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之米无处不在

2014-07-10秦晓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6期
关键词:真情大海内心

针对中学生目前的写作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最大的困扰就是找不到写作的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真的没有米吗?我认为作文之米无处不在。

这里,笔者就以本班级学生两次作文练习《坚守内心的美丽》和《倾听》为例来谈谈如何找到可以下锅的米。

到生活中抓米。生活的写作空间很大,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来自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或是社会生活。在写《坚守内心的美丽》时,有学生选材于自己的邻居,写一位退休老中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着高尚的医德,坚守着良心的底线”;有学生写自己的妈妈,一个开书店的小老板,在平凡的生活中上,守着一个小书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与人方便,予人温暖,简单而朴实的真情”。在写《倾听》这篇作文时,学生取材于生活的素材就更多了,有同学写自己和爸爸去看订购的新房子时,巧遇农民工大叔与媳妇儿通电话,从而无意间倾听到了一段对话,也倾听了“那个农民工朴实简单的家庭希望”,感受到了“他对家的想念和对妻儿的关爱之情”。文章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以小见大,反映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小切口,反映的却是大主题。这样真实的社会生活材料,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还有学生选择写“公交车上不同人掉硬币和投硬币的声音”,“时尚的少妇、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可爱的小女孩”,在作者的笔下各具风采,倾听这三类人的行为“投币、捡币、递纸”来见证人间真情;再有写倾听“爸爸打呼噜的声音、妈妈唠叨的声音、奶奶剥花生的声音、同学歌唱的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这一类家庭和学校生活的素材就更是随处可见了。其实,只要用心留意,学会思考,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材料,处处可以感受人间的真情。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随时抓取到生活中的米。

从自然中寻米。一位学生写《坚守内心的美丽》时,写的是一棵古槐“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棵槐树一直“坚守开花的信念,坚守着他内心的美丽”。小作者从古槐坚守开花的信念感悟出人生哲理“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坚守信念,坚守内心的美丽!”而在写《倾听》时,有同学就写倾听大海之声,不但听见“大海呼啸的声音”,还听见了“大海那颗如金子般的心灵轻轻吟唱的声音‘心底无私,天地宽”,听出了“大海的宽广胸怀”,从而领悟出做人的真谛,寓意深刻;也有同学借助于倾听“荷生命拔节的声音、花儿竞相开放的声音、面对风雨内心呐喊的声音”,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从而一改以前的一蹶不振,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借物抒情手法运用得特别自如。当然也有更多同学写倾听“雨声、风声、落叶凋零声、鸟鸣声、蝉叫声”等来感悟生命和人生的哲理。其实,大自然是最生动的演讲者,也是最多情的艺术家,只要我们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灵,就一定能从大自然中寻找到合适的米,来获取最深刻的感悟。

在文化中挖米。当生活类和自然类的题材写多了后,选材也就缺少了些新意,有些同学又把写作视角投向了文化领域,学会在文化中挖米。例如在写《坚守内心的美丽》时,有人写“鲁迅先生如何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忧国忧民的人格”;写“民间艺人如何在追求时尚的现代社会,弘扬传统文化艺术——腰鼓”,坚守“永恒的民族魂”。而写《倾听》时,又有同学写聆听经典音乐《二泉映月》,倾听那“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仿佛听到了“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纷纷扬扬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它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还有学生写倾听苏轼的《水调歌头》和余光中的《乡愁》,都写出了诗篇中蕴含的饱满的思乡和思亲之情。因为写作的背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究,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深意——豁达乐观的心态和对祖国的思念与期盼。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更是我们学生写作的另一种源泉,是文化中的米。

综上所述,写作的素材随处可见,随处可闻,随处可取,就看你能否打开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维,走进真实的生活中寻觅,融入曼妙的大自然中感悟,深入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其实,既然是巧妇,又怎么会难为无米之炊呢?她一定会聪明地发现,米实际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重视积累,注意选择,细致描写,精心刻画,并用真情去表达,就一定能写出动人的好文章来。

秦晓凤,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责任编校:高述新

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情大海内心
大海捞金
风雨真情
真情
问大海
冬日的大海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令人兴奋的大海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