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画“简逸高洁”之代表
——倪瓒
2014-07-12大连大学美术学院116622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116622)
一、倪瓒的一生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出身富户,父辈几代为隐士,父亲倪炳早亡,幼时由兄长抚养,少时过着衣食无忧、不谙世事的富足生活,对世俗白眼相待,寡言清高。常以书相伴,以琴为友,励志学有所成名垂后世。不想23岁时兄长与嫡母相继去世,致家道中落,为躲避官廷索租弃田舍出游。后迫于生计常返于世俗间,但仍清高孤僻,不愿俯首于官府势力,一心向往自然,远离尘世。后丧妻,晚年无家可归,因税未缴毕,潜逃之时被执落狱,后“众为祈解而免”,晚年带病寄寓于亲友家中,长期悲苦无依使这位孤凉老人最终因病去世,结束了其清高凄凉的一生。
二、倪瓒绘画风格的形成
倪瓒淡泊无争的高洁情志赋予了其山水画独特体貌,“元四家”存世作品当属倪瓒为多。其绘画在前、后、晚期虽稍有变化,但总体面貌及艺术风格却出入不大。其晚期所作山水画作品为数最多,创作水平也为最高。
1.前期重形的清新绘画风格
倪瓒早期山水重形,存世作品较少。初学绘画,落笔挥染,视景临其形似。存世作品中,虽《雨后孔林图》等为中期所作,但仍可寻到早期绘画风格的踪迹。倪云林笔意简淡,以水墨见长,设色作品较少,《雨后空林图》是其鲜为设色作品之一,画面以浅淡柔和的淡赭色为主描,绘崇山高岭,景致内容丰富。重峦间,一清泉顺山势飞瀑而下,汇入幽静宽广的湖面中;位于坡脚下的平地,一茅屋伫在稀疏树丛之间,安然而孤寂;屋前不远处一石桥坐于两土坡之间,蜿蜒曲折的河水流经小桥,顺势汇入画面左下角的空旷水面中。坡上一高大挺拔的树丛与不远处茅屋四周的疏林构成对比,画面多以渴笔淡墨形成折带与披麻皴,远山矾苔以浓墨点之,构图饱满,开阔充实,宛若一派雨霁过后山林皆洗的清新自然景象。
2.后期简逸的绘画特点
云林后期画面多显冲淡清静,常是几株枯木立于近处土坡之上,远方一片空旷宁静的湖面,极远处一堆平缓山坡横穿于画面顶端。作于明洪武年间的《渔庄秋霁图》是后期绘画风格的典型代表。《渔庄秋霁图》横47cm,纵96cm,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倪瓒50岁余寄寓于友人的渔庄而作。此画描绘太湖一隅的湖光水色。近处一低平土坡坐落于画面正前方,几株高矮不同的树木立于土坡上;画面中间为空旷疏朗的湖面;远方两行平缓山丘与湖面相接,整幅画面衔接自然,展现出一片古淡天然、明净超逸的景象。画家用极简的笔墨将平淡无奇的湖面丘林描绘的清雅绝妙,仿若神来之笔,赋予平凡简单物象以孤傲清冷之姿,不禁让人惊叹其深厚画功与学养才情。后倪瓒重见此画感慨良多,遂题款识:“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至此,《渔庄秋霁图》达到了诗、书、画完美结合。此作品被视为元代绘画逸品代表之作,对元明之后的文人影响甚大。
倪瓒后期山水画特征大致如此。《六君子图》可能是形成此面貌的较早一幅作品。此画描绘江南秋色,与《渔庄秋霁图》构图几近相同,画面正前方小小坡陀上伫立着松、柏、榆、樟、槐、楠六棵树,树木姿态挺拔,疏密有致,相互掩映。中景依然是清旷湖面,远处一山丘自画面左端向右伸展开来,逐渐趋于平缓。黄大痴于画面右上角题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黄公望观其此六株树木姿态高贵、笔直挺拔,遂喻为“六君子”,《六君子图》因而得名。倪云林山石画法出自董源,后以折带之笔自成一家,刚中带柔,柔间寄刚,笔墨间内含骨力,虽画之简,气韵不薄。此幅作品用枯润的简淡笔墨绘出了山湖景象的荒凉旷寂意境,以明净清疏的画面,体现元代文人画家追寻平淡天真的审美性情以及凄苦悲凉、失意落寞的心境。
3.晚期高洁苍劲的绘画
云林晚期山水用笔不似早年清淡爽逸,而更显刚健潇洒、老辣苍劲,多用皴擦之笔及拖泥带水之墨,笔法愈发浓郁厚重。画面少着色,几不见印章于其作之上。《容膝斋图》是其晚年精品。画面仍为近、中、远景式构图,唯一明显不同之处便是画面靠近前方一草亭立于平地中间。至晚年,倪瓒画面极少出现屋舍,偶尔坐落一闲亭,可见其性格洁癖孤傲,高洁简逸。仿佛不愿食人间烟火,宁可隐逸于自然山林之间。史书记载,其命书仆每日清洁文房四宝;庭院一梧桐早晚各清洗擦净,至树死。如此怪癖嗜好,是促成其绘画风格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虞山林壑图》《春山图》《幽涧寒松图》等也是其晚年得意之作。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
[2]张郁乎.画史心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