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化馆在弘扬地方文化中的作用
2014-07-12李祥娟淮南市潘集区文化馆安徽淮南232000
李祥娟 (淮南市潘集区文化馆 安徽淮南 232000)
浅论文化馆在弘扬地方文化中的作用
李祥娟 (淮南市潘集区文化馆 安徽淮南 232000)
璀璨的地方文化是一笔恒久而有生命力的文化瑰宝。文化馆作为社会性和普及性极强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弘扬地方文化历来是文化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方文化;瑰宝;弘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璀璨耀世,几千年来,它殷殷哺育着泱泱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更是靓丽的奇葩,争艳夺目,它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结合,其中也包含了对民间地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包括了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如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间工艺、绘画等。
一、弘扬地方文化是文化馆的职能,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弘扬地方文化历来是文化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馆作为社会性和普及性极强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作为群众文化的组织者、领导者,理所当然地要对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承担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责任。
1.职能所在、责无旁贷
在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的瑰丽宝库中,地方文化和名族文化弥足珍贵,它既像是散落在民间的宝珠国粹,又会不经意间散落遗失,因此,及时收集、整理、保护、弘扬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尤为重要。国家明文规定,地方文化馆的职能其中就有一项是负责区域文物保护与管理,收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料。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文化馆理应肩负起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任。
2.挖掘、保护、弘扬地方文化刻不容缓
地方文化遗产有着珍稀性、易失性和不可再生性。它是前人传承后人的思想文化或物质财富,是由一代代口传身授流传下来,它的珍贵可想而知,一旦传承链断裂,极易发生地方文化遗产的毁坏和失传,从此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如今,我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承载地方文化的环境和土壤也在悄悄的退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使得地方文化遗产的遗失速度在加快。警钟长鸣,挖掘、保护、弘扬地方文化刻不容缓。
二、文化馆具有弘扬地方文化的优势
1.文化馆有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的政策优势
各级政府都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2011年国家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文化馆和地方文化站不但有着收集、整理、保护、弘扬地方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更有维护和执行相关政策法规的权利。
2.文化馆在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过程中还有着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优势
虽然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份额很小,但比起民间募捐的资金来说还是很大的投入,因此,各级主管部门要根据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轻重缓急统筹使用资金,做到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文化馆还有着许多传承地方文化的专门人才,像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等等,他们大都经过专门的培训和指导,有着各方面的特长,因此,他们在挖掘、保护、弘扬地方文化的工作中可谓是行家里手、是一支重要的专业队伍。
三、我市有着丰富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
地方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征鲜明,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历数我市宝贵的地方文化,可谓如数家珍: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美誉的花鼓灯,以其粗犷、朴实、细腻、热烈的特点,千百年来深受淮河两岸人民的喜爱;淮南豆腐文化更是一朵瑰丽的奇葩,淮南从1992年开始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已有23届,它是以豆腐为载体,由美食渗透到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高雅的地方文化;在安徽,被誉为继黄梅戏、花鼓灯后的第三大文化现象的“淮南少儿艺术”蜚声海内外,“中国•淮南国际少儿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淮南少儿艺术”也因此成了淮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从我们潘集区的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来看,挖掘和保护工作进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潘集区现存文物点22处,其中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小孙岗古遗址、清明孤堆古遗址、幸家孤堆古遗址和太平清真寺古建筑)。现存的文化遗存类别为:古遗址10处,古墓葬10处,古建筑2处。在22处现存文物点中,新发现1处(刘集古堆地遗址),复查21处。全区现存5处先秦时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状况较好,遗址时代涵盖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和汉唐时期遗址。说明在淮河北岸的潘集地区一直是先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区域,留存至今的文化遗存展示了悠久历史的风采。古墓葬中以墓葬群为主,单体墓葬较少。除此以外,潘集区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莲灯,花鼓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成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集绿豆园子、清明孤堆、古沟回族乡泥老虎制作技艺、平圩镇二仙摔跤和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推剧等。如此众多而又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值得珍惜、弘扬和传承。
四、我市文化馆应如何去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
笔者认为,第一,要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要充分认识到历史人文资源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整合地方内外力量深入开展对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第二,要把历史人文资源和文化产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各类平台载体使地方特色文化走进百姓生活、走出淮南,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地区文化的独特性;第三,要把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山水风景结合起来,变景点为景区,串珠成线,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不同的艺术作品把它们表现出来,从而把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广为传扬。
面对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面对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十八大”所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文化馆人的思想观念必须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要从大文化的概念出发,及时调整文化馆功能,积极投入到地方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弘扬的工作中去,发挥政府赋予文化馆应有的职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广大,做到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将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国文化大繁荣”之梦而努力。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一方水土的保护、一块成长的土壤、一代代薪火相传。今后,作为文化馆的一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方法、积累经验、创新机制,为我市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