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正秋早期戏评研究

2014-07-12张诗崎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图画戏曲戏剧

张诗崎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郑正秋早期戏评研究

张诗崎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作为中国电影之父的郑正秋对早期改良新戏也有不小的贡献,从其戏评可窥其对戏剧、电影的种种设想,本文仅以《菊部春秋》为例研究郑氏早期戏评的内容及特点,为郑正秋的戏剧、电影活动提供更完善的参考资料。

菊部春秋;新旧戏;社会改良

郑正秋作为中国早期电影的奠基人,其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巨大贡献为人所熟知,但是学术界对其早期的戏剧活动仍有未详之处。郑正秋的戏评活动源自1910年发表于《民立报》上的诗话体戏评“丽丽所戏言”“丽丽所伶评”,自此奠定了其戏评与伶评并重的评议方式。而后1912年4月,《民权画报》辟戏评专栏“菊部春秋”,特聘郑正秋撰文,沈伯诚绘图,用新闻速写的方式报道民初沪上新式剧场的演出实况,图画呈现以演员舞台演出的定妆图画为主,评价标准并不囿于新旧戏之界限。“菊部春秋”所刊载图画中与戏曲演出活动相关的计九十余幅,大多以当时沪上新旧戏演出实况为评价对象,其戏评的内容不落俗套,颇受好评。

首先,从刊载的内容来看,“菊部春秋”的剧目选择以戏剧教化功能为基础。专栏共刊载10部新戏,其中评述较为详细的有《猛回头》《新茶花》、十五六本《新茶花》《秋瑾》及二本《明末遗恨》。郑评《猛回头》“有裨社会,有益风化,言时亦颇有精神,足以发人深省”,评二本《明末遗恨》“大有深意……此种极有骨子之历史剧,将来必能叫座也”,这与他在《丽丽所戏言》中提出的“戏剧能移易人性情,有裨风化”,“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也,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导师也”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见戏剧是否承载了某种思想道德,是否能够对观众的意识、感情产生积极影响,是郑正秋戏剧评论的基本出发点。

其次,“菊部春秋”关注演员在实际演出中的优劣,并不拘泥于名角的光环,评议体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郑正秋层不仅研习戏曲名家的演出特点,本人还具有丰富的现场演出经验,因此对于演员现场演出的评论极为深入老到。一方面,他对当时小有名望的演员评价公允,不落俗套,言语犀利深刻,意在劝勉,极尽戏评人的责任;另一方面,他对于演出活动中角色的认知很是中肯,尤其对配角的作用与地位予以肯定。因此在“菊部春秋”中刊载了一些配角人物的演出图画,并评价“演剧不可不注重配角,不可不预练一定做法,犹如路程路轨然,新剧家多忽乎此,致无争奇斗胜之做工,亦一憾事也”。

再次,综合评价演员的演出活动,关注其表演的整体效果,这也是郑正秋与当时其他戏评的不同之处。“菊部春秋”所载的戏曲演员表演图画并不只关注其唱念做打某一方的专长,而是从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来综合评判戏曲表演。在唱念方面,“菊部春秋”虽然从全面的角度来评价演员表演,但是对唱念更为关注。在旧戏的评价中,郑正秋对唱的关注极为显著,他认为“声音虽本天赋,亦可历练而成。惟刚之至而欲柔难,柔之至而愈刚亦难”,“唱戏最忌字眼模糊,第欲字字咬正,亦大难事,非有天赋一副好喉咙、好口齿,即不足以语此。”人物道白一向是新戏演员遭人非议之处,“菊部春秋”列举的诸画中以道白为评论要点的就不占少数。以《秋瑾》一剧为例,选取秋瑾的慷慨严词、贵福的滑稽道白及县官狡辩说辞三幅都强调道白对于完善人物角色的作用,虽然不同角色的评判标准有所差异,但是皆强调道白内容、语调及其感情须与所演人物相符,方能为演出增色。同时郑正秋对当时新戏表演中出现的演说式念白提出自己的看法,“盖戏剧中插演说,最足引人起憎恶之心;而目前伶界动犯此病,亦新剧进化之碍也”,以此规劝新戏改良。在做打方面的评议主要集中于旧戏中,其中如杨小楼之赵云、夏月润之马超、毕永霞之猴子、李连仲之曹操为获评价佳者。

由此看来,郑氏早期戏评活动专注于现场演出,通过演员的实际表演来评其优劣,对于当时戏曲演出效果及演员综合评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评价方式虽然延续传统戏评从唱念做打四方面切入评价,但是整体呈现新旧戏交杂的特征,比如其对于剧本意义的分析、对于角色选取的强调、对于主角、配角的重视,都可窥见其改良意识。因此,郑正秋的早期戏评不仅再现了当时的戏曲活动实况,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文献参考资料,还对后世的戏剧、电影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1]清代报刊图画集成[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

[2]傅谨,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M],江苏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张诗崎(1988.11~),女,吉林延边,同济大学,2011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猜你喜欢

图画戏曲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戏剧类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