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五代宋元时期唐卡与国画的共性发展

2014-07-13蒋玲霞西藏大学艺术学院85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唐卡国画线条

蒋玲霞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850000)

一、概述

唐卡和中国画都是我国历史长河里十分璀璨的艺术文化。它们在不同的土地上“生长”起来,却有着许多共同的性质。比如说在文化上起初都是以服务统治阶层为目的出现,传播阶级所需要的文化和理念;在材料上都是以帛、绢、纸、布这些材料为底本,以狸毛、狼毛、兔毛、猪毛制作而成的毛笔为勾线染色工具,以矿石粉、植物颜料等为设色材料;在艺术特色和技法上都讲究线条的力度、流畅,色彩的雅致、准确、丰富、画面的传神效果等。同时它们的表现艺术又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科学性,在整个画面的各方面语言表达上都更讲究哲学的性质魅力,追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随类赋彩、意在笔先的形式。作品基本更趋近平面,不注重立体效果,直到二战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后的近现代才有一些汉地和藏地的艺术家开始在平面的视觉里添加一些立体的感觉。

唐卡和国画的种类都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以唐卡里的佛本身画经变图和国画里的工笔人物佛像画作技法和艺术特点的对比。

二、公元9世纪到13世纪(五代十国宋/西夏、古格时期)的唐卡和国画

公元9世纪,唐王朝覆灭。同时伴随着朗达玛的灭佛,吐蕃王朝的统治也随即终结。藏汉两地都进入到了地方割据,到处混战的局面,整个中华大地四分五裂。

由于战乱,国画和唐卡在,9世纪末到10世纪末有将近一个世纪的空白发展。但也是因为战乱,人们不断四处逃蹿、奔走,无形间将各个地方的绘画艺术相互融合在了一起,使得唐卡和国画在一个世纪以后的11世纪喷发出了十分绚烂的艺术色彩,达到了一个艺术新高的局面。

10世纪后半叶,古格国王著名的天赐喇嘛益西沃迎请了著名的印度毗具罗摩罗寺主持阿底峡入藏。在阿底峡和许多藏族人们的努力下,藏区宗教艺术又得以慢慢重新发展起来。公元997年,这一时间被称为后弘期佛教复兴初期。从多麦返回的后藏著名僧人洛墩·多吉旺秋在介氏家族的土地上修建了后藏地区佛教复兴后的第一座寺庙——坚贡寺。随后其弟子介尊·西饶迥乃在坚贡寺一箭程的地方修建了夏鲁寺,并在完工以后迎请了阿底峡大师为夏鲁寺开光。如今我们依然能从夏鲁寺的主殿和马头金刚殿的一些壁画中目睹当时辉煌的艺术风貌。扇形的面部轮廓下,鱼儿似的眼睛,简单的鼻子、嘴巴、衣袖几乎都呈几何形,人马扁平且多为四分之三侧面。然人物手指圆润,神情自若,比例结构都十分到位。衣纹简单几乎没有装饰。线条精细均匀,画面通篇为单线;人物身后也没有花草等风景作为背景。以上是11世纪初期唐卡绘画的风格。而到了11世纪后期,随着古格王朝的发展唐卡吸收了许多尼泊尔的绘画风格,线条有了细微的变化,比如说眼睛的线条要比眉毛的线条细,人们开始有意的加粗眉毛的线来使所画对象更接近真人,上眼睑的线由一条变成两条,甚至有了低垂的悲悯的眼神,来表现佛对世间疾苦的同情。

五代宋初这一时期由于避战,一大批当时的画家隐居深山老林,或游走他乡。画家们把自己的忧思愁虑都系情与山水之间。于是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众多五代画家为山水画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里程碑。荆浩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董源开创了江南山水画派。文人画家大多都有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思情绪或是隐居避世的情绪。画由心生,心境同样决定着笔法。不一样的社会格局,决定了不同于唐以前工工整整线描赋色的绘画形式,画家们开始尝试“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璀璨”的绘画形式。西蜀黄荃随避难来到四川的刁光胤、孙位、腾昌祐当时画家学习集各家之所长,将各家技法融汇贯通,最后自成一家。开创了“黄家富贵”的工笔绘画语言。使工笔画达到了历史新高。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典型代表。现代有人将此时期的中国画概括为“胸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 。

10世纪末顾闳中、周文矩的人物画,关仝、李成、范宽的三家山水,徐熙、黄荃的花鸟将中国画演绎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画面布局上做到了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并且可以用不同的线条笔法来表现物体,使草、木、花、鸟和人物及衣纹都有不同的质感。11世纪的崔白、李公麟、赵佶将工笔画的细腻和神韵推到了极致。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相似的战乱环境,汉藏两地都在自己的土地上集众家之所长,吸众地之“营养”,开出了不同往昔的绚丽“花朵”。无论是唐卡还是国画在当时都受到了西域及周边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在各自的绘画史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公元13世纪到14世纪(元代/萨迦时期)的唐卡和国画。

事实上,此时的国画在人物画方向已经逐渐衰落,除何澄、刘贯道、钱选、赵孟頫等人在继承唐和五代、宋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外,其余再无发展。

而此时期的唐卡却随着成吉思汗对藏地的统一,萨迦派的联合归顺元统,藏、汗、蒙的政权交流而不断吸收汉地优秀画风、艺术特色迅速发展起来。

公元1244年,萨迦班智达·贡嘎坚参应阔台次子阔瑞之请,携其二侄八思巴及恰纳与阔瑞相见于凉州。经过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祖孙三代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公元1271年终于由忽必烈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皇朝。八思巴在其17岁时(公元1251年)任萨迦教主,又在1260年12月被忽必烈任命为元朝国师。种种迹象表明在,13世纪藏汉两民族的关系变得无比密切,在藏区归顺元朝、八思巴任国师以后,元帝在中原大兴喇嘛教,藏地文化和艺术都被大力引入内地,像现在的“居庸关”就是典例。在修建萨迦寺的时候八思巴也从内地召集了许多能工巧匠参与了萨迦寺的修建和壁画的绘制、佛像的塑造,汉地艺术也随茶马古道流入藏地。

夏鲁寺转经道回廊里14世纪古相.扎巴坚赞时期的壁画线条优美色泽优雅,人物形象,衣纹装饰即有印度风格又有汉式风格。随着人类发展的特性——对本土文化的需求,唐卡画也开始慢慢形成了属于西藏自己本土特色的绘画语言。值得一提的是,13世纪出现的著名藏族画家雅堆·久吴岗巴。他的出现使得唐卡有了真正的艺术语言,他的绘画被后人称之为“久吴岗巴”画派,他吸收众家之所长创造了如下绘画特征的唐卡,并风行一时被后人继承发扬,为以后的勉唐派和钦孜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静像特征:

·造型比例均匀对称、动态优美、圆脸、细眼、嘟嘴、柳叶眉

·线条流畅似中国画里的“混描”和“蚯蚓描”、图案精美、服饰线条边缘深色色彩以橘色为色调,有简单的红黄蓝绿的颜色搭配

·构图主尊大,侍从小,而且整齐的排列在主尊四周。

怒像神的特点:

·怒像矮小,四肢粗大,头与腹部较大

·身上的服饰较少,头饰和手脚釵饰精美

·背面火焰图案化,多用橘红色

四、总结

自元以后的明清,直到二战英国入侵。藏汉两地的艺术都在循序渐进的发展。元代以佛画的兴起和发展为主。明清时的唐卡和国画则都随着地域人文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技法的绘画语言。“明四家”、陈洪绶、“浙派”等人的国画和宗喀巴大师、赖无琼大师、齐吴岗巴、朵吧 扎西杰布及勉拉顿珠加错、钦莫钦则等人的唐卡都是明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带有地域性的绘画。

归根结底唐卡跟国画在许多反面都有着一目了然的共性。相比之下唐卡更讲究对比和气氛渲染,而国画更讲求淡雅和空灵感。就像国画是一首诗而唐卡是一篇神话故事。只是它们用了同样的文字写了不同的文章,它们都是东方文明的见证人和传承者。

[1]罗广武.《简明西藏地方史》.西藏人民出版社.

[2]杨仁凯.《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

[3]谢斌.《西藏夏鲁寺建筑及壁画艺术》.民族出版社.

[4]丹巴饶旦,阿旺晋美.《西藏美术史略》.西藏人民出版社.

[5]海瑟,噶尔美(法)熊文斌译.《早期汉藏艺术》.中国藏学出版社.

[6]纪江红,王占英.《中国傅世 人物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7]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院.《中国美术通史》.

[8]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东南大学出版社.

[9]王尧 主编.《新者喜宴》.上海古籍出版社.

猜你喜欢

唐卡国画线条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线条之美
国画欣赏
精致线条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以恭敬之心绘画
烧脑的线条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