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中商埠文化即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文化
2014-07-12邓永才淄博市群众艺术馆山东淄博255000
邓永才 (淄博市群众艺术馆 山东淄博 255000)
浅谈鲁中商埠文化即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文化
邓永才 (淄博市群众艺术馆 山东淄博 255000)
位于鲁中大地的周村,历史悠久,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境内发现的龙山文化等多处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这里属齐,辖于於陵邑。到唐宋时期,开始成为一个宗教和居民中心,并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和街市。明清时期的周村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周村古商城孕育造就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商号,“祥子号”等著名商号在此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经济地位和人文特色,成为周村商埠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概述
(一)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的历史渊源
周村历史悠久,是重要丝绸集散地,唐宋开始成为一个宗教和居民中心,并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和街市。到清康乾盛世之时,不仅是名列长山县市集之首的“周村集”“居人名为旱码头”,而且还被称作“天下之货聚焉”的“周村大镇”。1970年台湾出版的《山东文献》上记载:“天下第一村——周村,(是)前清乾隆帝——御赐村名”。
据载,明天启三年周村已开始设有棉花、羊毛、皮革等商号,商品交易日渐增多。明末已发展成为一个“商贾辐辏”的贸易中心市镇。作为名闻遐迩的传统行业,周村丝绸织造业带动了周边地区植桑养蚕业的繁荣和发展,逐步形成其丝绸名产、齐鲁名镇的文化经济特色。当时,新泰、莱芜、蒙阴、沂水等地的蚕丝和博兴、高苑、利津、惠民等地粮棉,大都运抵周村交易,成为鲁中地区旱码头。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资本的大量输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周村成为鲁中地区商业、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省内外的商贾云集于此,设店建厂,贸易经营,逐步发展成为在省内乃至国内都有巨大影响的商家字号。章丘旧军孟氏家族开设的绸缎、布匹、茶叶、杂货等“八大祥”字号,山西商人开办的数家票号和当地商人八十多家钱庄、银号等都是位名齐鲁和更大区域范围的商家。至晚清时期,周村进一步发展成为鲁中地区和鲁北平原的商品贸易中心。
1904年(光绪三十年),周村和济南、潍县同时被清政府辟为自主对外开放商埠,成为全省的商业中心之一,有记载“工商两业鼎盛时期,驾乎省垣(济南)之上”。1936年(民国25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48页对周村的说明是:“当水陆冲途,舟通小清河,车通胶济路,素为豫、晋、燕、赵商贾荟萃集之地。”其后,在军阀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周村虽屡遭战火,遭受破坏,但周村作为鲁中名镇的地位,仍不可替代。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周村商贸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001年,周村古商城作为全省“文化、历史与民俗”旅游区的开发重点,修复建成11处景点及古文化市场,成立商埠文化研究会,出版各种文字及图像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周村商贸文化内涵。
(二)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的概况
周村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基地,还是山东境内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又是贸易往来的一大载体。每逢四、九开集时,“豫、晋、燕、赵”商人,咸集于此。”据载,当时周村市场棉纱、棉布分销范围不仅包括鲁中地区,而且还扩大到高唐、商河、寿张、德平等地。
周村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居民三百家”的市镇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个独特的商业城市。周村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其首要原因是由于受工业的兴起而促成。明末清初,手工业的门类和规模很可观。最具代表性的为丝织、铜响制造、首饰加工等。由于周村地处鲁中地区和华北平原交界处,屏济(南)胶(东)要道,扼南北咽喉。上厚溪清,四季分明,宜桑宜稼,自古为桑蚕发达地区。
19世纪末,周村丝绸曾远销东南亚一带。开埠后,则主要向欧美、日本等国家输出。周村对外输出以黄白丝及各种丝织如绸子、缎子、天鹅绒、洋绉、绫子等为主,以青岛、上海为转口地,而上海最多,从周村取引绢织物的上海外国洋行当时主要有三井、怡和、协隆、元芳等。民国以后创办的丝织业有5家同丰、新记、恒兴大、元丰、慎记。到1824年周村共有老字号400多家。比较著名有:山西商人创办的复盛公、日升昌、蔚字号、三晋源票号、志成信票号。
二、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的特征
(一)商业特点
1.专业性强,名牌效应。其商业化的特点是:专业化分工明确,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街市。丝市街以丝店为主,绸市街以经营绸布为主,银子市街以钱庄、票号、银号为主。鱼店街、油店街、蓝布市等,都以经营的商品为名。
2.商业体系完备,商品种类齐全,交易范围广,交易量大。周村的工商业户资金雄厚,设备先进,信息灵通,货源充足,管理严格,在全国各地设有庞大分支机构,具有相当的垄断性质。
3.商业组织严密,管理规范。商业组织主要有:商会、街长(周村的城里的商业区分为十三段)、行业协会、会馆、家族商业和作坊、佐(是指非商业的行政官员)、仁会(日本商人)。
4.官僚家族的支撑。
5.外国投资介入早。
6.投资者以外地人为主,家族势力干扰差。
7.超前意识、竞争意识、进取精神、质量意识、投资意识。商品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小农经济封闭、保守、落后的自足自给的状态,从不思进取的自我、自然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开放的、社会化的、风险性的、冒险性的奋斗之路。
(二)民俗文化
每年的正月十五民间扮玩活动兴盛,历时七天。各家字号门前张灯结彩,彩灯高挂。高跷、芯子、龙灯、旱船等一家比一家精彩。郑陶庵的散文《天下第一村观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1930年正月周村扮玩的盛况。商业的发达也产生了一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周姑子戏”,另外还有在露天集市演出,供普通百姓娱乐的“杂耍”“大腥棚”“玩藏掖”,在商号门前表演要吃要钱的“砸牛骨头”的数来宝等。
(三)宗教信仰
周村多信奉道教、佛教。有不同于其他地区。信仰道教的人们既不信奉老子,也不炼丹、辟谷,而是普遍信仰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元君”(周村人昵称“泰安奶奶”);信仰佛教的,不出家、也不吃斋念佛,而是供奉“观音菩萨”。后来,随着市场的发达、外来文化的涌进,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兼容性日益明显。清初,山西人在周村建起了武圣祠即“关帝爷”。乾隆三十年(1774)在周村又建起了“天后宫”供奉“妈祖娘娘”。此后又相继建起了“猴仙庙”和“刘大王庙”。
三、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的社会价值
(一)学术价值
周村民俗文化和庙会文化是周村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商贸的发展又促进了民俗文化和庙会文化的发展。周村商贸习俗的发展密不可分。它见证了周村经济从成长到成熟到衰退几个阶段。因此,周村民俗文化和庙会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关帝庙供奉的关公,天后宫供奉的林默。
(二)商俗价值
周村商埠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上承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商、齐商思想风范,崛起于明清时期,鼎盛于清末民初,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强大的生命力。周村商人以“德为本,义为先,义致利”的商业思想著称天下。周村商贸习俗的发展,对于研究周村商业发展乃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起到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建筑文化价值
周村现存的古建筑为由三部分组成:明清时期建筑群体(周村古商城)、庙宇建筑(千佛寺、魁星阁等)、庄园式建筑(北郊镇大七村庄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
(四)民俗文化价值
商业市井民俗文化,对研究周村历史的发展,及其民俗、方言、习俗将起到重要意义。
(五)宗教庙会文化
周村的宗教、庙会文化事业是伴随商业的兴旺繁荣而兴起的,研究周村的宗教文化和庙会文化,对于研究中国的古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及鲁中、鲁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