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受美学看打鼓说书的传承与发展

2014-07-13胡月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53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视界听众艺人

胡月馨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0)

打鼓说书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相关文献记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打鼓说书几经变迁,诸如各种大鼓等表演形式已经丧失其原有形态,只有极少数还保留着古代打鼓说书的基本形式,但其生存现状也已经濒临绝境。

一、打鼓说书概况

打鼓说书又称鼓书,主要是一个人以书鼓伴奏,用说唱相间的方式,采用其流行地的方言或方音讲述故事。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如历史演义、传奇公案、道德风尚、生活时事等,短中长篇皆有。表演有走唱、赶场、坐台等多种方式,视乎情况而定。打鼓说书艺人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在经济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听艺人说书是很多普通民众的日常娱乐。打鼓说书也在艺人们的长期演唱中不断发展完善,渐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审美趣味。

首先,乡土性。打鼓说书作为一种口头表演艺术形式,大多采用其流行地的方言土语,使用当地特有的俚语、俗语等,这些只有当地人才能明白的土话,缩短了听众的理解距离,具有抓心攫情的独特功能。在内容上,打鼓说书反映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与听众生活息息相关,使听众随时能从故事中发现自己所熟知的事物。除此之外,还有饱含乡土感情的乡土人物,其行动多与普通民众的价值倾向相一致,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心理习惯,具有相对稳定的生命力。

其次,广容性。打鼓说书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常常会融入地方小曲或戏剧的元素,广泛吸收各方优点,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而且,打鼓说书内容涵盖量大,时空自由,表现内容巨细无遗。可以说,从古到今,大至时代变迁,小至沧海一粟,都尽可以讲清说透。这种广容性是鼓书艺术是其得以发展至今的最重要原因,正是它使得鼓书艺术有了长久鲜活的生命力。

最后,简便性。打鼓说书艺人使用的道具极其简单,仅一面小鼓即可。这使得艺人们能够更为轻便地上路,表演程序简洁明快,在田间地头,随时随地都可以来一段。这种即兴表演多以短篇为主,内容直接且常常与当时当地的景、事、人、物密切相关,极具特色。

二、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打鼓说书

接受美学认为:“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从生产主体思考,而从消费主体方面思考,即从作者与公众相联系的方面思考时,才能写出一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1这句话实质上揭示了接受美学最根本的特征——把读者/听众提到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具体到本文是指听众应是打鼓说书艺术研究的中心。

首先,听众在倾听艺人演唱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不仅仅是被动接纳的。这种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即听众因对某种故事类型、情节或风格有了一定的熟识和掌握,在欣赏艺人的演唱过程中就对故事有了一种隐秘的预期和猜想,也就是先有某个答案而企图从作品中得到证实的希望。这种期待视界主要由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文化素养而决定。打鼓说书的听众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他们在心理构成、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上有很多共性,因而其期待视界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其次,作品本身也有召唤性与开放性,它决定了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使作品有了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打鼓说书艺人在长期的演唱中,通过与听众交流,渐渐找到了听众期待视界的共性。他们一方面通过改编或创作作品使其符合听众的定向期待,吸引其注意力;另一方面有打破这种定向期待,造成创新期待,使得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听同一部作品感受却不同,让听众无论何时都能保持一种新鲜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已为人所熟知的传统书目即使反复演唱,也依然能够吸引人们的原因。艺人们这种对作品的主动改变,造就了作品的召唤性与开放性,赋予了打鼓说书长久的生命力。

三、打鼓说书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打鼓说书这种艺术形式渐渐衰落,姑且不言造成这种现状的多方复杂原因,仅从艺术本身角度来看,我们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为其传承与发展做出努力。

首先,对传统书目要利用听众的期待视界,创造更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有意识地制造“偏离效应”。在宏观上,听众的期待视界对艺人的演唱创作起着一定的制约和调节作用,因为艺人演唱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听众的接受。一般来说,艺人都希望有自己忠实的听众,有他自己的崇拜者,这样他就不得不关注听众的审美情趣,不得不在同听众的交流中适当调整自己的表演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听众的需要。表现在演唱中,就是创造更多的“偏离效应”。如常用语义的偏离、修辞手法的重建、象征或通感的广泛应用等。

其次,充分利用表演当时当地的情、景、事、物,大胆创造与现实相联系的噱头或笑点。打鼓说书能吸引观众,很大程度上来自联系现实的噱头或笑料。如旧事有主家请艺人说书,艺人开场前常常说几句恭维主家的话,让听众听得高兴,也能博得主家更多的赏赐。还有借某种突发事件来制造笑料,其效果会比按部就班的演唱好得多,这也是打鼓说书的魅力之一。

最后,在艺术内容上力求“合时”与“趋新”。如今打鼓说书遭遇困境,很大部分原因是本身书目陈旧老化,艺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创作合当下时宜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有所创新。

打鼓说书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表演形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听众,最快地接受到听众的反馈,是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表演形式。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具有长盛不衰的条件。因此,要传承和发展打鼓说书,也是具有现实价值的。这也更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为其未来出一份力。

注释:

1.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9:339.

猜你喜欢

视界听众艺人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朝三暮四
听众
机视界
艺人指数Top10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花灯艺人
视界
视界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