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应用研究报告
2014-07-12倪春林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倪春林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应用研究报告
倪春林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的血脉,而教育是传承文化艺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需要教育体系的介入和支持,在对口的专业适度融入本土传统文化艺术因素是双赢的事情,既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潜移默化解决了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问题。磁州窑是享誉世界的传统文化体系,是宋代以来中国北方兴起的一个巨大的瓷窑体系,其艺术风格影响深远。本文选择磁州窑作为切入点,深入的研究了磁州窑艺术特色和材料技法,汲取其中与国画教学吻合度高的美学因素和艺术形式,进行磁州窑审美文化与国画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实践研究.
传统美术文化;国画教学;磁州窑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年度课题,项目批准号:HB11YS014)
中国画学院教育,历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现代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都开设有艺术考察课,但目前艺术考察课主要还是鉴赏学习,缺少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缺少将传统民族文化进一步与国画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思路研究和教学实践。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又是保持文化发展延续性的前提,磁州窑艺术是我省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以今之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的七八处窑场为中心。其影响拓展至北半个中国及南方部分窑口,通过对磁州窑审美文化的调研整理及艺术教育价值的评估,使本土宝贵的美术文化遗产变成振兴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审美情趣的教育资源,为我省国画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拓展及其优化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应用研究
从美术的角度认识磁州窑文化,主要从磁州窑的造型、纹饰如磁州窑的绘制(铁锈花)、磁州窑书法艺术、艺术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磁州窑审美文化具备鲜明的艺术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论从造型学艺术规律还是构成因素等方面对中国画的教学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及创作思维的拓展具有积极意义。磁州窑的基本特征是采用白地黑花即“铁锈花”,铁锈花是磁州窑特有的传统技法,其特点是:“由单色拓画而成,以生动的笔法和黑影轮廓表现物象”1,具有黑白反差强烈、明快、生动的装饰效果以及潇洒、豪放的画风。其造型古朴优美,形制丰富多样。釉下瓷绘重写意性,以线为主,既率真洗炼,又神采毕现,尤其“铁锈花”具有水墨在宣纸上洇渍晕散的笔墨韵味,这与中国传统水墨画“见笔见性”的笔墨情趣是相通的。宋代书法美学精神对磁州窑的书法装饰审美产生重要影响,董其昌云“宋人书取意”2,宋人书的“意兴”是一种兴会飚举的审美感兴。磁州窑书风多雄强豪放,有强烈的艺术表现主体意识。磁州窑书法的审美特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通往自由之境的通道,其体势气息以及生趣盎然的运笔节奏,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书法用笔的变化和意趣,经过实践必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磁州窑审美文化的传承研究及其意义
目前我省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基本沿用了中西结合的美术教育体系,而中国画与西画的精神适应模式及教学传承体系有很多具体的差异,中国画传统认识的开放性与教学中的封闭性不相适应,在学院的美术教育中未形成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画课程体系。为使我省国画艺术教育能够更全面、科学、协调的发展,如何促进我省学院中国画教育课程的改革,成为一个已待解决的课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民族文化本源出发。在当前“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语言失语现象严重的状况下,传统的民间艺术,可以带我们回归到民族本源文化的深处,探寻新的传统文化艺术复兴之路。因此在中国画教学中融入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因素,是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创作思路、以及提高艺术素养和文化归属感的具有创造性和现实意义的尝试。
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了中国画教育体系和教学思路,并为学院艺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文化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持。我们首先整理研究磁州窑可用于教学的文化点,使之更加系统、明晰。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如威权的文献资料、博物馆的藏品资料以及典型的民间精品,力求整理的内容能够直观全面地代表磁州窑的精髓和文化精神。通过观摩磁州窑瓷片及古代磁州窑制品,了解其传统工艺及绘画风格,参观窑厂了解具体工艺流程。安排学生进行绘瓷艺术实践,接受专家的指导,深入学习传统技法,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及磁州窑的工具材料和传统技法,辅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重点深化学生对磁州窑的认知,身临其境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型、线条的认识和掌控能力。拓宽思路,丰富学养,以多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明确学生学习传统美术文化的目的,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学与用的关系,以继承其本质的、有现实意义的元素。通过“以人为本,尊重传统,请进来,走出去”的有效而多元的美术教育方式,进行立体式教学。在教学中我们从美术和教育的视角研究、寻释传统民间美术文化,从中提炼其形态、材质、色彩乃至其中特殊的审美品质和绘画语言符号,并确定其美学意义,汲取其中可用于教学的与国画相得益彰的美学基因和材料技法进行研究,确定每项内容的教育功能,通过实践研究其可行性、难点以及与国画专业特点的吻合度。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磁州窑具备丰富我省国画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客观条件,教学效果比较可观,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都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对传统磁州窑绘画的临习研究及创作,学生对画面的整体把握、经营位置以及器形、内容与形式感的谐调统一能力得到加强;对画面中黑白关系的处理以及散点透视有更深刻的感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通过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及艺术实践,使磁州窑审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应用研究,是具备前瞻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实践。
注释:
1.魏之騟《磁州窑陶瓷装饰艺术》载自《磁州窑陶瓷》,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明董其昌《容台集》。
倪春林,(1976-),男,籍贯山东,现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国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