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岱召三娘子图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探析

2014-07-12杨海英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艺术设计系内蒙古包头014030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蒙汉娘子蒙古

杨海英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艺术设计系 内蒙古包头 014030)

美岱召三娘子图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探析

杨海英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艺术设计系 内蒙古包头 014030)

本文对三娘子图的历史背景进行溯源,对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试图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美岱召;壁画;三娘子图;艺术价值

美岱召位于包头土默特右旗,由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孙阿勒坦汗主持兴建,是明代喇嘛教传入内蒙古草原建立的第一座寺院。美岱召现存壁画 1600 多平方米,工艺精美、风格独特,被誉为“壁画博物馆”。美岱召是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唯一绘有供养人像的壁画,其中三娘子图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值得研究探讨。

一、历史背景溯源

三娘子图采用“以画记史”的佛教绘画艺术手法,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刻画了重要历史人物。三娘子(1550——1612年),本名钟金哈屯,生于鄂尔多斯蒙古贵族家庭,是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的第三位夫人,故名三娘子。她才貌超群、智勇兼具,在其主政下,与明朝实现通贡互市,为蒙汉民族和睦安定作出贡献。1578年,三娘子与阿勒坦汗同赴青海拜见达赖三世,赐予“阿力雅•塔刺”称号,喇嘛教开始传入内蒙古。这幅壁画以其强烈的写实性,反应了三娘子作为蒙古贵族女性供养人,虔诚礼佛的真实历史事件。“明朝流传的三娘子画像,多为年轻时期,其老年画像仅此一幅,极其珍贵。”[1,p182]绘画与史料相辅相成,反映了明代蒙古宗教活动情况,为研究蒙古美术史、蒙汉民族关系史提供有力佐证,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艺术特点分析

三娘子图在大雄宝殿西壁腰线以下北侧墙壁,属供养人物画像类。三娘子图画面高1.7米,画中绘有人物19人,主要描绘的是老年时期的三娘子,[2,p75]她端坐在一木几上,头戴圆形帽,身穿黄色对襟大袍,左手握念珠、右手持摩尼宝珠,颈挂项链,戴大耳环,从发辫沿双肩垂下一对圭形饰物。三娘子面孔属于蒙古女性容貌,服饰符合土默特地方特色。她面带微笑、目光慈祥、雍容华贵,是整幅壁画中最硕大的一位,为整幅壁画的核心人物。在三娘子左侧是一个头戴帽子的蒙古男性老人,侧身恭敬蹲坐。该老人下方,有4个双手合十的男子,并列一排跪拜施礼。三娘子左上方是一位威严的战神,在其右上方是4个身穿红衣的喇嘛正在奏乐。三娘子的左右各有一组人物侍奉。这幅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一)严谨和谐的构图之美。壁画采用鸟瞰式的构图方法,在主要人物周围,配以花草树木、祥云火焰等衬景,每一个小场景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不失统一性。整幅画以三娘子为核心,占据醒目位置,在其周围精巧布局17个人物,这些人物大小不同、位置有别,人物之间左顾右盼、前后呼应,虽然人物众多,但没有拥挤、单调之感,宏大的画面主次关系鲜明,构图层次有序,符合历史人物的生活背景,体现出蒙古宗教绘画的构图特点。

(二)准确生动的造型之美。画中不管是武将大臣,还是歌伎乐工,都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统一。特别是乐工体态灵活,变化丰富,栩栩如生,可谓传神之笔。画面大到1米多的核心人物,小到仅10多厘米高的配景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是内蒙古召庙壁画的精品。

(三)粗犷刚健的线条之美。壁画的线条勾勒以墨线为主,以色线为辅,线条自由、粗犷、刚健,洋溢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三娘子多用铁线描,衣纹勾勒意到笔不到,随意而施,非常适合表现蒙古女性服饰的长线条衣褶。三娘子图“以线造型”的独特技法,生动地表现了各种造型的形体、动态、神情,是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形式创造,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四)明快绚丽的色彩之美。壁画采用干壁重彩的绘制手法,色泽艳丽而不失柔和,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鲜艳如初。三娘子图用色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色彩搭配上讲究冷暖对比。背景颜色用大面积的冷色做铺垫,采用大青绿着色法,浓艳而不落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塞外草原的浓郁气息。而人物着装多用暖色,如三娘子外着黄色皮领对襟大袍,内穿橘黄色紧袖长袍,衣服大面积运用黄色,这是喇嘛教(黄教)影响所致。壁画还大量运用冷色调的清静功能,体现宗教的庄严与神秘。三娘子图把佛教常用色彩和蒙古族传统色彩相互渗透,既有浓重的宗教气氛,又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总之,三娘子图深受敦煌壁画、藏传佛教壁画影响,但无论是画面布局、人物造型、表现手法都更加民族化、本土化,创造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可谓“内蒙古佛寺壁画之冠”。

三、文化内涵解读

三娘子图由多种文化元素构成,三娘子形象也是集巾帼英雄、部落首领、宗教偶像于一体,具有多重意蕴:

(一)女性视角:蒙古族妇女杰出代表。明人姚叔祥《见只编》记述:“虏妇三娘子,尝见其像,亦中才妇人,曲眉秀目,面有一黑子,耳坠大环,头戴席帽一如虏王。上穿青锦半臂,下着绛裙,袜而不鞋,腰悬一刀,手挂白数珠,籍地而坐。”三娘子画像比较常见,多以年轻美貌形象出现。壁画所绘三娘子形象与文字记载、流传图像有所不同,“惟‘面有一黑子’未入画面,应是蒙汉人民审美观不同所致。”[3,p329]三娘子是蒙古族一名杰出女性,当其作为壁画创作的重要审美对象时,画家是按照理想化的形象,通过艺术加工、改造,使之更符合当时蒙汉民众的审美需求,做到形不碍神、雅而不俗,塑造出蒙古女性高贵、刚毅、柔和的美丽形象。

(二)英雄视角:土默特部首领人物。三娘子掌兵四十多年,声名远播明蒙两地,赞颂她的诗歌、画像较多。“明代于慎行、冯琦题画诗,可以知晓,似皆为戎装像。”[4,p41]而壁画没有刻画其巾帼英雄形象,让人非常不解。事实上,“女英雄”既要具备英雄的男性特质,又要保留女性的容貌,集这两种相互矛盾因素于一身的“女英雄”形象,其结果是性别的含糊和英雄特征的板滞。壁画为处理好这一矛盾,巧妙地在三娘子左上方刻画了一位形象威仪、神情勇武的战神,让战神作为配角,凸现三娘子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慨。壁画中三娘子一侧为战神,一侧为喇嘛,一文一武,表达三娘子崇文尚武的治国理念,歌颂三娘子文治武功的伟大业绩,寓意深刻,别具匠心。

(三)神祗视角:蒙汉民众崇拜偶像。三娘子图画面笼罩一层宗教色彩。三娘子造型是按照佛像造型所绘,脸呈方形,特别是耳朵造型与佛像耳朵造型几乎一样。她左右侍立的喇嘛执壶捧碗,犹如释迦佛前的阿难、迦叶,三娘子高贵如“佛陀”,至尊如“菩萨”。三娘子原来是壁画中的“供养人”,后人将其供奉膜拜,这就将三娘子神化,使其成为“供奉人”。三娘子以慈祥和蔼的佛像面孔出现,缩短了“神”与“人”的距离,在当时蒙汉民众心目中, 三娘子已是菩萨化身。三娘子这一形象,既可理解为人的佛化,又可理解为佛的人化,充分显示召庙壁画蕴含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

[1]苗润华,杜华.草原佛声——蒙古地区黄教第一寺美岱召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建中,姚桂轩,王磊义.西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西藏学出版社,2009.

[3]包头市政府专家顾问组.塞外城寺美岱召[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贾敬颜.三娘子画像考实[J].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2).

杨海英(1978-),女,汉族,内蒙古察右中旗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蒙汉娘子蒙古
下下签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蒙古靴
庆祝《娘子关》杂志创刊四十周年
蒙古族民间游戏在幼儿“蒙汉双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花鸡娘子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三娘子
浅谈如何做好蒙汉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