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意境美
2014-07-12赵静斐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赵静斐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浅谈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意境美
赵静斐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根据钢琴曲改编曲《夕阳箫鼓》的表现方式,将其进行研究,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和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来探究的它所表现的山水文化的美和意境美,从而推动中国钢琴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钢琴曲《夕阳箫鼓》;意境
由中国传统民间乐曲、民歌和民间古曲创作改编而成的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成为现代中国钢琴创作的一大亮点,这些作品是作曲家运用钢琴这个西方乐器来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主要形式。在特定的时期环境下,中国作曲家创作出各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钢琴作品,例如,《百鸟朝凤》《流水》《夕阳箫鼓》以及其它众多钢琴改编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黎英海先生在1972年,根据中国民间古曲创作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成为当代中国钢琴改编作品中的精品之作,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这首作品通过委婉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很形象的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诗一般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象。本文将从《夕阳箫鼓》用音乐语言所描绘美好意境出发,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论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 阐述标题
《夕阳箫鼓》最初是一首写情抒意的琵琶独奏曲,又被称为《浔阳夜月》或者《浔阳琵琶》。相传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鞠士林琵琶谱》手抄本,无标题文字,共分为七段。《夕阳箫鼓》的七段小标题包括“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最初出现在陈子敬琵琶谱传抄本中。
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在1895年,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夕阳箫鼓》原有的七个段落增加至为十个段落,并为各段落写下标题依次为:“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此后,汪昱庭在原谱上进行加工,又称为《浔阳夜月》或《浔阳曲》,各段小标题则不变。大同乐会作为20世纪20年代上海著名的业余音乐团体,在汪昱庭传谱的基础上,将《夕阳箫鼓》改编为丝竹合奏曲,由琵琶领奏,称为《春江花月夜》,并定下十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云深际”“渔歌晚唱”“洄澜拍岸”“挠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春江花月夜》这一曲名便由此而诞生。
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在传统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创作而成钢琴曲《夕阳箫鼓》。全曲保留了古曲的十个结构段落,将小标题去掉,由引子、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等十段组成。将西方钢琴创作的现代手法和钢琴演奏的高超技法结合到一起,创造出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中华民族浓郁的音乐风格。
二、各分段意境
第一段:“江楼钟鼓”,这里乐曲采用了散板形式,节奏自由,开始是一个引子,由慢渐快、由强渐弱的用装饰音,琵琶音模仿远处传来的江楼鼓声,又演奏出似箫的旋律,形象的刻画出傍晚余晖未尽,夕阳西下,微风波动,小舟荡漾的美丽动人的画境。
第二段:“月上东山”,似波浪般的主旋律出现,宛如行进,刻画出一幅美好的和谐画面。此段落旋律轻盈、平稳,为我们描绘出从东方升起的一轮明月, 浮现在云层中的美丽画卷。
第三段:“风回曲水”,此段在速度上,比第二段稍快,旋律线起伏增大,动感增强,仿佛我们的眼帘又呈现出星光闪闪,水流回旋的动人自然景象。
第四段:“花影层叠”,这段采用散板节奏,采用钢琴的演奏技巧来模仿琵琶演奏时的华彩乐句,使整段曲子情绪起伏较大,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和前段所呈现的安静画面形成对比,像一阵晚风吹来,花影摇曳,美不胜收。
第五段:“水深云际”,此段是根据主题旋律创作而成。这一曲调,表现出的画面使人不禁想起江中,千层浪随波涌起,形成一幅波浪连绵起伏的美好景象。音乐采用八度的跳跃和在低音区回旋,加之颤音、泛音所奏出飘逸的音响,表达了水天一色的美景。
第六段:“渔歌唱晚”:乐曲描绘出渔民满载而归,悠然自得的画境。此段较为形象,有特点,乐曲唱出了一段渔歌的旋律,接着采用了稍快且有力的模进手法,使乐曲多了活泼诙谐的情景,气氛热烈。
第七段:“洄澜拍岸”,这段是全曲的高潮。从慢到快,从远至近,形象的描绘出浪花飞溅,波浪拍打岸边,群舟竞归的和谐景象。
第八段:“桡林远濑”,这段乐曲在开始处,左手琶音奏出船桨划动的景象,右手装饰音奏出水面上的波纹,描绘了一幅摇橹声和水流声在江中相互夹杂,映衬出群舟在归途中的快乐意境。
第九段:“矣欠乃归舟”,作为全曲的高潮段落,整段旋律由慢渐快, 曲调结构紧凑有力。这段音乐的演奏情绪达到顶峰,描绘了群舟向岸边划去,归途的愉悦情绪穿透了江的两岸。主题出现在左手,气势浩大,右手的快速音符描绘出江水拍打岸边礁石的歌声。音乐在快速中渐渐恢复到安静柔和的意境之中, 从而转入“尾声”。
第十段:“尾声”,这段音乐好似轻舟渐渐远去,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钢琴演奏中的五连音和七连音的分解和弦,形象的表现处一轮明月在空中行走,此时,江面的夜空安静而和谐,令人如痴如醉,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江山的无限热爱。
三、和声织体的巧妙运用
琵琶演奏中, 常用“扫弦”奏法以表现强声效果, 宏伟气势。作曲家黎英海运用了中国风味的的弦模式, 不同的级别上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功能, 构成了丰富的和声色彩。这种看似和协又不和协,看似稳定又不稳定,不仅有西方的钢琴音色又具有中国风格的变化和弦,配合太纯太协和的“空五度和弦”一起使用,构成一种具有独特创新的和声手法运用。
在整首作品中所有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全部采用一个大二度或小七度附加音。 “完整的三和弦分解伴奏音型”在整首作品中未出现,作者回避使用“完整的三和弦分解伴奏音型”可能带来的西方传统和声的味道, 用附回音来保持民族五声调式和声的民族音乐风格和韵味,这正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这首曲子终止式是:一个DⅦ7, 是由两个“空五度和弦”构成的自然导音和宫音上的“大大七和弦”, 色彩迥异, 极不协和, 极不稳定; 它一、二声部的七音, 三音以平八五级进下行,三、四声部的五音、根音以平行八度平行五度级进上行, 以反向琶音解决于后一个极为协和、极为稳定的空五度主和弦上。构成了具有创新性的五声调式正格终止式, 简洁而不失华丽。在此作品的和声进行中,采用的绝大多数和弦和和声手法,都不适用西方古典的和声进行。但是作曲家在这首曲子中,将和声的运用的极为巧妙,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富有民族风味的和声,它有别于西方的传统和声,这个作曲特点使它成为最具有中国风格韵味的钢琴作品。
四、传统的文化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乐曲中大部分作品都是表现中国山水景象的,因此,此曲的创作的基础是中国的山水文化景象。“山水文化”反映出各区域独特的山水景观,表达了人对物的心理感受。例如中国的《醉渔唱晚》《高山流水》《夕阳箫鼓》等其他作品都是对中国的山水风光进行描绘,一起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山水作为自然地一个方面,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情感。在国人的思想中,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而西方人的观念是:自然是被人类所统治和征服的。两两者截然不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远远大于对它的耕种,对它的顺应远远大于对它的改造。这种特定的方式,便形成中国人与自然的独特关系——人以自然为友,努力亲近自然,保持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互相支撑、互相依存。这种形成是在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山水的生命间寻求一种和谐的亲密关系,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重要思想观点的来源,中国的传统音乐则受到了这个思想的影响。
作曲家黎英海从音乐本身来改编这首曲子,总的考虑到中国的大好河山,美丽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河山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将原曲中比较忧伤的曲调做了处理,使之变为积极明亮的音乐情绪。这首曲子所具有的深厚民族韵味、清新淡雅的民族风格、以及美丽的田园意境加上整首曲子别出心裁的音响效果,表现了自然与人和谐唯一,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天人合一”体现的淋漓尽致,,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改编作品中的不朽佳作。
五、小结
钢琴——这个来自西方的“乐器之王”,在中国深厚的民族底蕴的影响下,创作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它把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运用于其中,同时也体现了音乐当中的美学思想,通过美学对音乐的影响,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更进一步体现出作品中的意境美。
[1]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黎英海.继承与求索——中国民族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谢红.钢琴曲《夕阳箫鼓》艺术手法探微[J].中国音乐, 2003, (4) :108 - 110.
[4]汪黎明, 王晖.浅谈钢琴曲《夕阳箫鼓》的诗意及演奏方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