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观众的接受心理
——以影片《泰囧》为例

2014-07-12江苏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影视主体心理

黄 睿 (江苏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浅谈观众的接受心理
——以影片《泰囧》为例

黄 睿 (江苏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电影是一种具有广泛性的大众艺术。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本体属性,这种属性反映出观众的心理、欲望,并与影视作品对观众接受心理的满足程度息息相关。《泰囧》的高票房和口碑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接受主体的审美意象。因此了解影视接受主体及其心理接受方式,并在作品中以“接受主体”的观影习惯和文化品位为根本出发点,主动迎合大众口味,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才能在影视创作中与其产生互动,拓展影视艺术的发展空间。

电影;接受主体;接受心理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从产生到不断的发展,给予了人类极大地精神、视觉上的满足。哲学电影为我们打开了思索的大门,娱乐片为快节奏生活带来了轻松之意,近年来,接地气反映平常人生活的电影层出不穷。小资本制作的影片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低投入、高回报的影片也为影视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高票房现象一方面体现电影运行体系的完善,一方面折射了观众对影片的认可程度。抓住观众的接受心理及兴趣是商业电影获得盈利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商业电影制作人长期研究和分析的一个命题。

一、影视接受主体心理及接受方式

所谓接受主体指的就是广大信息的接收者。影视的接受主体也就是观众在影视接受的活动中地位非凡——没有接受主体的接受,整个接受活动便无法进行,影视作品的价值也无从实现。在整个接受活动中,影视接受主体是影视信息传播的主要对象,也是被满足的对象。其自身处在传播过程的最末端,而接受主体的心理往往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从而表现出受众心理需求的多样性。

因此,影片通常在宣传及发行过程中注重将影片类型化,从而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准确的定位,赢得观众的赞同。在《冰河世纪》《马达加斯加》《爱丽丝梦游仙境》等影片中,可爱的卡通人物形象以及幽默的配音,积极向上的故事主题,打动了很多观众的同时也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泰坦尼克号》《失恋33天》《全城热恋》这一类以爱情作为贯穿主题的影片,往往在情节设计上更容易捕获现代男女的心。剧情清晰、情节紧凑的影片,如《大话西游》《疯狂的石头》,恰当的幽默台词及激烈的打斗场面和演员的风趣表演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也为在城市中忙碌的人们缓解了压力,类似影片常出现在暑期档、贺岁档,呼应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要求。由此可见,由于受到接受主体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和背景等原因的影响,不同的接受主体渴望被满足的心理是有区别的,因此在观影体验中的心理感受也存在差异。当然,接受主体的选择并非无规律的,掌握最新的时代信息、顺应大众的从众心理、提高并完善对影片的制作和构思是通往接受主体审美价值之路的关键所在。

“受众对电视剧的接受是一种主体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活动具有丰富深刻的心理内涵。”1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现,通过品鉴电影中的视听盛宴来了解影片所叙述的内容及思想情感,在观影过程中,观众既是影像信息的接受主体,又是体验影片奇观的参与者,亦真似假的惊险和刺激情节是生活中少见的。

其次,在欣赏过程中,影片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及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接受主体通过主动的外部感知得到一种内部的审美感受,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优秀的影片会带给接受主体额外的意识思考,与此同时,接受主体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视觉感官上的刺激,更愿意通过想象及内心的虚拟过渡来完成对整个作品的“参与”与“实践”。接受主体主动理解、诠释影片的方式暗含着“自身对欲望需要得到满足”的意图。这种心理接受方式需要接受主体运用相对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作品,并在解读整个作品的同时附加一种对剧情的发展强烈的主观意识。观众希望剧情的发展满足自己的期望,当这种强烈的心理预期得到满足的时候,观众对影片的接受与认同的程度也大大增加。例如由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闯入一个陌生人的家中,然后被一个少女的照片所吸引。影片前期导演并没有把照片中的女孩呈现在银幕上,取而代之的是将镜头以马小军偷窥的方式呈现女孩的美丽小腿,在马小军寻找这双腿的女孩的过程中,导演以描述叙述女孩(米兰)的双腿、背景、声音等相关信息,成功的勾住了观众的好奇心,使所有观影者在影像叙事中不断的猜测、臆想关于米兰的故事,同时产生一种对女主角“现身”的极度渴望。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米兰以非幻想的形象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安排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煽动了观众膨胀的“满足欲”。由此可见,人物、情节、环境等因素会影响接受主体的理解,从而使观众自身在解读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唤起自我的感知欲望和反向的情感流露。

二、《泰囧》的成功法则

2012年年末由徐铮、王宝强、黄渤三人主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自上映起,就引发了人们的观影热潮,最终以13亿票房圆满收官。一部投资仅有5000万小成本影片成功掀起了国产电影的票房高潮,如此的成功离不开创造团队的精心制作,更离不开影片自身对观众心理的深切掌握。确定一部影视作品在观众心目中的认同度和接受度,票房是最能直观体现的衡量标准之一。究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影片内容暗合“贺岁档”里的观众心理

作为一部贺岁喜剧,档期的选择迎合了人们在新年到临时渴望喜悦、娱乐的心情。类似以“小”博“大”的影片有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档期的选择上“避重就轻”。譬如《失恋33天》选择的是2011年11月11日的“世纪大光棍节”。《泰囧》的上映时间则选择在《一九四二》和《十二生肖》这两部电影间的空白期,既避免了与高投资、高成本的大片争抢票房的尴尬,又巧妙的揣摩到了观众需要在年末用喜剧缓解压力的心理。与此同时,“2012年12月12日的谐音强调了当下流行词“要二”,《泰囧》以“与其等死,不如笑死”的宣传口号直面世界末日的传。”2加上历史味道浓厚的影片《一九四二》上映后产生的悲伤情绪,人们更愿意选择一部剧情简单,情节幽默欢快的影片冲淡内心忧伤。而《泰囧》的出现,迎合了观众的需要,放松了观众的心情。所以《泰囧》13亿的票房大卖,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从选材方面来讲,《泰囧》的故事发展情节符合喜剧电影的基本模式,台词语言风趣,整个叙事线条也相对明晰。剧中王宝强扮演的人物形象更是从中国达人秀里的人物故事改编而来,真人真事的恰当利用加上影片欢快的节奏进程,易于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放松自我,产生认同感。当然一路“囧途”充满怪诞离奇的笑料的同时,也包含着让人感动的真挚感情。

(二) 明星本身的喜剧效应

“任何一个明星都出自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原始符号系统。不管这个原始符号系统是一场电视选秀节目、一档栏目、一场体育赛事,还是一部轰动的电影、一个热播的电视剧。这个原始的符号系统可能造就了一个或数个明星。”3影片的主要人物兼导演徐铮自出道至今,多出现在喜剧电影中并以饰演经历坎坷的小人物为主。他所参加的综艺节目例如:《鲁豫有约》和《最佳现场》也是以“徐铮戏里戏外的幸福人生”和“徐铮的喜剧人生”作为当期节目的主题。可见在徐铮身上已形成了完整的明星符号系统,无论是他的表演或是现实中真实的生活状态,都以相对直接的方式指向了特定的人物形象和影片类型。“在某种程度上,此时明星已经常被与他们的表演能力和风格联系起来。”4而黄渤因诙谐现代喜剧《疯狂的石头》而一炮走红,此后接连出演类似的喜剧角色,并以其独特的外貌形象和精湛个性化的表演形成了风格化明显的个人喜剧特色。除此之外,王宝强的加入让影片的“星光”大放异彩,“傻根”的执着与憨厚在“宝宝”的角色里得到延续,坚持完成母亲的梦想清单,以及标志性傻笑体现了塑造人物角色上的鲜明色彩。联系到演员王宝强的生活经历,从不受关注的群众演员到金鹰奖的双料视帝,从经历坎坷到走向电影节的红地毯,观众显然在观影过程中将王宝强个人经历与虚拟人物的情感世界融合为一体,并在观念确立了表演与真实身份的统一。

(三)互联网营销下的口碑力量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由于其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快速性、可复制性、易检索性等特点,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在不断的壮大。许多影视作品在上映之前都会在网络上投放预告片来达到预热作用。这种作品预热产生的召唤力对影片的顺利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泰囧》未上映前就已在网络上被“炒”的火热,原因有几点。首先,因《人在囧途》的好评产生的口碑力量,使《人再囧途之泰囧》得到了之前许多影迷的关注,在宣传过程中这种关注带动了一批人的观影情绪,影片放映后引发的观影热潮,更是将处在风火头上的《泰囧》推入到社会热点的头条上,成为人们饭后谈资的同时,观看《泰囧》以不再仅仅是一种观影行为,而演变为一种流行风潮。甚至有网友幽默的称“不看泰囧,不算过年”。其次,影片上映前后,在各大专业影视网站上的评分和影评帖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去观看影评,更有一些网友以截图的方式将影片内容进行“再创作”调侃剧情的笑点,并发表在微博上,引来众人围观、转载和参与。最后,在国内喜剧电影模式尚未成熟的状态中,“泰囧”以其独特的故事和明星效应造就了自身的品牌形象,与近几年的喜剧电影,例如《十全九美》《我的唐朝兄弟》不同的是,《泰囧》在制作和发行上走的是亲民路线,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更接地气,受欢迎。也为主创团队之后的续集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泰囧》票房上的成绩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启示,当然票房并不是决定一部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但的确体现了观众的主体意识选择。那么了解接受主体的心理,探索接受主体的思想脉络就成为了影片制作的根本所在。注重观众的位置,重视其反向影响力可以促进电影创作者在包括剧本的创作,剧本的选材,影片的结构,语言的运用,声画合一的美学,宣传,后期剪辑和制作等方面的进步。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需要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泰囧》的成功告诉我们:对于影视接受主体的心理研究和分析,是作为一个影视艺术创作者所必须要不断探索和注重¬的课题。

注释:

1.代辉.电视剧类型与受众审美心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刘念.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热的原因研究——基于近十年案例的解读[J].东南传播,2013(8).

3.陈立国.论影视传播的明星身体机制[J].艺术探索,2008(6).

4.陈犀禾.徐红编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精选[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7).

黄睿(1988-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影视主体心理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何谓“主体间性”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