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幸福感的影响*
2014-07-12梁颂游
梁颂游
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幸福感的影响*
梁颂游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脑血管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和日常功能训练,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心理干预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各时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GWB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2、4个月GWB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GW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老年脑卒中患者幸福感,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干预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液循环系统障碍性疾病,属于突发性的脑部疾病,即短时间内出现脑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和损伤,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同时记忆力、智力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损,必然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1]。加之他们对身体康复的不可预测性,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也直接影响到患者肢体的康复[2]。为进一步了解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影响,确认心理治疗方法对不同程度的患者康复是否存在切实效果,笔者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1~6月在我院老年科、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所有患者符合入选标准:(1)首次发生脑卒中,且经临床颅脑CT/MRI证实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2)所有患者躯体状况基本稳定,病程在2周以上的恢复期患者,患者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检查;(3)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或既往有精神疾病史;(4)排除出现昏迷、失语、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病情较重不能接受访谈者;(5)排除调查前3个月内应用抗抑郁剂及抗精神病药者。采用对照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2.4±12.6)岁;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9~79岁,平均年龄(60.2±14.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以后均给予脑血管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和日常功能训练,病程2周以上且躯体状况基本稳定至少1周。研究组除按以上治疗方案外,根据患者心理症状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制定相应治疗方案,采用心理干预。心理干预:(1)深度家庭治疗:基于家庭照顾,给予患者最大的支持、鼓励,指导患者家属建立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患者恢复治疗的家庭环境,从一个深度给患者塑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家庭环境,让患者有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2)支持性及认知心理治疗: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治疗,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理解患者,支持患者,全面了解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对脑卒中疾病产生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利因素,消除悲观消极心理;(3)宣泄治疗:鼓励患者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倾吐所有积压心中的积郁与痛苦,减轻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让患者的心情恢复平静;(4)意象对话技术治疗:运用意象对话技术,分析来访者潜意识的原始认知活动,并引导来访者在意象中改变原始认知和情感;(5)音乐治疗:给予患者喜欢的轻盈、欢快的歌曲,通过音乐与人体产生的共振,调节新陈代谢功能,通过自身调节能力达到最健康的身体状态,同时提升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同时根据病情应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等。于治疗后第1、2、4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评分、美国国际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等进行评估。
1.2.2 评价标准 (1)Barthel指数评分:参照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制定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4],当积分在0~20分为完全依赖,25~45分为重度依赖,50~70分为中度依赖,75~95分为轻度依赖。(2)NIHSS量表:即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包括意识水平(指令与提问)、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语言、构音状态以及忽视症9个方面进行分别评分。并根据据脑卒中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3) GWB量表:参考1999年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制定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定标准[6],该标准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编制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表内有33项内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数据方差分析和F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各时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个月,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研究组(n=60)对照组(n=60) t值 P值24.1±8.6 24.5±7.3 1.098 0.137治疗后第1个月 33.2±7.9* 32.7±10.7* 0.291 0.386治疗后第2个月 46.4±10.2* 41.2±13.4* 2.392 0.009治疗后第4个月 66.2±13.6* 50.5±11.8*治疗前6.754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研究组(n=60)对照组(n=60) t值 P值18.3±9.2 18.1±7.3 0.528 0.299治疗后第1个月 15.7±5.3* 16.4±4.7* 0.765 0.223治疗后第2个月 12.5±6.3* 14.6±5.0* 2.022 0.023治疗后第4个月 8.7±4.1* 12.3±5.2*治疗前4.211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GWB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GWB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1个月GWB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2、4个月GWB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个月,研究组GWB量表评分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GWB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GWB表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GWB表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研究组(n=60)对照组(n=60) t值 P值治疗前8.924 0.00067.3±12.4 70.1±10.6 1.329 0.093治疗后第1个月 72.5±5.6* 70.8±7.3 1.431 0.078治疗后第2个月 77.7±9.1* 71.7±5.2* 4.434 0.000治疗后第4个月 83.7±7.6* 72.4±6.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7],尤其老年人更为明显。脑卒中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同时记忆力、智力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损[8],必然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让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使患者心理倍受煎熬,也将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期的患者多处于一种情绪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的状态。时间一长,患者的生理因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导致免疫能力下降,神经功能失调,并发症也相继出现,使患者身心健康进入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鉴于此,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积极、科学的心理干预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Barthel指数和GWB量表各时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而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Barthel指数和GWB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功能和总体幸福感的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第2、4个月,研究组NIH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治疗能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以上均提示心理干预的优越性。本研究中,心理干预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幸福感,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另一个方面是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工作能力。在治疗过程中,除尊重和体贴患者外,深度家庭治疗的方法是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力量,应尽可能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9],并根据其不同康复情况、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帮助其分析、认识脑卒中带来的影响和康复阶段及以后的生活重心与方向。支持性及认知心理治疗是一种主动干预的方式,通过讲解相关知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可针对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急躁、抑郁甚至轻生等情况[10],鼓励患者进行宣泄,能够及时排除不良情绪,而不是一味的要求患者压抑不良情绪。音乐治疗,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辅助心理治疗方式,其中音乐内容的选取也十分重要,主要选择舒缓、轻快、无歌词类的音乐作品。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从而使其能够改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重拾生活的信心。给患者创造舒适、平静的环境,对患者的合理需要应设法予以满足。
综合上述,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老年脑卒中后的脑血管功能,提升患者幸福感,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 李海聪,李求兵,杨学青,等.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 (7):620-623
[2] 吕淑琴,赵丹,庞延红,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681-1682
[3]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 379-379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与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 孟昕.综合性治疗措施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241-1242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77-79
[7] 韩燕红,袁杰,沈顺娣,等.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抑郁及社会支持的纵向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 155-158
[8] 杨红艳.不同中医征候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265-1268
[9] 杨媛,阎涛.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4):295-297
[10] 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303-305
R395.5
B
1009-7201(2014)-03-0215-03
10.3969/j.issn.1009-7201.2014.03.018
2013-11-21)
(
2014-04-10)
广东省中山市第二批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编号:20132A120)
528400,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