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秧歌“稳中浪”的风格特征研究

2014-07-12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动律秧歌东北

张 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东北秧歌“稳中浪”的风格特征研究

张 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东北秧歌是艺术院校舞蹈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东北秧歌训练,其一是可以培养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审美素养,其二是可以使学生掌握领会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技能特征,东北秧歌训练中的《手巾花组合》《踢步手巾花组合》《顿步缠花组合》《颤步双花组合》《走场叫鼓组合》可以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达到“踩在板上,扭在眼上”关键技能的掌控,从而展现“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的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特征。

东北秧歌;舞蹈教学;风格特征

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研课题成果,编号Y201121925

东北秧歌是流行在我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地道的农民艺术,萌生于乡土,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纯正的乡土气息,东北秧歌是吸收高跷秧歌、二人转和地秧歌的特点融合而成,每逢春节、灯节等喜庆佳节,是表演东北秧歌的高潮期,乡屯都组织自己的秧歌队,许多男女青年在老艺人的传教下,成为秧歌手。

东北秧歌的一招一式都表现了东北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毫无遮掩的感情宣泄,它完全是一种自发参与、自觉投入、自娱自乐的农民艺术,东北秧歌在艺术上追求“逗”“哏”,因此它的体态和动作规律都紧紧围绕着这样一个特征。目前艺术院校所训练组合,都是经过多年来舞蹈工作者对东北秧歌的提炼与加工,更加突出了东北秧歌的自身特点,加强了可舞性,丰富了表演手段,使它成为东北地区多种歌舞形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

一、 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技能特征

接受原生心态制约下的体态、动律、节奏和步法的训练,不间断地、积极地体验和体现这一特殊“运动”中的情感,是中国民间舞课堂东北秧歌教学的主要特征。

1.体态要求。站正步,双膝并拢,双手叉腰,收腹提臀,略含胸,目视前方。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巾花翻转时的结合,形成东北秧歌特殊体态律动。

2.动律要求。分为压脚跟动律、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压脚跟动律是脚跟要慢起快落,上下动律是以腰为发力点的局部动作,前后动律是保持基本形态,重拍向后,以腰肌发力经下弧线横拧身体交替前后扭动,划圆动律是将上下动律与前后动律连贯起来,重拍在下,形成以腰肌发力做横“8”字形的弧线扭动。

3.节奏要求,东北秧歌的节奏欢快简洁,优美、风趣、流畅的旋律与步伐中有特点的节奏相结合,使音乐的歌唱性、旋律性为训练组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秧歌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巧妙的附点运用相结合,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伴奏下的舞蹈动作“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韵律十分协调。

4.步法要求。包括前踢步、后踢步、侧踢步、跳踢步、颤步、顿步等。强调脚快出快回,重拍收回,慢移重心,脚离地时保持自然脚型,做踢步时膝部的屈伸要短促而有弹性,动作腿的踢要快而小,主力腿交换稳而有力,上身微前倾,胯上提。

二、 东北秧歌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训练,首先把握扭东北秧歌的心态,在规范体态的基础上灵活体现踢步、走相、稳相、叫鼓的节奏特点及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身体各部位的松弛、灵活、协调,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节奏处理能力和表演能力。其次是以东北秧歌的步伐、动律和手巾花三者谐调配合为基础,达到膝部有弹性小而快的曲伸带动脚下的快出稳落,身体随之和谐扭动。要求手巾花操作灵活、压腕节奏鲜明,把握突出东北秧歌‘艮劲儿’‘稳劲儿’‘浪劲儿’,的风格特点,火爆奔放、泼辣俏皮、灵活诙谐,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东北秧歌舞蹈特有的节奏、动作和鲜明的风格特性,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东北秧歌教学经过多年的努力,从训练性、地域性、风格性等方面不断修正与完善教学,把来自高跷中的“哏劲”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提炼出来,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格,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作为训练的核心以及艺人们表演和创作出来的舞蹈精粹,升华为“步伐”“手巾花”“相鼓”等单元训练和表演组合,能够掌握东北舞蹈技巧,增加了系统性、科学性和训练性。目前,东北秧歌训练,侧重与下肢动作的节奏控制、灵活性、身体韵律的上下、前后、划圆动律,以及手巾花的灵活运用。

三、 东北秧歌在舞蹈教学中的任务

首先,通过完整的训练,达到对东北秧歌审美特征的感悟与掌握,其次,通过完整的训练,使学生在技能上逐渐完成《手巾花组合》《踢步手巾花组合》《顿步缠花组合》《颤步双花组合》《走场叫鼓组合》技能训练,最后达到“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舞蹈表演效果,“踩在板上,扭在眼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征。

东北秧歌是舞蹈表演专业(三年制)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开设的课程,学期总学时为16—17周,共96—102学时完成,它所担负的任务是通过选择提炼有代表性的、有训练性的、较规范较系统的、少而精的教材,并配合相适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选用基本步法、动律,经单一元素、动作分解练习,短句训练,形成综合性练习组合,使学生在东北秧歌舞蹈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两个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同时对身体各部位的松弛、协调,以及表现力等也得到必要的训练,以适应和掌握东北秧歌舞蹈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突出东北秧歌“哏劲”“稳劲”“浪劲”,最终达到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风格韵律的呈现,为学生舞台实践的需要奠定良好基础。

以东北秧歌《小看戏》为例,东北秧歌《小看戏》是选用顿步作为基本步法形成综合性练习组合,伴奏音乐为东北秧歌《小看戏》音乐的歌唱性、旋律性为组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强烈的戏剧性色彩。曲调欢快、优美、风趣、流畅的旋律与步法中特有的节奏相结合,使舞蹈具有东北地区的民族风味。

顿步的综合性训练组合包括三种顿步步法,分别是:抻顿步、原地碾顿步、颤顿步,组合从东北秧歌中吸取了大量的动作语汇,沿袭并发展了东北秧歌的“稳中浪”扭中俏“的风格特色。《小看戏》组合不仅训练了东北秧歌的基础动作,还以看戏情节为依托,训练了学生的面部表情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在特定情节中,用舞蹈表现不同人物不同内心活动、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是该组合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

组合有两个重复舞段构成。第一舞段以原地舞动为主,进行脚下颤步及手巾花双花练习,有原地的颤步双花、十字颤步、小燕展翅双花;第二舞段以流动动作为主,脚下为小磋部的训练,同时在流动中完成了双晃手双花、双手交替花以及交替花吸腿转身动作;最后以一鼓结束。

手巾花动作中的双花不同于东北秧歌种其他手巾花动作,连续两个里绕花在动势上强调一强一弱,一小一大,它是在里绕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训练手、碗部的灵活性,显示出东北女孩活泼、俏丽的特征。双花训练,扩大了手巾花技巧训练教材内容,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强了手巾花的表现力。动作中特别要注意手巾花与舞姿的配合,掌握组合的节奏特点,点线连接,体现出“稳中浪”“哏中俏”。

颤步的动律是在前脚掌上完成的,是以脚腕的提压为主,膝盖的屈伸为辅。完成双颤步时需要掌握第一次的颤与第二次的反弹的制约关系,颤动是一小一大,同时手臂起伏的大小也制约脚颤的幅度,颤步带动了身体的“扭”使学生东北秧歌基础步伐、基本形态得到训练,同时强化了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力以及表现力。

颤步与双花组合训练,音乐是东北秧歌民歌《腊梅花儿开》为2/4,节奏旋律明快流畅、悦耳动听。音乐与组合的动态及所表达的内容结合紧密,旋律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是秧歌的哏、俏特点更加突出,充分体现出他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

东北大秧歌是关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是关东人民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现在课堂训练组合,多少都带有一定的情节,人物性格、形象突出,通过在体态、动律、节奏和步伐训练,达到对东北秧歌审美特征的感悟与掌握,完美体现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舞蹈表演效果,对探索研究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扬有重要意义。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

[3]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动律秧歌东北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大东北的春节
评《Sm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