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广场“7C”理念的分析与探讨
——以贵阳筑城广场为例
2014-07-12重庆大学重庆404100
陈 晨 (重庆大学 重庆 404100)
关于城市广场“7C”理念的分析与探讨
——以贵阳筑城广场为例
陈 晨 (重庆大学 重庆 404100)
本文通过贵阳筑城广场的设计实例对城市广场“7C”理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城市广场的特征,努力建设公众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广场;“7C”理念;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重要名片,广泛的被誉为是旅游者的“城市客厅”、市民的“起居室”。著名的城市规划家沙里宁就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由此可见,城市广场作为一座城市的节点地标发挥了重要的特征凝聚作用,故如何使城市广场设计真正的在物质、情感、精神三个空间层次中得到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贵阳筑城广场是位于贵阳中心城区的中央生态广场,总面积为16.07万平方米。周边风景秀美,交通便捷,人流密集,是喧嚣城市里难得的宁静之地。筑城广场是诠释历史文化,展示城市精神风貌,丰富市民生活,实践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场所。
笔者尝试结合贵阳筑城广场的设计分析探索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7C”理念的运用,从而力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广场。
二、从“7C”理念到贵阳筑城广场实例分析
基于对贵阳城市广场和大量城市广场的研究分析,笔者发现公众喜爱的广场设计都具有以下特色:优美的环境、鲜明的主题特色、便携的交通、多功能、有地域特色坐标,从而形成了“7C”设计理念的基础,并希望借以“7C”的理念,优化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里的“7C”包括:特色(Character)、环境(Context)、连接性(Connectivity)、关怀(Consider)、变化(Change)、创新(Create)、循环(Circulate)。
(一)特色(Character)
特色指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是指某一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市民活动行为方式的综合表现,是属于该地区的最根本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各地的城市广场的风格越来越趋于国际化趋于相似,直接导致了地域文化特色的逐渐消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原型论中就这样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携带着来自远古祖先的记忆或者原始意向。”城市广场作为公共积极空间是城市与公众情感、精神上的纽带,所以尽量挖掘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的城市广场才能唤醒公众的记忆从而进行思索,同时引起公众的共鸣达到心理上的归宿感。
自古贵阳盛厂竹子,以乐器“筑”而闻名,故贵阳简称“筑”。广场的规划以“竹”作为主题和设计灵魂并取名为“筑城广场”,不仅代表了贵阳的特色也表达了贵阳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预示着贵阳的无限发展。
贵州也是一座具有悠久的独特人文气息的城市,它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的城市,孕育了38个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民俗民风。广场中大型主题钟楼雕塑“筑韵”就是采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竹制乐器“芦笙”为元素,中间悬挂一口大钟名为“筑韵钟鸣”包含着“竹报平安”的吉祥传统寓意。广场铺装形式也结合了当地文化特色,包括贵州蜡染、苗族刺绣挑花、剪纸艺术、大方漆器等民间艺术图案融入到铺地样式中。同时,广场运用当地特有的盘江石等当地石材,给人以亲切感。
(二)环境(Context)
环境是指城市广场自身所形成的区域、广场周边范围的景观以及它们之间的融合关系。城市广场环境的适宜程度直接影响着公众是否愿意停留以及停留的时间长短。
很多数据表明人类的心理幸福感同自然和城市的绿化息息相关,在很多中心城区,城市广场的公共景观缺乏多样性且绿地利用率低,在设计公共景观的同时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乡土植物与跨区域引种植物的运用以及花境植物的设计。
城市广场开放空间耦合的慢行系统的设计同样应该得到重视,使广场与周边的大环境景观相呼应,自成一体的形成景观绿廊以及水系景观,妥善解决大量的车行交通所带来的问题,保持城市原有的空间氛围和空间结构,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
贵阳筑城广场规划范围包含原市一中及人民广场两部分,北部是原有的贵阳一中,呈半岛状依偎在风景秀丽的南明河畔。广场东临遵义路,南临瑞金南路,北接南明河,西面与文明路隔江向望,现有一中桥与周边相连,其南部为民族文化宫、贵州电视台,西北面块将建成贵阳文化广场及超高层CBD。
筑城广场以“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为植栽主题,将竹子作为广场的核心植物,配以梅、兰、松、菊等植物和香樟等高大乔木,使广场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筑城广场的绿地利用率虽然只有30%,但是通过调整,整个广场植物的遮荫率却能达到70%,这就优化了广场的环境。
(三)连接性(Connectivity)
连接性这一范畴是指城市广场各功能区域之间、广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通、视觉、地形等因素的连接性。城市广场各功能区域应当明确且互相关联,广场的轴线必须明了,每个独立的区域既有其私密性给人以安全感也要和整个广场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如果我们把它们比作点线面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把广场的景观小品和周边建筑比作平面构成上的点,整个广场就是面,而道路系统就是连接所有的线,它们可以合序、合理、和谐的组合和搭配。
一个完整的户外空间系统中、人们的视觉和行为都可与广场空间连通并很容易靠近,形成自然的通行流线,而恰恰很多广场存在着地形遮挡视线,车型化空间围合这些弊端从而阻碍了广场产生活动的可能性,同时应注意周边建筑底层应尽可能的和城市广场发生关联和接触,例如建筑里延伸出来的室外咖啡厅、餐饮馆等。
筑城广场的设计采用人车分流的原则,通过规划遵义路和规划将新增两座人行桥,人流可以从地面进入广场,车流可以从现有的沃尔玛地下车库出入口、一中桥及连接雪涯路的车行桥进入到地下车库,整个广场与周边的环境有良好的连接性,有流畅的交通流线,以保证人群有安全的慢行空间与车型化空间互不相扰。
(四)关怀(Consider)
基于对人文的关怀,需明确当代城市居民对城市广场的需求,创造出与之相符的设计。公众对城市广场最基本的需求应该是实用需求和审美需求两种需求。广场应能直接或者间接的满足人的需求,主要是给人提供一种公共活动的空间,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我们随处可见,市民集聚在广场休息、攀谈、舞蹈以及举行多种活动,设计团队需要考虑他们的行为轨迹,提供公众公共和私密的空间且适宜较长时间休憩的庇荫处。而说到审美需求,是人本能的一种需求,城市广场真正追求的应该是使公众从感官上的享受再升华到精神上的愉悦。
筑城广场规划提取贵阳竹文化内涵,充分保留并运用当地的石材和植物,通过铺装、雕塑、钟塔等景观小品元素,并结合现代的科技造景手法,将广场打造成既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又具有现代科技和绿色生态的城市空间,给人以归属感和现代感。
(五)变化(Change)
相对于过去盲目追求威严感的传统城市广场,我们更容易看到如今的城市广场的变化,也正因为日益人性化的转型,城市广场才能真正的做到人文关怀。如今人们所追求的广场不再是传统的市政广场而是亲民的广场,还原场地的原真性、低成本的景观、通达的人行道路以及为人所设计的景观小品,从而实现空间和功能的多元化,增强了广场空间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同时保护了城市广场空间的地方性和生态性特征。
筑城广场集政治活动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商业功能及历史纪念功能为一体,不再是单一的市政功能,市民可以在广场散步、活动,同时设置下沉式露天舞台,可以举办各种活动、音乐会娱乐休闲活动,并且广场结合了周边建筑,形成重要的商圈,营造时尚都市的感觉,同时广场的规划为了传承原一中的地域文脉,特设立了“一中纪念墙”。
(六)创新(Create)
所谓创新是指思想创新、艺术创新、文化创新以及科技创新等。设计上的别出心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城市广场上的应用是着重创新点。设计者都知道设计“贵在古而新”,所以创新离不开传统,这里的“新”是建立于传统之上的“新”。我们可以在执中鉴西,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再创造。同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也给城市广场带来了新意,例如:地源热泵新技术可以调节植物花卉控温、控湿度,泡沫混凝土新材料改善承重技术、激光柱、电子音乐喷泉等等都给城市广场增添了生机和乐趣。
筑城广场的标志“筑韵钟鸣”钟楼,是广场最重要的景观节点,也是贵阳城市的新标志,它是以“竹”为主题的构筑物。城市原点,是城市的地理坐标以及历史与发展的缩影符号,体现对城市历史的传承,同时寓意城市未来发展的起点。广场中还设有“六祥兽”青铜雕塑、“中国十二生肖”青铜雕塑系列、“中国二十四节气”浮雕灯柱系列,构成了广场中颇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元素,不仅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同时具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城市广场的创新体现。
(七)循环(Circulate)
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城市广场设计的主旋律,人们越来越注重资源的循环可再生,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坐标。例如:水资源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所在以及日益严重的“雨水”问题,城市广场可因地制宜的进行雨水及景观用水的回收利用,通过雨水花园的形式,让水资源尽量的进行自然的水循环,利用自然循环管理雨水水质和水量。太阳能、光能、风能的利用再循环也是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发展趋势之一。
在筑城广场的设计中充分应用了生态节能技术,其中包括风能、太阳能和雨水收集系统。广场上的景观照明以及车库照明主要通过太阳能供电,并在整个路灯和景观照明中同时补充风能供电,最大体现节能的效果。广场设计中充分运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透水地面来收集雨水,通过系统净化循环利用以供应广场的景观用水,真正的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结语
通过“7C”理念的探索到贵阳筑城广场实例的分析,笔者总结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充分考虑特色、环境、连接性、关怀、变化、创新、循环这七个方面可以整合城市广场设计原则,帮助设计者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增加城市广场的利用率,吸引更多的人群,将城市广场打造为真正的为大众所用的广场,促进城市广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人们在烦扰的城市中找到一片净土,真正的喜爱这片土地。
[1]Susan HERRINGTON.An Informational Guide to Young Children’s Outdoor Play Spaces—Seven Cs Findings:Making Outdoor Play Spaces PLACES.Landscape Architecture China,2012(2).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7.
[3]郭恩章.对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2002(2).
[4]唐勇.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规划师,2002(10).
[5]彭远芳.从市政广场到市民广场—中国治理变革的空间表达.华中建筑201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