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产教结合模式的构建
2014-07-12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414000
(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414000)
一、产教结合模式的含义和意义
产教结合模式是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实践及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是指行业和产业,“教”是指教育活动。具体到表演艺术专业来说,就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掌握表演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同单位的用人需要。其积极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符合表演艺术的本质规律。表演是一种面对公众的艺术,如声乐、舞蹈、钢琴等多种专业,都是以这种表现性为最本质属性的。但是在当下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普遍不足,在表演时表现的十分紧张和生涩,使表演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通过产教模式的构建,则将表演实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丰富和提升。其次是能够推动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在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很多地方都陷入了艺术人才匮乏的窘境,而通过产教模式的构建,则能够形成地方文化和高职院校的有效互动,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缓解这种人员不足的局面,从而推动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最后是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的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具体到表演艺术专业来说,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他们有扎实和熟练的表演能力。而这种表演能力的培养从何而来?正是源于一次的表演实践中,在产教结合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能够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为顺利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
二、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
(一)以学校为主导方,提供坚实的精神和物质支持
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所以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树立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科的属性和特点,一个是当代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这一点前文中已经有过论述,表演专业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就是“表演”,而且用人单位也要求该专业的人才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俱佳。而产教结合模式正是对这两点的强调和加强,所以构建这种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是实训基地的建设。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必须要以完善的实训基地为基础。一方面,学校要拿出专项资金,对校内各种实训设施予以建设和修缮,并委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其能够正常的运行,以充分满足各种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要和所在地的多家文化单位或团体建立积极的联系,将其建设成为校外的实训基地。这种由学校联系建立的实训基地,能够有效避免学生个人实训所带来的安全等问题,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可谓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最后,学校要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在校内,可以以学校的各种艺术类社团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如歌唱大赛、舞蹈大赛等,在全校营造出一个重视实训的氛围;在校外,则可以多组织一些义务演出活动,如深入农村和社区,为人民群众进行表演等。通过学校在多个方面的努力,能够为产教结合模式的构建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保证其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以教师为引领者,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于产教结合模式的构建有着决定性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树立起正确的认识。之所以进行表演艺术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之所以要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是为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更加看重“学”,而对“用”较为轻视,这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而产学结合模式,则正是对如何“用”的强化。在树立起这种正确认识之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艺术实践计划。怎样实践,实践什么,何时实践?通过实践能够获得何种效果?对此教师都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和判断。然后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其次是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积极配合产教结合模式的构建。以声乐教学为例,每一个教师都带多名学生,对此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内部的演唱会、声乐比赛等,并将所有的工作完全放手给学生做,从活动的策划到具体的组织,从彩排到正式演出等等,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一次活动下来,不仅使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最后是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在具体的知识和技术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水平,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这些教师们和他们面前的学生们一样,即他们在求学期间,也没有得到过系统和完善的实践锻炼,在实践能力上同样有所欠缺。而且受到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都难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表演,无论是观念还是技能,都和当下的表演需要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国家教育部门近年来大力强调,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双师型”的师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样也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所以广大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师,也应该积极响应这种号召,主动参加到艺术实践中来,一方面使自己的实践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另一方面则给学生以表率和示范,获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三)以课程设置为具体表现,提供长效的实践支持
课程设置对于一种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说课程设置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从当下表演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产教结合方面有着两点明显的不足。首先是实践类课程少且不被重视。与专业课程相比,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小,而且在考评方面也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就从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对该类课程的轻视,使其流于了形式。其次是实践类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置在了最后一年中,其本意是不难理解的,即“先学后用”,先学习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这种构想的实施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大学的最后一年,往往都是学生们最为忙碌的一年,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研,难有时间和经历真正进行艺术实践。因此在产教结合模式的构建要求下,要对这两个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首先是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包含表演、心理、舞美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对其考评做出严格的规定;其次是将实践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学会了某一种知识和技能后,就要予以及时的运用,通过由学到用的多次磨合,使其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最后是定期开展实践。可以以时间和教学内容为标准,以校内和校外的实践基地为依托,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并将活动表现作为考评的重要标准。通过在课程设置上的变革,除了能够满足产教结合模式的具体需要外,还能够引起学生对实践的重视,继而获得实践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一方面,实践性是表演艺术最为基本的属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和能力为主的院校,更应该强调学有所长和学以致用。这两个方面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当下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变革,尽快建立起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和表演艺术的特点,使学生在各种实践中不断有新的发展,其收获的不仅是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更由此推动了整个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宋超先,李雪峰.高职“校中厂”产教结合长效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3).
[2]吴红宇,杨群祥.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究——基于91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
[3]沈萍.论行业主导与高等职业教育[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4]张小冰,刘杰.产教结合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