遒劲。“用笔要慢才有味道,找变化。用线一定追求一种味道,若有若无,不是面面俱到,要多用干笔,湿笔易荒率,这点特别要注意,这是初学者在作画时容易犯的毛病 。

在好线的基础上,一副好的中国画作品墨也是不可缺少的,应画而生,墨的多少浓淡应该根据画面的需要来定,好的作品它的画面上有多种形式,有的画面水墨淋漓但又不缺内在的结构,有的画面外表干涸但又不缺内在的血肉……显然,墨与线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墨与线也有侧重,因为中国画是以线造型作为主要特征的,线就是中国画的灵魂。所以在画面上而要以线为主,这同时又不能忽略墨的成分。要是把作画比作建房的话,那“墨”就如同房屋的装潢。即使有内在结实的钢筋而缺乏外在的装潢也是不行的。所以说二者是缺一不可。

放眼看去中国的水墨画走过了上千个春冬,到今天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现在要是还走古人的老路,这样是会很成功的继承下来,可却是很难有所创新。看看当今画坛他们的画大都相近,他们的样式都很相像。原因是现在的人画的画缺的是创新及探索,国画界探索一条新的途径是很必要的,用新的方法代替旧的程式成为必然,正如我国清代画家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说出了画家的责任和方向,而且是要求画家在绘画创作时要做出探索与思考,应该在传统的根基当中看现代的生活。中国画传统中的许多精神内涵也是不能抛掉的,中国古代画讲究的天人合一,至观大美的思想理论应该保留;还有由于宣纸与笔墨形成的那种笔情墨韵的感觉构成了中国艺术恒定的灵魂这也是不能丢的。墨在宣纸上所形成的那种魅力本来就是中国画的夺人之处,应该继承。

传统中国画当中的工笔画、写意画、都是从现实当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景物当中借鉴的物象来再现的,这些景物作为笔墨的对象,在画中充分的体现笔与墨的那种韵律,这是国画当中笔墨内在精神中创造美的意境。

古人的笔墨时代,这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国画的发展总体趋势来看,它都是结合创作者的内在情感对时代特征的审美要求所左右的一种笔墨语言。因此, 思维语式与美感形式是艺术创作中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文人画应该是以笔墨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没有了笔墨便没有传统的中国文人画。中国文人画想要使自己的传统发扬光大,一定要坚持以笔墨为中心,以保持这一绘画体系的特色与优势。但是,笔墨的技法结构与笔墨情趣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传统,它是一个大体的法则,不是僵硬不变的框架。它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发展。……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均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与体会,为水墨画的笔墨体系增添某些新的因素。

在了解了笔与墨的基础上再看看该怎么做。中国画教学中,前人总结了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分工,有配合,使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国画的表现体系。这个指导思想贯穿于中国画教学的全过程。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从生活到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命题。学习中国画专业必须熟读“传统”与“生活”这两本书,因为我们离开了传统与生活,就不可能有中国画的创作。而写生也是中国画创作的必修课之一。

在国画写生中重要的是画家对物象的感受。首先,要培养一种有选择的观察方法,主观能动的观察方法,强调主观感受制约造型和笔墨之间的作用,要求整体观察,善于比较,强调画家的艺术直觉力,而这种直觉力是依据对物象的感受力得到主观升华而产生的,强调感受力就成为作者在作画之前先要思考的内容,也就是先提供给你一个思维方式。

总之,前面所讲所提的理论及一些技法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更多的了解传统笔墨,避免走入误区,失去兴趣,让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态度走向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研究学习时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以真正的达到教学目标。

[1]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

[2]陈传席.《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猜你喜欢

用笔国画笔墨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国画欣赏
智力大闯关
笔墨名家
国画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