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得.免得.以免

2014-07-10朱妍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6期
关键词:复句句法义项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将“省得”标注为连词,并用“省得”来解释“免得”与“以免”,都是表示“避免发生某种不希望发生的情况”。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将三者互释,认为同属连词。而实际上,“省得”、“免得”与“以免”在词性、意义及用法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区别。本文以张斌、胡裕树先生的“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通过检索语料,试图探清“省得”、“免得”与“以免”这三个词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联系与差异。

一.语义平面

1.“省得”具有三个义项。经过归纳分析,我们发现,“省得”含义有三:

“省得1”:记得,晓得,明白。如:

(1)朱仝道:“贤弟,你不省得。晁盖庄上有三条活路,我闲常时都看在眼里了。”(《水浒传》)

表示“记得、明白”意义的“省得1”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较多,现代汉语中此种用法较为少见。

“省得2”:节约,节省,或是降低事件的频度、难度及所费气力。如:

(2)问:“达磨未来时如何?”师曰:“省得草鞋钱。”曰:“来后如何?”师曰:“重叠关山路。”(《五灯会元》)

“省得2”常与“时间”、“工夫”、“金钱”、“气力”等词搭配,意为降低某件事的频度、难度或所需的金钱及气力。这里的“省得”可以用“不用”来替换,“免得”却没有此种意义。

“省得3”:使不希望发生的情况不发生或不再发生。同“免得”。例句如下:

(3)此时姐姐与凤官人也快活得够了,不免走去俟候,接了他归来早些。省得天明有人。(《二刻拍案惊奇》)

“省得3”最为常见,且正是这个义项与“免得”及“以免”存在重叠。

“省得”的三个义项可用下面的示意图更为清楚的表示出来:

“省得1”:记得,知晓,明白。

省得 “省得2”:节省,节约。

“省得3”=“免得”:避免不好的情况出现。

2.表示目的义的“以免”与表示无意致使义的“省得”与“免得”。我们可以把“省得”(免得)句式用“AP,省得BQ”来表示,AP是前提条件,BQ是导致的后果。所以,“省得”(免得)句式的语法意义可描述为:通过实现AP这个条件,避免出现BQ这样的结果。而这里的前件AP,既可以是人有意识创造的,也可以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物体或事件。如:

(4)我后悔当友人要我住在他的家中,不如答应了也好,省得冒这一番险。

(5)他来了,刚好省得我们再跑一趟。

(6)你一会儿送她回家,免得天黑路滑。

例(4)是对过去时态的一种虚拟,表示BQ这种后果业已造成,流露出说话人追悔感伤的情感。如果“我答应住在友人家里,便不会冒这一番险”,可因为我没答应,所以冒险了。这里的AP是一种虚拟的条件,这种语境下的“省得”(免得)不可以用“以免”来替换。

例(5)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陈述,条件AP是说话人没有预料到的、碰巧发生的,但正是因为AP的出现,使得BQ这种不好的结果被避免,我们称之为“无意致使”句。条件AP既可以是某种物体,也可以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情。由于是“无意致使”,并不含有目的义,所以这里的“省得”(免得)依然不可以用“以免”来取代。

例(6)是对未来时态的一种虚拟,整句话具有提醒、建议、倡导的语用效力。条件AP是可以由人主观创造的,以达到避免BQ的目的。我们称之为“有意致使”句,这种情况下,“以免”可以替代“省得”(免得)。

因而,“省得”与“免得”还具有“无意致使”的含义,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导致语用的不同。在不表示目的的情况下,不能用“以免”。

二.语法平面

1.三者的词性辨析。“以免”作为目的连词,并无质疑,争论的焦点在于“省得”与“免得”的词性。大部分的词典认为“省得”与“免得”是连词;而周红在《“省得”、“免得”语义语用分析》一文中指出,“省得”与“免得”应该是二价粘宾动词;也有学者提出“副词说”,如李小荣、王凤兰等。

综合分析各家观点,我们认为,“省得”与“免得”是副词,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一般连词都用于复句,而“省得”(免得)可用于单句。即使用在复句中,“省得+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句法成分,而连词只能起到连接分句的作用,不能进入句法层面。“省得”(免得)前还可以加上表示目的关系的“为了”“好”等连词,而一般连词前面不能加上表示同一种关系的连词。所以,“省得”(免得)并不是目的连词。

②“省得”(免得)也不是动词,因为“省得+谓词性成分”所形成的的结构与一般谓宾动词形成的述宾结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谓宾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宾语成分易位,述宾结构(VO)能转换成“V不VO”,能被否定副词修饰,但是“省得+谓词性成分”不能做出这样的转换。

③“省得”(免得)作为副词,可以修饰多种形式的谓词性结构,从单个的形容词、动词,再到复杂的复句形式,其后的中心语范围很广。虽然属于虚词,但“省得”(免得)具有一定的目的义,这也导致它后面的谓词性成分受到语义上的限制,其后只能接含有消极义及中性义色彩的谓词。

2.“省得”、“免得”及“以免”的词汇化。这三个词都经历过由“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成词的“词汇化”过程。

“免”的本义是“避免”,“得”的本义是“取得”。五代时,“免得”还未成词,其后只能接名词性成分,后来在少数用例中,“免得”后出现了谓词性成分,“得”也由动词虚化为助词,表示“能够”的意思。这样,“免得”由两个独立的动词变成一个动词,表示“能够避免”的意思。然后,“免得”又通过语法化,从动词虚化为副词,但“能够避免”的含义被部分保留。

在上文中我们说过,“省得”有三个义项,而那第三个义项“避免,免得”便是由第二个义项“节省,节约”引申而来的。表示“节省”意义的动词“省”与表示“能够”意义的助词“得”合成了一个动词,同样是经历了实词虚化,形成了副词“省得”。

关于“以免”的词汇化,刘红妮在《“以免”的词汇化》一文中有详细的解释。她指出:连词“以免”最初是“连词‘以+动词‘免”的非句法结构。“以免”开始连用是在先秦,词汇化的过渡阶段在宋代,发展和成熟在明代和清代。

3.“省得”、“免得”与“以免”的句法特点及差异。

①“省得”(免得)既可用于复句,也可在单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目的连词“以免”只能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句首,起连接作用。如:

(7)你去就省得我不自在。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你去”,“省得我不自在”充当谓语中心语。

②副词“省得”(免得)后面可以搭配的谓词性成分类型多样,可以是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以免”则不可以。如:省得(免得)闹/辣。

但是,“以免”后可以接名词性成分,或者是“NP的VP”的结构,而“省得”(免得)不能这样搭配。举例如下:

(8)他也不愿执行得太认真了,以免矛盾的扩大。

③“省得”、“免得”作为副词,前面可以加上表示目的意义的“好”、“为(了)”等连词,而“以免”不可以。如:

(9)为省得着急发喘,他顶好一动也不动。

三.语用平面

1.语体及方言差异。运用CCL语料库进行检索,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中,“省得”、“免得”与“以免”的使用频率有很大的差异,即:以免(2793条记录)>免得(1921条)>省得(616条)。这是因为CCL语料库中的语料多是书面语语料,所以书面色彩较浓的“以免”一词,使用频率便大大超出“省得”和“免得”。“免得”的书面色彩相较于“省得”而言稍显浓重一些,而且“免得”词义单一(“省得”则有三个义项),因而使用频率居中。

endprint

另外,根据李小荣先生的观点,“省得”与“免得”还存在地域方言差异。“省得”多用于北方方言区的口语之中,而湘赣粤吴方言中,多用“免得”,罕见“省得”。

2.“省得”与“免得”在程度义深浅上存在不同。虽然都是表示“使不希望发生的情况不发生或不再发生”,“免得”与“省得3”语义基本重合,且词性与句法特点也一致,但它们后面所接的BQ(即避免发生的事件)存在程度差异。如果BQ是十分重大、严肃的、可怕的事情,多用“免得”。如:

(10)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人劝徐文金:“趁早送两个孩子到北京外公家去,免得饿死了。”

而“省得”所接的BQ多是一些比较琐碎、耗费精力时间但后果不甚严重的事件。不过,在具体语境中,BQ这一事件的严重程度及“省得”、“免得”二词的程度义深浅由说话人来定,受说话人主观因素的制约。例如:

(11)“就让他跟着我过吧,回家多少总能做个帮手儿,也省得他饿死哩。”

(12)天冷了,你要多加衣服,免得感冒。

“饿死”与“感冒”孰轻孰重一看便知,但(11)中用“省得”表明“他的死活在别人眼中并不重要”,从而突出他的悲惨可怜。“感冒”只是一种小疾病,用了“免得”能够凸显说话人对听者的关切之情。

总之,虽然三者都有“避免发生不好的事情”的含义,“省得”与“免得”是副词,“以免”则是目的连词;其次,“省得”与“免得”尽管句法结构相似,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但仍存在语体及方言地域差异,并且“省得”还有“明白;节省”这另外两个义项;最后,如果所要避免的事件十分重大且严肃,这时应该用程度义更深的“免得”而不是“省得”。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2010.

[2]李小荣.说“省得”.[J].汉语学习.1992年第4期.5-11.

[3]刘红妮.“以免”的词汇化.[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8—23.

[4]王凤兰.谈“省得”、“免得”与“以免”.[J].语文学刊. 2009年第3期.45—47.

[5]周红.“省得”、“免得”语义语用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6.

[6]蔡瑞苹.“省得”、“免得”的语义关系探究.[J].剑南文学.2013第1期.第9页.

[7]王天佑.连词“省得”词义考.[J].汉字文化.2013年第4期.22—23.

朱妍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语言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责任编校:郑利玲

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句句法义项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中日目的关系复句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二重复句划分例解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单位复句和双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应当用句号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
用人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