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指挥法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4-07-12谭力祯湖南师范大学410000
谭力祯 (湖南师范大学 410000)
伴随着合唱事业蒸蒸日上,21世纪是我国下大力度全面推行合唱指挥素质教育的时期,指挥作为合唱艺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合唱事业的发展和层层革新中担任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合唱指挥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中小学培养专业的音乐教育人才,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纵观目前教学常态,传统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模式依旧显露出很大的局限性。从教师自身来看,第一,单向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实施课堂教学,对学生艺术实践环节及个人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第二,教学模式的单一,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第一,对合唱指挥法课程的认识程度浅薄,观念有待加深。合唱指挥不是简单的打拍子,它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是集手、眼睛及面部表情并用为一体来反映音乐作品的一种肢体语言学科。第二,参与面窄,参与程度不均衡,积极性缺乏。在新形势下,最大程度探索运用科学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一、合唱指挥教学“普及化”与“多样化”并存
1985年,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成立;1995年,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成立等,20世纪90年代前后,大学生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充满朝气的迅速发展并活跃在我国乃至世界舞台上。高校合唱指挥者的培养和重视成为教育家们备受关注的焦点,合唱指挥教学逐渐作为一门普及性必修课程被纳入到高等院校教学大纲中。
普及性程度让人可观,单一性的课堂模式让人喜忧参半。《新编音乐教学论》上有一句话说:“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运动,这与教师多样性教学手段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系统及网上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视听环境,以形象、直观、生动易懂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加深他们对合唱指挥艺术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了解中外合唱指挥发展史时,可以运用文档一系列表格,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提取关键词对发展脉络进行图表式汇总归纳;搜集指挥家个人视频、专访或纪录片以及文字报道,每一节课在学习新理论后分别介绍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著名指挥家以及演出、现场排练视频,学生既能在紧张的理论学习之余放松心情、愉悦欣赏又能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不同指挥家的身平事迹及其独具的风格特点区分开来进行有效记忆,一个合唱组织或合唱指挥,为了正确诠释和表现合唱艺术作品,就必然要探索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时代特点,有了听觉感官的愉悦及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的把握和领悟音乐作品中深层次的内涵。在学习特殊指挥图示中,结合word、PPT等软件,将同一种图示的不同指挥法手势进行图片汇总,学生能一目了然明白同一个图示的几种不同指挥形态,并选取符合自己美观又大方的图式进行指挥图示设计等。
二、合唱指挥法艺术实践的“合作化”
合唱指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紧密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始终贯穿人与人之间一种互动“合作化”关系。教师通过讲解关于指挥前期暗头准备工作:例如,阅读总谱、分析作品、音乐处理及指挥动作如何设计的美观大方等系统化、正规化知识后,学生有了自己对音乐初步的认知和处理,并将课堂上获得的一些感悟和经验尽可能通过双手传递给观众。由于考虑到学生个人阅历有限,知识记忆存储需要一个时间段积累,他们在处理音乐作品之时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大多数课堂,教师可以选择性地采纳美国式课堂教学模式——(Cooperation)所有的课题由几位学生自愿组成一组共同合作性地去完成。这时,教师切不能以权威的身份自居,而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可适当性组织、给与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参与教学过程,辅助的带动学生完成作业。当学生的感受与教师有差异时,应该上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只要学生的思维方向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就应当给与肯定和表扬。即便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原作有较大的偏差,也应该在鼓励的基础上耐心的进行启发、引导,使其熟悉、掌握音乐作品的特点,逐步积累审美的经验,树立起音乐学习的信心。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班级成员划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编号,结合相关课堂学习内容,布置一首曲子让大家课后通过“合作化”,探讨达成某曲子指挥法图示布局共识,返作业时派该组其中一位成员进行图示示范,其他成员作为该组合唱队成员参与其中进行范唱。并且,将每次返课情况记录在平时成绩一栏,作为期末成绩汇总的依据。“合作化”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挖掘创作性潜质。第二,学生充当着指挥和合唱成员两个角色的转换,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第三,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情感性与创新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改变过去局限于课堂的被动局面,学以致用,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成功者。
三、合唱指挥法课程考核 “常态化”
考核被认为是检验学生学习程度好坏的依据所在。合唱指挥法这门学科的教学要在数量和质量的上有提高,应具备 “常态化”——考核要成为一种常态式教学模式内容被纳入每节课的课程中,实现考核的常态化,以平时考核为基础,把平时掌握的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常态化”教学的实施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实践展示的机会,实践又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益延伸。但是,往往在“常态化”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忽略一个问题——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考核也一样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基本要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华和创作得到同仁的赞许和肯定,可是由于性格方面的差异,有些同学表现积极,有些同学要略显被动,但是被动不代表没有表现欲望,这种人往往希望教师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捕捉。因此,教师在每节课考核中,应该有选择性的给每位学生机会,表现好的及时给与表扬,返课情况不理想的要查明情况,并继续鼓励下次完成更好。只有每位学生都参与考核,合唱指挥法课程才能顺利有效开展。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临场表现分别给与专业知识的串讲和实际指挥方面的启发和指导,最后进行专业、合理、客观的评价和总结,使指挥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中国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与中国新文化及高校合唱指挥教育事业的发展分不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新型创新型人才,丰富课堂多样化,重视课堂合作化,树立考核的常态化,为培养素质实用性指挥人才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1]孙丛音.《合唱艺术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吴跃跃.《新版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