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音乐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以铜仁职院音乐班语文教学为例
2014-07-1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554300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554300)
文学与音乐,自古以来就是相伴而生的。对于文学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音乐班学生来说,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的因子,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近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还能为其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学基奠。
一、高职院校音乐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对于整体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文化课成绩普遍都不怎么好。这部分学生在就读高中期间,大多因为文化课成绩不怎么好,仅凭文化课成绩,很难考到一所满意的高校去,所以就选择了走艺术生路线的途径。而语文课,更是文化课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课程,因为它不像英语和数学课一样,在考试中能够拉开很大的分数差距,学和不学差别不太大,从补习班市场我们就可以看到,数理化补习班比比皆是,而语文补习的市场就非常有限。
这些艺术生到了高职院校以后,各种活动、社团组织和新鲜事物充斥着他们的眼球,文化课的学习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不用再反复地进行周考和月考。对于音乐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本来就很薄弱,终于到了可以脱离苦海的时候,他们更是把语文课的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要想提高文学修养,仅仅学习语文教科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途径是进行阅读,尤其是对原著和经典的阅读。作家池莉说,我们人类没有翅膀,但阅读可以为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而阅读首先需要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于这些高职班的艺术生来说,他们阅读兴趣是很欠缺的,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二、语文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文学在产生的初期,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1我们的祖先在劳动时,为了把力气更好地协调在一起,就一起唱着“邪许”的口号。文学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毛诗序》中记载:“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言语无法使一个人的情绪得到抒发时,可以借助音乐和舞蹈来完成。
唐代诗人白居易更是用神来之笔把有声的音乐描绘了出来。他在《琵琶行》中这样描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用如此精彩的文字铿锵有力地把音乐的快慢舒缓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个语言文字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把读者成功带到音乐弹奏的现场,这些文字无不紧紧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读者读到这篇文字时,情绪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时而堵塞,时而迸发,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此外,唐代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音乐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文学借鉴音乐来表现自己,丰富自己。文学是音乐的基础和依据,音乐可以从文学中获得灵感。“音乐表达感情,但却不能具体地揭示这些感情所赖以产生的那些根据。这个事实,正是音乐的特殊局限的表现,正是音乐的反映现实方式上的特殊性。”2
(二)音乐可从文学中获取灵感
阅读外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你会发现,音乐从文学中获得灵感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的文学形象,你会发现,他本身就是音乐。音乐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东西,它能让你触到生命力最柔软的部分,读雨果的《悲惨世界》我们会发现,冉阿让是一个如此让人落泪的角色,他的一生本身就是最美的音乐。
歌德的文学作品《浮士德》被很多音乐家改编成音乐作品,虽然有的音乐作品并未达到原著那样的高度,但被改编成的音乐作品,却从人物、情节和主题上拉近了我们与《浮士德》的距离,为我们了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浮士德形象的永恒。
我国当代歌手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十二首歌曲均选自宋词名作,专辑的曲作者都是当代首屈一指的曲作家,加上邓丽君与生俱来的古典风韵和优美唱腔,浑然天成地与这些古典诗词融合在一起,成为当代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在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我们似乎在穿过时光的隧道,倾听着一种古老和庄严,在音乐的魅力中更加深刻地被这些大家的人生、家国和乡愁情怀所触动着。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音乐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音乐着手。要让学生意识到,古今有成就的音乐家,他们大多有着很好的文学基础和悟性。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古今中外成功音乐家文学学习经历,去引导鼓舞学生。比如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他就是一个酷爱文学、热爱阅读的人。李斯特从十六岁独立生活开始,就一方面学习音乐,一方面大量地阅读文学和哲学书籍。在阅读中,他受到很多如雨果、卢梭、拜伦等作家的文学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对其音乐学习起到潜移默化和事半功倍的作用。俄国著名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更是从世界文学作品中去汲取更多的营养,把莎士比亚和普希金等人的作品改编成音乐作品。
还有我国著名钢琴家傅聪的成功事例。提到傅聪,我们不约而同的会想到家喻户晓的《傅雷家书》。傅雷,傅聪的父亲,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他对中西艺术和文化的渊博知识、独到见解及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爱子傅聪在做人和音乐成才道路上的成功引导和作为父亲的感情的真切倾注,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打动着中国亿万做父母和子女的心。我在认真阅读《傅雷家书》后,在语文教学中常贯穿一些傅雷在音乐道路上对儿子引导的家书内容,包括他给儿子推荐的一些文学书籍,此外,我还让学生自己去读这本书,并写读书心得,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学习兴趣。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因子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即“精”又“通”,就是除了具有本学科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更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所教知识最大限度的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对于承担高职音乐班教学的语文教师,掌握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具备一些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如此,才能更大限度地挖掘语文教学中的音乐因子,更好地调动音乐班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讲唐诗时,有些可直接结合现代的流行歌曲,如孟郊的《游子吟》、李商隐的《无题》时,这些诗歌直接被现代歌手拿来演唱。有的诗歌则是被现代歌曲进行间接的继承,如讲到边塞诗时,可借助《中华民谣》《秋水长天》等歌曲的意境,因为这些歌词及其曲调所体现出的意境和盛唐很接近。听这些歌曲时,我们很容易联想起盛唐时的边塞诗,边塞诗最能体现当代鼎盛时期的时代风貌,盛唐时我国经济发达,政治强大,人民有着高度的自信,很多热血男儿都渴望去前线杀敌,通过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来实现自己的伟大的人生抱负,所以这些边塞诗意境开阔,荡气回肠,积极乐观,故和这些流行歌曲的气魄和情怀一脉相承。
在讲宋词时,宋词本身的讲解固然重要,但也要结合学生及当代流行趋势的实际,因为宋词在对当代流行歌曲形式和内容进行影响的同时,现代流行歌曲也在有意地吸收着宋词的精华。音乐具有愉悦性的功能,如果让学生通过唱歌的形式来背诵这些词,在优美的歌声中记忆,那学起来就简单多了。所以我们在讲解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范仲淹的《苏幕遮》、柳永的《雨霖铃》、欧阳修的《玉楼春》、辛弃疾的《丑奴儿》时,就可结合前面提到的邓丽君专辑《淡淡幽情》中对这些词的绝妙演唱,来最大限度的调动音乐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特长,这样既加深了其对宋词的理解和感情,又为他们拓宽了其学习音乐的文学基奠和视野。讲解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借助由琼瑶作词、谭健常作曲的《却上心头》这首歌曲来帮助同学们进入词境。
讲到明清小说时,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枉凝眉》、《葬花吟》及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滚滚长江东似水》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四、结语
然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属于高雅文化的范畴,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两者可谓相去甚远。在教学中把二者联系起来,会不会削弱了古典文学的魅力,降低了古典文学的地位,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相反,二者的结合,不但能扩大古典文学的影响和传播,提高现代人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还能提升流行歌曲的品味。
注释:
1.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11页.
2.丽萨《论音乐的特殊性》.上海文艺出版社,1908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